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借绿生财”白马人“抱着金碗”迎远客
近年来,提及甘肃陇南文县的少数民族村寨,很多人的印象里会映出“铁楼白马藏族乡”。它位于陇南市文县境内,坐落在白马河畔,是一个藏汉同在的古老边寨,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阿坝州九寨沟县接壤,距县城25公里,是全国白马藏族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全市四个少数民族乡之一。据了解,全乡辖16个村1.09万人。其中藏族788户3218人。当地人自称“铁楼人”。近年来,该乡通过脱贫攻坚,抢抓有利契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业,实现了整乡脱贫摘帽,让白马人过上了真正的幸福美好的生活。
“借绿生财”目标“磐石”之坚
该乡经历了长期贫困之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铁楼人”勤奋努力下,借助脱贫攻坚利好政策,挖掘整合优势资源抱团发展,助乡镇转型步入乡村旅游优胜地。虽遭受2020年“8.12”特大暴洪泥石流灾害影响,各景区内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但该乡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对损毁设施进行恢复,并依托当地特有的水山人文资源,“借绿生财”的铁楼人“抱着金碗”组团发展乡村旅游业,共同谋求脱贫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长远目标坚定如磐。
铁楼乡党委书记余石东说,我们铁楼景区虽然严重受损,但是目前正在逐渐恢复中,她的神秘还是被不少游客“惦念”着。铁楼藏族乡,因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双重优势”,近年来受益于国家的政策,辖区居民经济收入、居住环境、生活质量、精神面貌等多方面都有所提高。如今,白马人“灵活致富”,不再“抱着金饭碗”没饭吃。
“藏于深闺”今朝“自信”示人
春暖花开,夏荫袅呈;秋野缤纷,冬雪覆莹。管它哪个季节,只要我们沿着白马河往里走,一路总有不同的美景,慰藉的心灵。
旧寨是整个白马河流域生态民俗风情景区的第一个传统民族村落。一碗洋芋糍粑、一碗酸菜浆水面、一碗五色纯粮咂杆酒;一盘烟熏腊排骨、一盘纯天然山野菜、一盘子特色杂粮卷饼……沙嘎帽上白羽毛翻飞的姑娘备好美食,为远远到近来的客人接风洗尘。
铁楼乡是文县唯一的民族乡。距县城有20多公里路程。多年以前,因山高沟深、立地条件、自然条件差,成了文县最穷的地方之一。部分乡村脏乱差,交通不便,几乎没有什么外人踏足,加之村民思想比较传统,一般“藏在深闺”,很少主动与外人接触。
“家乡不断变好,乡村变美了,游人多了,白马人的思想也渐渐开化,‘敞开大门’迎接各族朋友探秘、了解白马文化。”文县铁楼藏族乡乡长杨岁荣说:“自精准扶贫以来,我们乡借助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积极教育引导村民开化思想,鼓励他们参与建设家乡的各类专项活动,有效加快了少数民族乡村的发展。老百姓也有了可观的持续的经济收入,日子越过越好了。”
白马河畔,绿植掩映,山花遍布,民俗古街、传统小木屋、跨河廊桥、水磨房群、青石板路、木制秋千架、文化广场点缀其中,好一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进入旅游旺季,白马姑娘、白马小伙头戴沙嘎帽,身着传统彩色服饰,进出景点、农家乐、客栈、民俗文创体验店,引导纷至沓来的游客观景、就餐、住宿、购物,他们热情好客,周到服务,惬意的生活在这方山水之间。
沿着白马河平坦整洁柏油路,总能不经意的发现有白马藏族阿妈坐在村口路边或家门口,熟练地穿针引线,纯手工缝制沙嘎帽和白马服饰,身旁还摆放着成品,供游客观赏、购买。游客若是好奇,走近探头欣赏的话,阿妈们会朝你微微的笑,然后给你秀秀她的手艺,或停下手中的活计,自信地给你展示她亲手制作品的细节。
“民族村寨” 邻里“授经”致富
草河坝村,地处铁楼乡腹地,是该乡发展乡村旅游较早的民族村寨。随着乡村旅游业兴起,很多白马人抢抓机遇,把自家的独居白马风情的房子改成民俗客栈,院子里种上了花草,摆放上了盆景,还添置了桌子、椅子,椅办了农家乐。旅游旺季时,白马人就会穿上白马服饰,为前来吃饭的游客们献唱敬酒歌,场面热闹非凡。
“想开设民宿的乡邻,可挖掘白马文化,借助民族元素,差异化吸引游客,”尤旭鹏家是草河坝村开办“民俗农家客栈”的白马人家之一。这几年积攒了丰富的开店经验,常有兄弟村村民前来“取经”。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尤旭鹏的父亲说,现在大家都脱贫了,想办农家乐、民俗客栈都是好事情,我非常愿意分享开店经验。虽然去年“8.12”暴洪灾害中,道路、旅游景点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不同程度损毁,但在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感性关注下,恢复的速度还是很快的。现在又在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很好,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希望大家都能挣到钱,都过上幸福美好的好日子。”
