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康县:“六再”行动擂响乡村振兴冲锋鼓 谱写文明新风幸福曲

21-10-11 17:19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魏湘

  通讯员 杜宁生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解一色秋,康县千山竞秀、万水泛碧、林木繁盛,小城小景入画、大景入神、移步皆美景、入目即画卷……康县宛若一幅风光旖旎的生态画卷,由内而外散发着天人合一、和谐包容的独特气质,在这方热土上,康县以巩固成果再排查、有效衔接再推进、乡村振兴再探索、关爱服务再行动、重点项目再推动、环境卫生再提升的“六再”行动,发扬“三牛精神”,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擂响乡村振兴冲锋鼓,谱写文明新风幸福曲。

  以活动为载体  催生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思潮

  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讲排场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餐桌上,铺张浪费的少了,省吃俭用的多了;闲暇时,喝酒、打牌、闲聊的少了,读书、看报、健身的多了......寺台镇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植入人心,公序良俗生根发芽,处处“清风徐来”。“‘新思想进农家’活动就是要让群众看得见、听得懂、有认同、愿参与、真点赞。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越‘接地气’,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效果就会越明显。”寺台镇党委书记毛文禄说。

  康县统筹利用乡镇文化站、村民服务中心、道德讲堂、农家书屋等阵地,创新完善“六争六评”“一日五问”“村评户比,家洁院净”“最美系列评选”“康县好人”“家风家训大家评”“移风易俗新八条”等活动载体,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明实践所(站、点)、文明实践广场、百姓舞台等场所的作用,组建了涵盖“五老”、乡贤、优秀志愿者、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宣讲团等高素质、高水平的巡讲志愿服务队,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紧扣“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等关键问题,以“书记讲党课、干部讲政策、能人讲技术、专家讲理论、模范讲事迹、百姓讲变化”为重点,采取“集中+分散”、“固定+流动”、志愿小分队等宣讲形式,采取“堂屋炕头宣政策,院坝里面讲故事,田间地头传技艺,乡村舞台唱梦想,板凳会上议家风,建好家园强产业”等新式,为群众提供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使新时代文明实践这个“大平台”,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润滑剂”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连心桥”。

  以文化为引领  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走进龙王山下的长坝镇福坝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既有土色土香的乡土民居,又有乡村风情的“老汉茶屋”,既有旧时记忆的“知青大院”,又有“国际范”的“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会址,穿梭在迂回曲折的古村落,随处可见的“福”字,还有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让古朴的乡村景致,增添了别样的内涵,“塑型”和“塑魂”同步推进。

  岸门口镇的朱家沟里,“一棵老树千年麻柳树、一座古宅朱家大院、一座民宿五福临门”让这个古村落散发这别样魅力,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传统文化在这里交织,激发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彰显出康县的特色之美。

  康县坚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决战、全域乡村旅游、拆违治乱行动紧密结合,坚持规划引领,整合项目资源,统筹推进路水电房、文化广场、服务中心、乡村舞台、道德讲堂、文化室、村史馆、卫生室、图书室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拓展城乡绿化空间,着力改善人居环境,让文明实践有场所、有阵地。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全县各乡所、村站以文化为引领,结合历史、红色、民俗等特色文化资源,突出志愿服务,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深入开展技能培训、党员教育、道德宣讲、旅游推介、文艺展演、评先创优等系列文明实践活动,打造“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创新推动文明实践取得了实效。

  以传承为主题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氨水池、缝纫机、手电筒、水烟、沙棘汁、锁着的电话机……周家坝镇供销博物馆里的老物件,仿佛又把人回到了30多年前,供销博物馆分为原生态供销建筑群、商品实物、经营环境、历史资料等四大展厅,集中展示了供销文化的独特魅力,帮助人们寻回记忆、思考当下、启迪未来,给广大群众提供一个了解传承供销文化的新基地、新视角。

  “棒棒鞭哎二尺三哎”,城关一小的千人棒棒鞭校园大课间活动,同学们手执串铜钱和铃铛的七彩竹棍,队形不断变换,铃铛琅琅作响,歌声欢快悠扬,把康县的传统文化独特魅力植根于孩子心中。

  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康南锣鼓草、豆坪唢呐、康县木笼歌、康南毛山歌和梅园神舞等民间艺术是康县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康县以传承为主题,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保护、传承乡村非遗乡村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村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唱响了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的主旋律,也让传统文化元素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名片,为实施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