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甘肃: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2021-08-25 14:27 来源:中国甘肃网

陇周刊(2021年第31期)

  中国甘肃网记者 李红军

  甘肃曾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亲切指导下,全省上下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和主线,省委省政府动员和带领全省上下向绝对贫困发起“背水一战”的总攻,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撕下了甘肃千百年来“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胜利书写了脱贫攻坚的甘肃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对甘肃而言,这是接续奋斗的时代号角,是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历史新起点。

  今年以来,甘肃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及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把五年过渡期作为守底线、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机遇期,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头等大事,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之举,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重要抓手,着力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乡村振兴开局跑出加速度。

  强化政策衔接实现平稳过渡

  省委省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应国家部委出台的衔接政策,省直相关部门细化完善政策26项,结合省情实际创新出台37项,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有效衔接政策体系,做到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甘肃省乡村振兴局揭牌仪式(本网资料图片)

  强化力量衔接方面,将省市县三级扶贫工作机构全部调整重组为乡村振兴局,成立“五大振兴”专班,调整优化12个专责工作组。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做起,联系包抓困难最多、任务最重的县,实现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省级领导联系帮扶全覆盖。

  同时,建立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等制度机制,从省直部门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全省86个县(市、区)挂职,主抓乡村振兴工作。对脱贫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易地搬迁村(社区)、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实现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或工作队全覆盖。

  6月18日,中央企业助力甘肃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签订44个合作项目协议,投资额2564亿元。深化拓展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到位财政援助资金31.67亿元,定点帮扶资金4.47亿元。

  强化机制衔接,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组织领导、条块责任、工作推进、资金保障、社会帮扶、政策支持、考核评估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有效衔接、有机转换到乡村振兴上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此外,省纪委监委出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监督工作意见》,分层分类细化出15条“盯”和“看”的监督举措,推动和保障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提质增效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

  初秋时节,正值半夏收获季,走进陇南市西和县十里镇高庙山半夏种植基地,务工人员蹲在采收半夏,四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今年种了17亩,按照目前采收情况和市场价格综合来看,预计纯收入20几万元。”种植户魏杰说,眼下正是半夏采收的最佳时间,自己雇了8个小工,乘着天气晴朗,争取早日采收完买个好价钱。

村民在西和县十里镇高庙山半夏种植基地采挖半夏(本网资料图片)

  西和县是中国半夏药材的主产区,其人工种植半夏的历史已经有30几年了,半夏已成为西和县各乡镇的主要经济产业,半夏的种植规模已达2万亩,年产量7000多吨,占到全国半夏市场的75%以上。

  2021年,西和县中药材种植达15万亩,预计产量约2.08万吨,产值约10.2亿元,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刘小红是平凉市灵台县独店镇白峪村西坡社苹果种植大户,看着硕果累累的果园,刘小红高兴地说:“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务果,已经有30多年了,家里的支出全靠这些果园,苹果价格最好的时候一年收入达到14万元。”

  在刘小红看来,“小苹果”已然成了致富“金苹果”。截至目前,独店镇果园面积达1.21万亩,其中矮砧密植园0.94万亩,年产果品1.8万吨,产值9000多万元,苹果产业也已成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苹果产业持续发展中,独店镇镇探索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每年解决560余人就地就业,带动村均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上,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甘肃省紧紧围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立足地方资源禀赋,有针对性地选取“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地方优势产品作为合作社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食用菌、小杂粮、中华蜂、黑土猪、从岭藏鸡、中藏药材、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地开花。

  陆续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创建行动,大力开展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抓点示范行动,建设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925万亩,万头以上标准化养殖场188个。

  甘肃全面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采取公益性与商业性、线上与线下、产地与终端相衔接的方式,持续推介“甘味”品牌。目前,北京、广州、上海、深圳、重庆等地开设了7家“甘味”品牌馆。兰州百合、天水花牛苹果、定西马铃薯、宕昌党参等“甘味”农产品芬芳四溢,深受当地消费者青睐。

  基础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室内现代化,室外开鲜花……”时下,张掖市瓜州县三道沟镇集镇居民通俗的顺口溜,勾勒出了一幅景美人和、生活富裕、绿意盎然的乡村振兴画卷。

  瓜州县三道沟镇集镇宏达商行经营户闫银环,对于近年来集镇建设成效,感同身受,深有感触。

  “近年来,镇上加快集镇建设步伐,配套完善了基础设施,进行了环境卫生整治,我们集镇整个面貌、卫生环境都发生很大的改变,现在我们的生意也红火了很多。”闫银环说。

  “没有了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产生的纠纷也减少了,治安改善了很多。”瓜州县三道沟镇中心集镇居民王发明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比以前更加有安全感、幸福感。

  同样,在平凉市静宁县新店乡,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提升行动,让广大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绿,记得住乡愁”。

  谈起现在村社的变化,新店乡新店村大元子社何用多、张彩兰夫妇很有发言权。“以前的巷道又窄有乱,一眼望过去,从这头看不到那头。今年乡上对巷道进行了整治,一些柴草堆、杂物棚都给清理掉了,垃圾现在几乎看不到了,亮清得很!”何用多指着不远处的巷道告诉记者。

静宁县新店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本网资料图片)

  “村上巷子硬化了,还装了太阳能路灯,广场也修整好了,晚上出去转一转,跳跳广场舞,心情都很好,现在农村的生活越过越好了。”一旁的张彩兰也表示赞同。

  在新店乡新店村新农村移民搬迁点,一幢幢崭新的砖瓦房整齐排列,精心修葺的花园将整个村庄点缀得生机满满。

  近几年来,甘肃省坚持规划先行,点面结合、连片成带建设宜居优美的现代乡村。启动创建5个省级示范市(州)、10个省级示范县(市)、50个示范乡(镇)和500个示范村。

  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大工程,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保障、乡村清洁能源、数字乡村、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已开工建设自然村(组)通硬化路1万多公里,完成农村卫生户厕改造22.25万座,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如今,行走在陇原大地,处处呈现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农村活力不断增强、生活品质稳步提升的大好局面,希望的田野上处处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一幅幅村美民富的动人画卷正徐徐展开。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