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环卫工作43年 执着坚守诚可贵 环卫工周东明站好最后一班岗
原标题:从事环卫工作43年 执着坚守诚可贵
环卫工周东明站好最后一班岗
同事们提前给周东明庆祝生日
周东明关闭转运站卷闸门
开篇的话
一生择一事,一事守一生。在兰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事不同的职业,一辈子只坚持做一件事,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初心,在细碎的时光里雕琢传奇,用一生诠释“因为热爱所以坚持”的深刻内涵,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奋斗的意义,积极参与、推动、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需要新作为。从今天起,本报将采用视频+报纸的形式推出“择一事终一生——致敬奋斗者”系列报道,聚焦这座城市里平凡而了不起的他们,用我们的新闻眼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我们的镜头和笔记录他们的不平凡,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43年,他从事环卫工作一辈子,螺丝钉一样,哪里需要去哪里。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从1979年周东明第一次拿起铁锨装垃圾开始,他就从未想过要离开这个岗位。用他的话说:“这个活就是脏些,把不好的活干好,就是好活!”
“铁锨是我们的伙伴,垃圾是我们的前途”
据2002年出版的《兰州市志·第十二卷·城建综合志》记载:1979年4月,兰州市环卫系统招收集体所有制工人1404人。周东明就在其中,那年他刚满17岁,作为应届毕业生去了当时的城关区环境卫生管理所,穿上一身藏青色的环卫服,当了一名环卫工人。
“铁锨是我们的伙伴,垃圾是我们的前途!”这是周东明进单位第一天从老师傅那里学到的第一句话。他的第一个工作就是领铁锨,装垃圾。工作的时候,周东明就站在垃圾堆里,一铁锨一铁锨把垃圾装进垃圾车,高举过头的铁锨,垃圾的腐臭味包裹着他,稍有一阵风吹过,垃圾就跑了,稍有不注意,自己也变得灰头土脸。
1980年9月8日,兰州市城关区试制了占地面积小、能拆卸的铁制垃圾台并安放、投入使用,这就是最初的“垃圾不落地”,周东明的工作环境也好多了。
直到现在,周东明还清晰地记得,30多年前,环卫工人采用沿街“摇铃铛”的方法提醒门店和住户,完成对城区生活垃圾的收集,并通过三轮运输车清运垃圾。垃圾装运靠一把铁锨和两只胳膊,清运工人一天下来累得肩膀生疼。尤其在夏天瓜果上市、冬天市民储藏大白菜、生炉子取暖等时节,清运工的劳动强度,现在的人很难想象。
“白菜帮子西瓜皮,一年要掉几层皮”,这就是当时垃圾清运工人的真实写照。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城关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于1986年正式成立,真正意义上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就此拉开序幕。城区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也终于拉开机械化作业的序幕,垃圾清运由人力装卸改为东风高马槽自卸车作业。2001年,城关区从秦皇岛引进了2台压缩式垃圾运输车,垃圾清运工人由过去挥着铁锨使劲往高马槽车“甩”垃圾到只需把垃圾铲到降下来的翻斗内即可。自此,兰州市开启了生活垃圾压缩式清运时代。
硬件设施大进步 垃圾真正不落地
兰州环卫工作的“变革”、大踏步前进,与兰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2005年,兰州市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2007年,是硬件设施大进步的分界线。”据周东明回忆,那一年,兰州主城区第一座垃圾转运站盐场路垃圾转运站建成运行。80平方米的垃圾转运站,就是周东明的“舞台”。刚开始,看着庞然大物般的垃圾压缩设备,时任城关区环卫局的相关领导们犯了愁,选派谁去管理这座垃圾转运站呢?
