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沿着高速看甘肃”主题报道—
巨龙纵贯南北 见证经济腾飞
便捷的交通网络促进产业发展。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高速公路沿线鲜花盛开。新甘肃·甘肃日报 通讯员 边国鹏
兰海等多条高速公路在武都交会。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宾
编者按: 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犹如一条巨龙,纵贯南北,在中国西部形成一条南向大通道,联通山川,通江达海,带动沿线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期“沿着高速看甘肃”主题报道,记者沿着兰海高速,走进兰州、定西、陇南等地,对沿线交通变迁、特色产业、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等方面进行行进式、体验式、见闻式采访报道,讲述甘肃发展故事,见证陇原巨大变迁。
兰海高速简介
兰海高速是连接甘肃省兰州市与海南省海口市的高速公路,属于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南北方向的主干线之一,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编号为G75,已贯通的里程2389公里,待贯通里程60公里。兰海高速跨越甘肃、四川、重庆、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等7个省区市,主要经过城市有:兰州、陇南、广元、南充、武胜、重庆、綦江、遵义、贵阳、都匀、河池、南宁、钦州、北海、湛江、海口等。
兰海高速在甘肃境内有四段,分别是兰州至临洮高速、临洮至渭源高速、渭源至武都高速和武都至罐子沟高速。目前,这四段高速公路除渭武高速木寨岭隧道未贯通需绕行外,其余路段全部建成通车,成为甘肃省南向通江达海的大通道。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
兰州
内陆国际港打开南向通道大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黄沙漫道,驼铃悠远,人喊马嘶,来往不绝……兰州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是贯穿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
然而,多少年来,由兰州向南出发的脚步一直受制于陇山、巴山的重重阻隔,区域发展面临“动脉梗阻”,开放型经济水平始终不高。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兰海高速、兰渝铁路的贯通,不仅串起了新蜀道,更开辟了顺江入海的南向大通道。
2016年,我省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按照“建设大平台、构建大通道、形成大枢纽、发展大产业”的总体构想,建立甘肃(兰州)国际陆港(以下简称“兰州陆港”)。自此,甘肃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之中,打开了新时代开放发展新空间。
今年3月,兰州国际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的满载着近140吨酒泉洋葱的货车从兰州出发,经兰海高速运抵钦州港,转为海运抵达泰国林查班港,通过陆海联运,仅用11天,便进入泰国农贸市场。
“像高原夏菜这类需要快速运达的农副产品,走兰海高速是最便捷的。兰州陆港建立后,集货快捷,分拨快速,陆海联运,货物既能保鲜,又降低物流成本,让甘肃的好产品真正走出‘深闺’,卖出好价钱。”兰州国际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柱告诉记者。
兰州陆港拥有东进西出、南拓北展的枢纽优势,是全国24个综合交通枢纽、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是中欧班列的必经之地。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兰渝、兰成六大铁路干线交会于此,连霍、青兰、兰海、京藏、312、109等高速公路、国道在此汇聚,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毗邻而建,已形成公铁、铁海、空铁联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上重要的编组枢纽和集散中心。
依势而为,迅速崛起。经过多年的发展,兰州陆港聚力发展现代化枢纽型经济,加快融入经济发展新格局。目前,已实施基础设施及物流配套项目195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340亿元。兰州陆港东川铁路物流中心是西北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性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是国家一级铁路物流基地,具备整列集装箱编组、集疏运功能。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全面建成,多式联运物流园已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智慧陆港项目等基础设施工程正有序推进,内外部路网全面畅通。
国际合作“朋友圈”持续扩容,经济腾飞“同心圆”越画越大。兰州陆港凭借节点枢纽的独特优势和健全完善的服务功能,全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中亚、南亚贸易通道建设。
如今,兰州陆港累计发运量实现新突破,截至6月4日,累计发运班列763列,货值约87.3亿元。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班列常态化运营,实现了我国西南与西北、中西亚与东南亚的全面连通;中欧班列实现双向发运,填补了甘肃省进口木材市场的空白;南亚班列作为兰州陆港品牌线路,业内影响力越来越大;东盟—兰州—南亚的航空货运航班首飞,开辟了“空中丝绸之路”。
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管理委员会主任李建亮表示,随着国际贸易通道的贯通,已引发西部地区传统物流格局的重大变化,甘肃由“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省份,逐步发展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前沿,促进了国际国内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兰州陆港未来蕴含着无限商机,有着广阔发展前景。
定西
“玉带”蜿蜒连山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定西境内多山。
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一些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定西成为全国闻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当归之乡”……同时,这些山与屲,曾经也“圈”住了山里的人和山里的货:闭塞的交通不仅让当地群众出行不便,也使品质优良的土特产遇到销售难。
安定区香泉镇关门口村村民刘农平告诉记者,自己家里大面积种菜有9年了,前些年因为路不通,种菜容易卖菜难。
前几年,陇西县马河镇干部想带动群众发展种植产业,但群众没有多大兴趣——“路不通,种啥也不好卖,干吗费那劲儿?”群众早在心里拨拉了算盘。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早些年在定西农村经常能看到的标语,何尝不是群众心中的企盼?