“民族村落”完美“蝶变”花园
阳尕山,是铁楼乡最深处的村寨,开发最晚。村口往里走,不远处就是邱家坝生态旅游公园,大熊猫养殖基地正在加速修建,属该乡发展乡村旅游“极具潜力”的村寨之一。据了解,当地政府及负责景区建设的文县景顺旅游公司在该村“下了很大功夫”,保留了白马人民族村落的“最原始味道”。盛夏时节,记者走访阳尕山时正下着小雨,周围山体雾气氤氲,村中传统的木栅栏上“花中皇后”月季缠绕,尽情绽放着,传统的白马人住宅显得更加静谧。整村农舍全部改建改造“民俗客栈”,闲暇时间,或三五好友、或携妻带子,来这里游青山、玩绿水,呼吸最清新的空气,忘却琐碎的烦恼,卸下奔忙的疲惫,满怀惬意的小聚于这方天然氧吧。这里,钟灵毓秀,别有洞天,如若世外。住白马民俗农家院、吃纯天然农家饭、穿华丽白马服饰、听原生态白马歌曲、畅饮纯粮食五色美酒、跳欢乐的火圈和奔放的锅庄......尽情体验文县铁楼藏族乡白马人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
“山清水秀,空气新鲜,民族风情独特,以后还会常来”。端午小假期,慕名阳尕山而来的游客刘勇和家人被原生态景观迷恋。
“环境好了,来的人多了,村民收入好了,生活的品质也提高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了。”阳尕山村的1名号农家小院:“归园田居”。提及变化,铁楼乡党建班主任班志军说,以前整个村子比较破烂,饭前屋后、巷道院落的环境条件也差,村民只种地没有其他收入,房屋要是遇到下雨天就成了“水帘洞”。现在,整个村子完美“蝶变”,生活在这里的白马人,日子都过的很幸福。
“白马文化” 赤子“携手”出山
白马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很重视。曹斌,文县统战部部长,是土生土长的白马人。他为保护挖掘家乡文化作出了很多贡献。扎西是铁楼乡后起之秀,“拜师”于曹斌,师徒俩共同弘扬白马文化,致力于将族人劳作、生活等原生态场景,用歌舞形式演绎成为“打墙舞”“耕地舞”“火把歌”等,还有班文彪、班哲、班禅禅、班杰军等一大批优秀的白马文艺青年,共同将白马人民俗文化“送出山”,让外面更多的人“走进来”,努力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白马文化能“走”出去,除了白马人的努力,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更离不开乡镇干部及广大民众的帮助。据了解,铁楼乡人民政府有许多干部不是白马人,但工作在这里,要积极融入当地白马群众的生产生活,他们边工作,边学习白马人的歌舞及语言,将白马山寨的自然风光、山水人文、民俗文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铁楼人”同盼家乡好。白马藏族小伙扎西,生于大山,走出大山,又重新回归大山。扎西说,近年来,在政府支持下,他所在的草河坝村修缮了房屋,既保留了古韵,又增添了新景;水泥路通村达院,村民或游客可驾车进村入户;村里还添置了白马人民俗文化博物馆,将白马人的历史和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示众人。
“生态乡村”巧变“绿富”银行
咱们都是“铁楼人”。何彦明是铁楼藏族乡人民政府的文书,他不是当地人,因为工作,他每天和白马人共顶一片蓝天,同踏一片赤土,共饮一条河水,现在已融入白马人的生活。“来到这儿,就是一家人,都盼望着‘家乡’越来越好。”他说,希望更多游客来这里游玩,感受淳朴的民族风情,体验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同时,通过“乡村旅游”发展,让更多乡民端起“旅游碗”,吃上“旅游饭”。
铁楼乡的规划是尽快通过旅游业让更多居民吃上“生态饭”。据乡长杨岁荣介绍,近年来,铁楼乡依托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科学规划打造,依托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明显,“文旅”取得新突破,建成美丽乡村5个;建成村民俗文化广场8个、观光廊桥9座、铁楼古街420米、民俗文化传习所5个,提升打造白马魂广场和旧寨广场。成功举办四届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和两届火把节。“文旅”成功转型升级,石门沟村入选2016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录,白马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区被评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同时,引进文县景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建设有石门沟玻璃栈道、高空索道、草河坝生态停车场、观景栈道、薰衣草观赏基地观景平台等新景点和体验区,实现散客接待向旅行社团规模化接待。
生态美丽乡村巧变“绿富”银行。截至目前,该乡共发展有农家乐、农家客栈31家,精品民宿14家,标准床位200余张,原生态表演队13个、实景演艺队1支、艺术团2个、琵琶弹唱队5支。近年来,全乡累计接待游客45万人次,旅游综合创收达8100万元。
通讯员 刘玉玺 王小勇 文/图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