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圆梦·看甘肃】华亭: 让群众“住”进美好生活
通讯员 朱玲
华亭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用好政策大力实施新家园建设,不断增强产业发展与文明实践成效,书写着从“居有所安”到“居有所乐”的美好生活新愿景。
从“有所居”到“安居”
住房承载着人们对家的向往和理想,也是一座城市宜居指数的重要维度。华亭多措并举着力保障居民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为城市发展延伸幸福内涵。
走进东华镇裕光村塌陷搬迁安置点,宽敞整洁的硬化路、彩绘靓丽的小康屋让人耳目一新。王春梅老两口正忙着晾晒玉米,亮堂的新生活让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家里装了卫生间,洗澡热水器几分钟就好,和城里人一样。”
总投资2170万元的东华镇裕光村塌陷搬迁安置楼建设项目,2018年入住搬迁群众36户,其余36户搬迁群众也于今年开启了搬迁后的新生活。
开启新生活的,还有得益于老旧小区改造的589户群众。针对年久失修的老旧小区,市住建局重新铺设排水、供热等管网及设施,硬化公共道路,实施绿化亮化,增设消防设施、安防等设施,屋内防水处理,外墙建筑节能改造,焕然一新的面貌让居民连连点赞。
“告别脏乱差,成功变花园”,16个老旧小区28栋楼得到全面改造,改造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市民共享居住环境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见证着华亭向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迈进的坚实步伐。今年以来,我市按照“西进东改、南延北展、城中提升”的思路,持续用力补齐城市短板,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品位,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一桩桩惠民生的有力举措,解读着群众从“有所居”到“安居”的幸福密码,折射出厚重的民生底色。
从“安居”到“宜居”
双凤山公园碧山清韵,莲花湖公园波光潋滟,放眼望去,一条条城市绿化街路繁花相送,两边行道树浓荫密布,一座森林之城的轮廓渐次清晰……
让全民共享“生态福利”,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生活环境,是华亭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市以“生态宜居之城”大环境建设为中心,狠抓城市绿化美化建设,新增绿地建设,加大绿化管护力度,实施城区主干街路造景工程,积极打造了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生活优质的宜居城市。现有各类绿化面积181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2%、绿化覆盖率达到41.6%。
“要加大河流、水系的保护力度,切实推动管河治河从‘河长制’到‘河长治’的第一责任。”全市河长制工作调度会上,相关职责部门的表态铿锵有力。
各乡镇根据属地管理原则,细致排查河道乱占乱堆及辖区人居环境卫生等问题,实行包村负责制,开展“地毯式”专项整治行动。按照“户分类、社收集、村转运”的收运处置模式,规范运转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强化河流溪流巡查治理,推动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持续绘就出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从“宜居”到“乐居”
初冬季节,河西镇河南村建档立卡户史慧霞早早来到了村上的灯笼车间开始工作,“上班族”已经成为她和邻居们的新身份。
今年来,面对村民出门务工走不开、农闲时节没事干的现实困境,河西镇党委积极探索、主动破题,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引进了灯笼制作这一工艺简单、市场需求量大的项目。村民们在灯笼车间弹性上下班,既能照顾家庭,收入也可观,一开业就吸纳了50余名村民报名。现如今,灯笼厂发展势头强劲,年产量保守估计超过一万盏,村集体经济收入可增加两万元以上。
一盏盏火红的灯笼,照亮了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路,更照亮了群众安居乐业的光明前景。华亭市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西华镇的假发制作车间、马峡镇的青松制药工厂等产业蓬勃发展,辐射带动群众实现着“工厂建在家门口,赚钱顾家两不愁”的美好夙愿。
产业要兴旺,乡风文明也不能缺席。放眼全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聚焦群众需求开展志愿活动,环境整治、爱心义诊、交通劝导等志愿服务持续升温;“板凳会”“田间课”“炕头课”等形式讲思想、授技术、强素质;道德评议、村民说事日、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等机制不断优化村规民约……一系列有温度、接地气、聚人气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把文明“送”到群众家门口,让关爱“暖”到群众心坎上,不断发挥着凝聚群众、成风化俗的作用。
相关新闻
- 2021-12-10【小康圆梦·看甘肃】宕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 2021-12-09【小康圆梦·看甘肃】灵台星火乡:办好民生实事 增加群众幸福感
- 2021-12-10【小康圆梦·看甘肃】瓜州:新能源产业“风光”无限
- 2021-12-10【小康圆梦·看甘肃】金塔:扮靓家园“颜值” 提升乡村“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