近年来,连霍、兰海等高速公路相继贯通,陇中大地实现七县区全部通高速,这让定西人民看到了希望,也让定西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
如今,刘农平再也不用发愁蔬菜没有销路。得益于畅达的交通,一棵青菜,从安定区的菜田到东莞市市民的餐桌,2200余公里路程,仅需38个小时。
有了好销路,自然带动起当地群众的蔬菜种植积极性。香泉镇镇长白建伟介绍:“近三年,全镇种植蔬菜面积稳步扩大。2019年2.7万亩,2020年发展到2.8万亩,今年达到了3万亩。”
在陇西县马河镇,群众也忙活了起来。杨营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大棚内,香菇点点“探”出脑袋,在此务工的村民左看看右瞅瞅,忙着进行管护。“现在行情好的时候,柴胡一斤能卖出30元的好价钱。香菇也不愁卖,兰州、陇南的客商会来收,一年这座棚能收入1万多元。” 村民王晓军说,有了这座棚,自己再不去外地打工了,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在福州市定有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定西大卖场专区”内,来自定西的马铃薯宽粉、中药材饮片、农家土蜂蜜、通渭麦秆画……让人应接不暇,越来越多的福州人通过这些特产了解定西。数据显示,2020年福州市累计实现东西部协作消费扶贫销售额7.5亿元。
福建省甘肃商会会长贾朝晖对福州市与定西市的交流深有感触:“近几年,两地文化、人员交流往来密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如今在福州,如果我说‘我是甘肃人’,许多人会猜测‘你是定西人吧’。”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福州人选择到定西、到甘肃旅游。
路通百业兴,致富有信心。四通八达的交通设施,让定西的土特产“飞”出山,也让八方游客走进山,产业在这片土地扎下根。条条高速,如同粗壮的臂膀,挽起了定西的山川梁峁,连接起广袤的产地和广阔的市场,连通了山与海。
“铁军”鏖战木寨岭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这里,是漳河与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海拔近3000米,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板块在此碰撞。
这里,是木寨岭隧道,筑路人鏖战正酣。
木寨岭隧道全长15余千米,是省公航旅集团投资建设的渭(源)武(都)高速公路的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也是全线最长隧道,最大埋深629.1米,采用分离式双向四车道设计。
据了解,木寨岭隧道围岩主要为薄层状黑色炭质板岩,隧址融合了构造交汇部位,地应力高度集中,褶皱带活动强烈,近东西走向断层发育,地质构造极为复杂、类型多样,对隧道存在较大影响的有3个背斜和3个向斜构造,6处褶皱和12条断层,因此被称为工程“禁区”。
从业15年的王智佼是省公航旅集团甘肃长达路业有限责任公司渭武定西项目办副主任。他说:“由于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木寨岭隧道的施工难度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数一数二,是渭武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拦路虎’,也是兰海高速全线最后的‘卡脖子’工程。”
自2016年5月开工建设以来,木寨岭隧道2、3号斜井换拱率分别达到30%、36%,共发生14处较大变形,累计长度997米,最大变形3145毫米;同时,施工过程中部分段落二次衬砌开裂破坏,导致隧道施工推进十分艰难。
虽然与兰海线隧道遥相隔望的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的施工方法能提供一些借鉴,但两座隧道地质条件并不完全相同,所以王智佼与他的团队相当于从零开始。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哪怕是工程“禁区”,参建者们也并不畏惧、退缩。省公航旅集团长达公司及渭武定西项目办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多次邀请国内地下工程界专家学者对木寨岭隧道难题把脉会诊、攻坚克难。同时,积极寻求中国科学院孙钧院士、何满潮院士团队帮助,于2018年9月成立了我省交通行业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多方努力,我们探索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施工方案,现在围岩变形量由平均100厘米控制到30厘米以内,正常支护体系可以应对。”王智佼说,“目前,木寨岭隧道完成工程总进度的71%左右,隧道贯通后,渭武高速将会再缩短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据渭武定西项目办主任王治才介绍,渭武高速公路的建成,不仅缩短了兰州至武都的里程,还极大地改善了区域交通条件及投资环境,对促进沿线资源开发、旅游业发展、经济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西北经西南到达东南沿海的重要出海通道,实现通途越南北。
