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要闻

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发扬当代愚公精神 把“沙窝窝”变成“金窝窝”

21-10-05 18:4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吕庚青

  原标题: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发扬当代愚公精神 把“沙窝窝”变成“金窝窝”

  【编者按】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接续奋斗,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矢志报国、艰苦奋斗的典型人物。人民网推出“砥砺奋斗·习近平为他们点赞”系列报道,生动讲述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激励全中国人民朝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的八步沙林场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着农田村庄。

  40年前,世代生活在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的6位老人不甘心将家园拱手相让于沙漠。1981年他们带头以联户承包的方式发起和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他们扎根大漠,播种着自己的绿色梦想,这六位老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六老汉”。

  40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接续奋斗,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

  不畏艰难 持之以恒 誓做当代新愚公

  工人们在八步沙治沙。人民网 王文嘉摄

  八步沙原名跋步沙,意为人畜都很难跋涉到的地方。40年前,这里寸草不生,沙丘当时正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周围10多个村庄、2万多亩良田、3万多群众受到严重影响。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砂石路一路颠簸来到距离古浪县城30公里的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走进林场,看到漫地黄沙中显现出片片绿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中国造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为全球生态保护作出巨大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绿色发展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当天的场景我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历历在目,习近平总书记边考察边和我们交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说。

  “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习近平赞誉道,“要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弘扬他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进取精神,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

  “这么多年来,父辈们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治沙精神感染着我们,群众的期盼也一直鼓励着我们坚持治沙。什么是愚公精神?我认为就是不论什么事情,都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持之以恒,才能把一件事情干成。”郭万刚说,“总书记对我们几十年来治沙造林表示了肯定,同时,也对我们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继续发扬当代愚公精神。”

  不惧困难 科学治沙 敢把沙漠变绿洲

  如今的八步沙林场。古浪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时面临的情况是沙进人退,护卫家园,刻不容缓!”郭万刚说。

  1981年,家住古浪县土门镇的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赶着毛驴驮着树苗走进了八步沙。从小喝着风沙的他们,开始了艰难的治沙之路。经过一番探索,“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方法应运而生。

  “现在我们第二代和第三代治沙人与老一辈人来对比,各方面条件都好了很多,2000年以后,生态建设、防沙治沙都有了经费保障。”郭万刚介绍。

  40年来,“六老汉”三代人不惧恶劣环境和防沙治沙的艰难困苦,与干旱和风沙顽强抗争,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从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第二代治沙人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防沙治沙技术一步步得到了升级。

  “40年的时间里,三代治沙人先后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25.2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1.6万亩。”郭万刚说,“现在我们第二代治沙人年龄都已经偏大,我们十分需要科学治沙、工程治沙方面的人才,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特别是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参与进来,一起把更多的沙漠变成绿洲。”

  “沙窝窝”变“金窝窝” 科学发展齐致富

  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在八步沙饲养家禽。人民网 王文嘉摄

  “我们不但要把沙治住,把土地保住,还要把产业发展起来。通过多年的治理,这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古浪县开始在治理好的沙化土地上复耕了超过12万亩耕地。我们林场也在移民区承包了1万多亩复耕的沙化土地,种梭梭、嫁接肉苁蓉,目前来看效果很好。”郭万刚说。

  八步沙林场还利用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林区建设了土鸡养殖基地,注册了八步沙“溜跶鸡”商标品牌。目前,“芙蓉凰”长寿鸡存栏1.5万只,“溜跶鸡”存栏3万只,经济效益正在进一步突显。

  从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到培育沙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八步沙林场治沙人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坚持运用科学方法治沙造林,创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生存发展之路。目前,他们已经完成通道绿化近200公里,农田林网5000多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4000多万株,花卉、风景苗木1000多万株,在不毛之地的腾格里沙漠建起了绿色防沙带和绿色产业带,走出了一条“沙窝窝”变“金窝窝”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搬迁移民脱贫致富“双赢”的新路子,实现了沙漠变绿洲、绿洲变金山的转变。

  “治沙不仅可以使生态环境变好,还能让群众留下来。现在我们这里的群众不仅可以通过参与防沙治沙挣劳务费,土地流转后还可以挣到承包费,林场里种植的经济作物和各种苗木也有收益。今后,我们一定要把八步沙打造成既能治沙,又可以让群众发家致富,还能让游客来旅游的地方。”郭万刚说。

  “古浪县风沙线长达132公里,境内的沙化土地达到240万亩,通过我们几代人几十年的艰苦治理,三分之二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郭万刚充满了期待,“‘十四五’期间,我们一定继续治理古浪县的沙化土地,一代一代坚持下去,治更多的沙、种更多的树,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与我们一起防沙治沙,发展好我们的沙产业、旅游业。”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