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纪念是铭记历史
原标题:最好的纪念是铭记历史
94岁老兵杨廷谦:不要忘记那些牺牲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杨廷谦老人为记者讲述当年的故事
杨廷谦戎装照
杨廷谦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缴获的美军装备
“淮海战役奖章上刻着两杆枪,代表两支野战军参战。渡江战役奖章上刻着船帆,我军千军万马靠着小帆船渡过了长江……”现年94岁的杨廷谦爷爷,耳朵背了眼睛也不太好,脑袋里还有两片方形弹片,但抚摸着胸前一排排战斗勋章说起战争年代的故事,他句句铿锵。
9月1日,由兰州晚报、兰网、兰州战役纪念馆共同发起的“云关爱”活动组走进英雄老兵杨廷谦家中,听老人讲述老兵们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
他,18岁就上了战场
18岁的你在做什么?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18岁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度过,在挨饿受冻的行军路中成长。他们无怨无悔,只因心中有着一份信念:建立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1928年11月,杨廷谦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1944年,16岁的他参军来到部队,1946年,18岁的杨廷谦转入野战部队。同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杨廷谦的老家山东很早就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日寇在这里实行的是奴化教育。“我十来岁在学校上学识字,桌子上摆着日伪政权的书,桌子底下放着八路军的书。白天日本人到村子里抓人去修路,晚上我们就跟着八路军去破路。”杨爷爷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当时心里别提有多恨日本人了,老师给孩子们传播抗日的道理,虽然年纪小还不能打仗,但我们都加入了儿童团天天站岗放哨抓汉奸。”杨廷谦说。参军后,杨廷谦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大小战役战斗打了上百次。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响应祖国号召,奔赴朝鲜战场。那年的11月9日,杨廷谦所在部队入朝作战,经历了第二次至第五次战役。
在第五次战役中,杨廷谦带领一个连的战士拂晓行军时遭遇敌方20辆坦克装甲车埋伏。杨廷谦和战友们与敌人鏖战了三天三夜。面对火力、装备、补给数倍于我的敌军,全连官兵陷入苦战,伤亡很大。
回忆当年的血战,杨廷谦说:“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我心里悲愤交加。但我们的战士不怕苦不怕死,最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这不仅仅是爱国精神的胜利,更是中国人乐观、不服输的民族精神的胜利。这种精神要永远传下去,这是万千牺牲的英雄用生命书写的精神。”
在老人家中,我们看到了战场上缴获的美军手表式指南针、罐头刀、军用叉子和爷爷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献给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纪念搪瓷杯。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老人始终珍藏着这些老物件,它们像一个个老伙计一样不断让老人回忆起70多年前的那一幕幕英雄故事。
铭记历史,是最好的纪念
1953年10月,杨廷谦所在部队换防回国,他随后前往沈阳炮校学习高炮,学成后调往福建。1957年转业后,他调入西北冶金设计院。1981年,杨廷谦在甘肃铝业公司离休。
杨爷爷家中现在还保留着老人去301医院检查头部的CT片子。CT片显示,一左一右两块一平方厘米的弹片因为风险太大无法取出,至今仍留在杨廷谦的头部。肺部、腿里的各种弹片穿透伤也一直折磨着90多岁的老人。
“一次战斗中,我和战友冲击敌人阵地,连冲了3次都没冲上去。敌人的几挺机枪向我们猛烈扫射。突然,我觉得前边火光一闪,之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弹片穿进了我的脑袋。”杨爷爷讲述着自己脑中弹片的来历。
老人总说自己是死过三四次的人了,如今过上了这么好的日子,所以更应该把那段革命经历讲给后人,让晚辈们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位参战老兵。不要忘记那些牺牲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杨廷谦动情地说。
杨爷爷的女儿告诉记者,得知采访组第二天要上门,94岁的老人家前一天晚上激动得没睡觉。听说自己的爱国故事能让更多后辈看到,杨爷爷激动地说:“孩子,你们来了我开心得能多活几年。”
铭记历史就是最好的纪念。杨爷爷多次叮嘱,自己不缺吃喝,但如果需要一个给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的老兵,他永远是头号志愿者。
采访的最后,杨爷爷告诉记者,如果每个人都好好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光和热,国家就会因每个人的努力而变得更好。
网友互动
兰网网友Ashes:说得真好,杨爷爷和战友们的英雄事迹,永远激励着我们做好自己的工作。每个人的努力,都会让国家更进步。
兰网网友许珂:兰州晚报“云”系列公益活动越做越有看头!参战老兵们将近百岁高龄,这组报道真的可以说是抢救性发掘,为兰晚公益点赞!
兰网网友退休教师周亚平:作为参加过晚报云植树的一名老兵,看到关爱老兵的报道特别感动。向万千为国捐躯的战友们致敬!
兰网网友邵腾龙: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和平,沐浴着和平阳光的我们要知道其中的不易。看到新闻里每天正在发生的战争悲剧,让我们对现在的幸福生活倍感珍惜。
兰网网友左佳伟:虽然是和平年代,但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岗位都是新的战场,我们要在各自的战场上坚守阵地再立新功!
(周靖博 整理)
相关新闻
- 2021-02-23【新春走基层】66年历史的“慢火车”给兰州送来光和热 师徒坚守专运线点亮万家幸福年
- 2018-03-15甘肃汉简是历史文献的重要补充 ——访考古学家张俊民
- 2017-12-14敦煌82岁老党员发挥余热 捐出60多年来收藏的红色历史资料(图)
- 2017-12-05【丝路历史人物故事】冒顿单于:草原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