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成为陇原最深厚的底色——全省林草系统牢记嘱托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综述
原标题:【牢记嘱托谱写新篇章 砥砺前行奋进新征程】
让绿色成为陇原最深厚的底色
——全省林草系统牢记嘱托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为了让陇原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甘肃省林草系统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水平,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防沙治沙和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林草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两年来,全省累计完成造林1371.96万亩,义务植树1.6亿株;完成防沙治沙综合治理588万亩,完成规划目标的125%。全省未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未出现草原鼠虫灾害扩大蔓延现象,林草资源保护成效明显。
大规模国土绿化成效喜人
黄土高原上的庆阳,境内沟壑梁峁纵横,过去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被携入黄河。如今,站在子午岭远眺,绿意浓浓,芳华满目。
近年来,庆阳市大手笔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连续多年累计植树造林730万亩。今年,庆阳再次启动“一村万树”工程,织密织牢黄土高原坚固的绿色屏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6.02%。
武威市东西两面分别被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包围,干旱缺水、沙多林少。两年来,武威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党员干部以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为榜样,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每年冬春季节,武威市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防沙治沙,打造环绕武威“绿色长廊”,上万人的治沙场面,成了武威市绿色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目前,武威市全市森林面积达到9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9.01%,草原植被盖度42.92%。
平凉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启动实施城区增绿添景、面山生态屏障、林果产业发展、绿色廊道建设、美丽乡村绿化、生态文化建设等“六大工程”,打造有层次、有色彩、有厚度的城市绿色风景线,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环境更美,空气更好。平凉市在促进甘肃东部、黄河中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甘肃省省级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甘肃作为西北乃至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全省林草系统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持续推动大规模国土绿化、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创建。2019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造林1371.96万亩,义务植树1.64亿株,森林覆盖率达11.33%,草原植被盖度达53.02%。
不仅更绿,而且更美。截至目前,甘肃省“国家森林乡村”增加至159个,“省级森林小镇”增加至19个。
自然保护地建设逐步成型
“由乱到治、大见成效”,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对祁连山生态保护给予肯定。
两年来,为了持续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祁连山生态系统稳定向好,省林草局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甘肃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改革,是甘肃省推动祁连山生态保护的最大机遇。
面对机遇,全省林草系统主动作为、大胆创新,推进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组建,成立甘肃省国家公园监测中心,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92项,于2020年9月顺利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第三方专家组验收评估。
一个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定位准确、边界四至清晰、区划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渐清晰。
地处河西走廊的张掖市,是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战场。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湿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融衔接,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穿境而过,绵延1000公里的祁连山,其中700多公里就在这里。
为了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张掖市提前完成三年草原减畜20.63万羊单位的任务,妥善解决林草“一地两证”问题,342.59万亩林草重叠面积实现了权属分明。同时,推进以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修复和黑河生态带、交通大林带、城市绿化带为主的“一园三带”国土造林绿化工程,三年完成营造林164万亩。
针对我省各类自然保护地存在交叉重叠、范围划定和功能分区不科学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甘肃省制定完善全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除24个风景名胜区外,全省拟保留自然保护地165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
为了增加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甘肃省将与祁连山国家公园交叉重叠的3个保护区、7个自然公园的重叠区域全部纳入国家公园管理,祁连山保护区甘肃境内182.72万公顷中的156.9万公顷保护面积划入国家公园。
如今,祁连山区域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产草量稳步提高,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不断提升,草原保护成效初步显现。
“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的应用,实现了保护区从粗放式的人工监管向信息化的科学监管转变,资源监管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平台先后荣获国家林业局“最佳实践案例50强”和“全国林业信息化全面推进十周年地方优秀案例”等称号。
全省林草系统推进“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监测网络应用,实现祁连山范围监测全覆盖。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兰州大学“祁连山研究院”开展科学研究,为祁连山生态保护提供智力支撑。
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片区建设的意见》,着力构建祁连山长效生态保护机制,全力推动祁连山生态保护迈上新台阶。
与此同时,全省林草系统加快推进湿地生态保护恢复项目,开展泥炭沼泽碳库调查,加强甘南黄河上游和沿黄湿地保护,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遏制。目前,甘肃省内国际重要湿地增加到4处,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达13个。
防沙治沙工作稳中向好
甘肃是全国沙化土地分布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遏制风沙危害的战略前沿阵地。全省沙化土地面积1217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8.6%。
2019年10月,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作出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的战略决策和部署,省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印发了《甘肃省关于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的指导意见》,省林草局编制了《河西走廊重点沙化区域生态保护治理项目规划(2021-2025年)》,对防沙治沙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
坚持以水定林、以水定绿,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荒则荒,乔、灌、草结合,系统治理,科学治沙——甘肃为防沙治沙定下方向。
2020年,甘肃省启动了规模化防沙治沙项目建设,对1.5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沙化土地进行规模化、系统性治理。在该项目的带动下,甘肃省综合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草)、草原沙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和蚂蚁森林等社会公益造林建设,各级相关部门共同发力,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
今年7月28日,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发布了《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进一步保障防沙治沙者合法权益,强化了部门职责。
古浪县通过实施规模化防沙治沙工程,沙区绿洲向沙漠过渡地带整体推进20公里,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经过努力,甘肃省在河西走廊北部风沙前沿地带建成了长达1200多公里、面积460多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470余处风沙口得到治理,1400多个村庄免遭流沙危害,重点风沙口植被明显改善,风速和频次大幅减小。
成规模的防护林构成一堵“绿色长城”,已经逐步形成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沙漠边缘防护林体系,对阻止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拢,保护河西走廊绿洲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年来,甘肃省林草系统全力做好山、水、林、湖、草、沙综合治理,让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让绿色成为甘肃大地最深厚的底色。
相关新闻
- 2021-08-20戈壁滩上的护林员:以前风吹睁不开眼,现在满眼皆绿色
- 2021-08-13【中央媒体看甘肃】持续推进生态建设 迈向高质量发展 河西走廊 筑起绿色屏障
- 2021-07-27守护陇上这片青山绿水——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坚守生态红线坚持绿色发展纪实
- 2021-07-26烂河滩变身“绿色银行”——张掖市城市园林绿化精品工程建设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