最终,选定了周东明,他不仅有一线工作经验,而且在维修队干过多年,对机械设备的养护和维修都比较熟悉。“单位安排到哪,我就去哪!领导说,你把机子看好。我说,交给我,你放心走就行了!”就这样,周东明爽快地接下了这个工作,在转运站一待就是15年。
做一件事也许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同样,装一天垃圾也许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装垃圾。从一把铁锨、一辆架子车,到机械化设备、大容量密封转运车,每一次环卫设备的更新换代都让周东明无比激动,他甘之如饴。他和垃圾打了一辈子交道,既令人感动也让人敬佩。
“作为环卫人,我们首先要保护好工具,以前我要保护好铁锨,到了转运站,我还要保护好垃圾压缩设备,一点也不能马虎、不能放松。”忆想当年,周东明笑了起来,他说,那时候刚开始启用垃圾转运站,各种车辆驾驶员操作也不熟悉,车停的远了,垃圾倒外面了,车停的近了,一不小心垃圾车就掉进垃圾坑里,所以他就划好线,定好位置,“大车来了靠线,小车来了靠沿,一天天摸索着,就这样,我一个人干了14个月。”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初期,走在兰州街头,人们常为找不到垃圾桶而犯难。1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兰州,各主次干道至少每50米就会有一个环保垃圾桶,垃圾分类也开始深入人心;多年前,兰州街头的公厕不多,卫生情况常常受到诟病,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兰州每年新建和改建的公厕数量以不少于50座的数量递增;从2001年主城区建成第一座垃圾转运站至今,城区已建成12座垃圾转运站;2018年,兰州全面开启了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台、垃圾箱、垃圾道、垃圾分类智能设备……伴随着垃圾收集装备的迭代升级,一批批的环卫清运工经历着环卫作业的细节改变,也见证着城市精致的历史发展。
15年如一日 站好最后一班岗
3月13日,周东明离岗前最后一天上班,过了这天,他就在家等着正式退休了。
“滴滴滴!”凌晨4点,周东明的闹钟准时响起。洗漱、吃早餐,5点出门,他要赶在6点之前抵达盐场路垃圾转运站,6点开始,陆续会有垃圾转运车来倒垃圾。
夜幕下,一身荧光绿色的环卫服,周东明打开转运站的卷闸门,打开照明灯,对压缩设备例行检查。忙碌间,一辆辆垃圾转运车如期而至。
“倒!”“好!”车辆的轰鸣声在垃圾转运站前响起,驾驶员配合周东明的指挥,倒车、开舱门、倒垃圾、装垃圾、车辆前移、关闭舱门,一系列操作看起来简单、行云流水,周东明却一刻也不敢眨眼。从头到尾,他都仔细盯着转运车和压缩机之间裸露出来的仅10厘米的范围,一旦垃圾被卡住,他就要以最快的速度用钩叉调整,甚至紧急关停设备。每一道程序都不能马虎!
“现在我们是机械化部队,设备越来越好,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不仅是周东明,城关区12座垃圾转运站,200余台作业车辆,184个垃圾收集点,1970家入院收运单位,1700余家沿街店面,800余名环卫干部职工,在每日城区生活垃圾收运的过程中,都不敢马虎。
20余吨,周东明日压缩生活垃圾20余吨!
1000余吨,兰州市主城区日收运处置生活垃圾1000余吨!
一块干馍,一杯清茶,就是周东明的午饭。3月13日中午,他在休息室内一边吃馍一边看向窗外。一窗之隔的正是转运站,一旦有垃圾转运车来,他立马起身,戴上口罩和手套去干活儿。
因为是周东明离岗前的最后一班岗,这一天,同事李其成也在,两人一起在转运站忙碌着。6年前,李其成加入了周东明的团队,他的细心也是周东明最看重的特质。
下午,站里的同事们给周东明准备了惊喜——一份提前的生日祝福。看着共事多年的同事提着蛋糕、满脸笑容走进休息室时,周东明的眼眶闪烁着泪光。“很高兴,太激动了!”这份惊喜让狭小的休息室内充满温馨,大家唱歌、吃蛋糕,嬉闹的同事把蛋糕抹在周东明脸上,一边抹一边送上最诚挚的祝福。
送走同事后,周东明开始向李其成做工作交接,钥匙放在哪里,柜子里有什么工具,压缩设备的哪些零件要定期上油、紧螺丝,事无巨细。
距离下班还有40分钟,周东明拿着抹布,将压缩设备仔细地擦拭了一边。夜幕下,他仰头看着高高的压缩设备,驻足许久。近半个世纪环卫生涯的记忆,如涓涓细流,从脑中滑过。
“老伙计,再见了!”周东明拍了拍压缩设备,显得那么的落寞。关灯、关闭卷闸门,除了路灯和疾驰而过的车辆,陪伴周东明的只有一身环卫服。
“干了一辈子环卫,这身衣服也穿了一辈子。从藏青蓝到荧光橙再到荧光绿,我们的装备变了,兰州的环境也美了!”恋恋不舍脱下身上的工服,周东明将衣服叠好,将帽子放整齐,关灯、走人。推着来时骑的电动车,他一步三回头,看着黑漆漆的转运站,离开了这个他坚守了15年的地方。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这一辈子,当一名环卫工,他觉得值。(记者 赵雨欣 王英豪 文/图)
人物档案
姓名:周东明
年龄:60岁
职业:兰州市城关区环卫作业中心环卫工
工龄:43年
- 2022-03-16甘肃陇南小伙王军荣获2022中国诗词大会季军
- 2022-03-15他,爱岗敬业 她,任劳任怨——记文明家庭吕汶徽一家
- 2022-03-12【两会话题】王刚代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助力乡村振兴
- 2022-03-11【两会连线】富康年代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