“我们常年驻守在工地一线,经常和老百姓沟通交流,能感受到他们对便利交通的渴望,所以我们力争修好路、养好路,让人民群众走上‘满意路’,这也是我们公航旅集团公路建设者的初心使命。”王智佼说。
陇南
天堑变通途 经济大发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多
路,联通的是东南西北,承载的是致富希望。
过去,陇南的道路交通是“山间铃响马帮来”。现在的陇南,飞机飞起来了,火车跑起来了,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汽车喇叭响,财富到农家”,“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建成。
2013年12月26日,国家高速公路网G75线——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陇南境内武(武都)罐(罐子沟)段正式通车,甘肃与四川首次实现高速连接,祖国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之间开辟出一条新的高速通道。
这条路,结束了陇南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陇南交通发展从此进入“高速时代”。至此之后的连续3年,陇南每年建成一条高速公路。
兰海高速穿越的陇南南部山区,一路上皆是秀美无比的自然景观。
然而时光倒退几年,这里还是隐藏在深山密林中的人间秘境。“一声能叫喘,走起得半天”,是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因道路不通,出行困难,极大地制约了陇南南部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使这里成为陇南最贫困、最落后的片区之一。
片区内的武都区裕河镇就是如此。过去,苦于山大无路,每到收获季节,满山遍野的山珍野果只能烂在地里,许多群众背起行囊外出讨生活。
交通的巨大改善,让这里从“死角”变成通衢,让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的人们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白芳花是裕河镇凤坪村村民,为了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她的丈夫常年在外务工,自己留守在家中照看老人和孩子。因为聚少离多,这个家庭对通畅的交通更加渴望。
现在,兰海高速从离她家不远的地方穿行而过,家人回家的路途不再遥远。
“通行方便了,外地游客络绎不绝。”白芳花高兴地说,自己现在在家门口的一家旅游公司长期稳定务工,自家特产也能顺利外销。
人悦其行、物优其流。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给陇南带来机遇与新生。许多昔日贫穷的小山村,开始成为人们向往的“桃花源”。整个陇南,也逐步成为南下川渝、东进陕西、北上兰州、西连九寨的黄金通道和甘肃向南开放的“桥头堡”。
不断凸显的区位优势,促进了陇南以及周边地区农业、工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城乡建设等多方面的发展,交通服务宏观经济稳增长的作用得到全面释放。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4年起,陇南还以每年3000公里以上的速度推进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一大批重点联网公路和旅游路、出口路、产业路相继打通。
联通百姓、造福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托起了山区群众的“小康梦”。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陇南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9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49万公里,均位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573公里,位居全省第三。
一路前行,走着高速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陇南,将继续在路上凝聚蓬勃的发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