三个“提质”为“双减”落地保驾护航——访兰州七里河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炜
原标题:【双减甘肃在行动】
三个“提质”为“双减”落地保驾护航
——访七里河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炜
李高强 杨小燕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教育系统迅速行动,各地各校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特色动作有亮点,拿出实招硬招真招,确保“双减”取得实效。
为更好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日前,《甘肃日报·教育观察》专刊专访了兰州市七里河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炜,听他谈谈“双减”落地的一些具体举措。
问:“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兰州市七里河区是如何统筹谋划的?
王炜:为确保“双减”政策落实不走样、不变形,切实维护区域健康教育生态,我区立足“集团化办学”“五项管理”“课后延时服务”“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评价改革”等重点工作,着力从综合办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提升三个方面系统谋划、综合施策,为“双减”落地保驾护航。
问:落实“双减”,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七里河区在综合办学质量提升方面是如何谋划的?
王炜:我区以“集团化办学”作为推进全域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破题之策。一是针对农村教育优质发展的短板问题,制定出台《七里河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将26所中小学、教学点学生集中分流至就近4所学校或城区学校就读。共调配师资146名,分流学生411多名。投入专项资金350多万元,扩建1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改善1所农村中学寄宿条件,建成2个家庭式学生公寓,将31名临聘教师转岗为生活教师。调整极大优化了农村学校师资结构,促进了农村学校质量提升。
二是制定出台《七里河区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将辖区中小学以“1+N+1”的联合方式分别组建7个小学教育集团和3个中学教育集团。本年度为每个集团总校拨付20万元能力提升资金,用于集团发展。利用农村学校闲置校产,建成4个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形成省市区三级学校全域无差别覆盖,城乡深度融合、实践基地强力支撑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三是严格落实《七里河区教育系统教师交流方案》,确保教育集团内10%—20%的教师柔性流动,让集团师资“活”起来,以师资软实力的均衡发展助推集团各校质量稳步提升。
四是持续研发特色发展“菜单”,在优化集团各校育人结构的同时,于新的共同体“土壤”中寻求生长点,让集团各校“特”起来。
五是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优化“三个课堂”建设。尤其是强化“专递课堂”建设,丰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让集团资源“用”起来。
六是聚焦“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和“作业设计质量提升”,深入开展集团大教研活动,探索建立各集团共建共享的线上免费教学资源。
问:“双减”能不能落地,根本上要看学校教育能否让学生学足学好。在教学提质方面,七里河区采取了哪些行动?
王炜:一是制定《七里河区落实“双减”教学提质工作指导意见》,强化“五育并举”育人措施,从备课质量、优化作业设计、面批面改面辅、规范考试、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等方面为学校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二是全力推进省教科院《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及“三个课堂”建设项目。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组织6个小学教育集团开展了10学科40余场次教材分析活动。通过教材梳理加强学习活动设计的系统性、结构性和一致性,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增强课堂教学的体验性、互动性和生动性,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三是强化作业改革。修订《七里河区作业管理办法》。在严格控制作业数量和时间的同时,从作业的育人功能入手,开展区、集团、校三级联动的主题大教研活动。教研员深入6个集团42所学校,以“驻校视导”的形式深入500多位教师的课堂听课调研。组织了40余场次的专题研讨,与近2600余名教师深入探讨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提升育人功效。四是开展全覆盖视导强化教学管理。严格落实教育部“五项管理”规定,严把备课关、教学关、作业关、辅导关,全过程关注教学,量化工作任务,“倒逼”各学校夯实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问: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课后服务是强助攻,都是学校教育主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七里河区是如何推动课后服务提质的?
王炜:一是优化制度设计。联合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研究出台《七里河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以“服务+减负”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了“1+X”课后服务模式。就服务内容而言,“1”为规定动作,即自主作业和面批面改。学科教师“走班指导”,落实“五项管理”小学生作业不出校门的“减负”要求,并做好学有困难学生的个别化辅导工作。“X”为自选动作,即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开发体育艺术类、劳动实践类、科学创造类、心理辅导类、拓展阅读类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就服务场地而言,“1”为班级教室,“X”为学校的阅览室、图书角、实验室、美术室、舞蹈室、计算机室等。充分盘活学校功能室用途,切实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拓展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少年宫等校外实践活动场所,丰富育人渠道。就服务人员而言,“1”为学校教师群体,学校选拔品德良好、身体健康、认真负责的教师承担课后服务工作;“X”为广泛动员家长群体、退休教师、高校师生、能工巧匠、体育艺术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志愿参与服务课程。“1+X”课后服务模式有利于构建家校、社会联动,同向发力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体系,以科学合理的服务课程设置确保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是加强师资保障。想办法为教师减负,让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系统外,区委区政府印发了《兰州市七里河区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20条》,“减”字当头,把非必要的社会性事务挡在校门外;系统内,区教育局印发了《七里河区教育局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10条》,“提”字当头,通过管理效能的提升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借助微信公众号,推送课后服务典型案例,进行正面引导和经验共享。
相关新闻
- 2022-03-18《甘肃省义务教育条例》公开征集修订意见建议
- 2022-03-17【甘快看】兰州大学:思政“金课”讲出“时代味”
- 2022-03-17甘肃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 2022-03-16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全链条多措并举筑牢校园防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