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豹口强渡:拉开红军征战河西序幕
原标题:虎豹口强渡:拉开红军征战河西序幕
红军强渡黄河纪念雕塑。
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展出靖远县的大芦子造船照片。
本版图片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盛学卿
虎豹口,又名河包口,因后面是高耸的石崖,崖头向外突出,形似虎嘴而得名。
探寻初心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邱暄美 温 波 陈 泳 文 洁 薛 砚 兰州晨报记者 邢剑扬
3月8日,初春的一个傍晚,靖远县城西南约8公里处的黄河东岸虎豹口,红军强渡黄河纪念雕塑巍然屹立在黄河边,夕阳斜照,给高大的雕塑镀上了一层金光。雕塑上四位红军战士乘坐一艘小船,手中紧握船桨、钢枪,目光专注,面容坚毅,迎着黄河巨浪,为渡河奋力拼搏。
1936年10月24日至30日,21800名红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在虎豹口一线强渡黄河,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踏上了征战河西的艰苦征程。
“宁夏战役”计划
“虎豹口,又名河包口,因后面是高耸的石崖,崖头向外突出,形似虎嘴而得名。这里是丝绸古道上的重要渡口,也是明清以来靖远四大官渡之一,历来为兵家所重。”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讲解员周小蓉说,85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就是在虎豹口一线渡过黄河组成西路军。
眼前的黄河,风平浪静,滔滔河水在晚霞的映照下泛着金光,一路东流。远眺对岸,鱼龙山下黄河激流长年冲刷留在山崖上泛红的印迹有数米之高。周小蓉说,现在的黄河,河宽不足300米,水流平缓;而当年红四方面军强渡黄河时,这里的河宽达到800米,水流湍急,留在山崖上泛红的印记,显示了红军当年强渡虎豹口时黄河水的高度和河道的宽度。当年红军渡河时,不仅黄河水面宽阔,风急浪高,河对岸还筑有4个碉堡,里面有马步青骑兵旅的严防死守,十分艰险。
为了贯彻“逼蒋抗日”的方针,促使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迎接全国的抗日高潮,经与东北军领导人张学良协商后,1936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提出了夺取宁夏的战略计划。确定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夺取宁夏,接通苏联,获得军事和经济援助,奠定抗日大后方的基础,实现西北联合抗日新局面的战略部署。
193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提前实施“宁夏战役”计划,并发布了《十月份作战纲领》(即“宁夏战役”计划),要求“四方面军的一个军率造船技术部队迅速进至靖远、中卫地段,选择利于定远与中卫营之渡河点,加快速度努力造船,11月10日前完成一切渡河准备。”
白茨沟秘密造船
木桨、船板、羊皮筏子、手雷、子弹带……陈列在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中的上百件珍贵文物,还原了虎豹口强渡时的惊心动魄。
1936年10月14日黄昏,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在会宁县城召开万人大会,欢迎红九军入城并做了宁夏战役的政治动员。红三十军立即向靖远县的大芦子挺进,沿途收集造船材料,最后选择在大芦子的白茨沟里秘密赶造船只。红三十军有一支百余人组成的船工队,都经过专业训练,是造船骨干力量,到大芦子后又从当地农民中请来一部分木工。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亲自组织,突击造船。
“听爷爷讲,刚开始有两个红军战士到处找造船的木头,找到了白茨沟,发现沟里有许多大柳树,很快红军的造船部队就开进了白茨沟,夜以继日地工作,短短几天就造了16只船。”靖远县大芦镇白茨沟村村民宋玉玺说,他的爷爷是木匠,当年帮红军造过船。白茨沟距离黄河还有30余公里,木船造好后,红军就把船抬到附近的祖厉河,顺流而下运到张家崖湾的黄河边演练渡河。为了不被敌人发现,红军渡河演练都是在傍晚时分进行。
10月16日,红三十军在靖远虎豹口船户常庆福、叶满(又名叶老十)的帮助下,在虎豹口成立了强渡委员会,常庆福、叶满也是强渡委员会成员。
10月23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率总指挥部抵达靖远,在全面检查渡河准备工作后,立即向红三十军下达了渡河命令。
10月23日晚,红军选择在距靖远县城以西约六公里的红嘴子强渡黄河,由于白天侦察时没有看清整个地形,结果船到中流遇到了河中积沙形成的浅滩,当夜的渡河行动被迫停止。第二天,红军继续派人侦察渡河地点,最后发现红嘴子上游的虎豹口可以渡河。
“当时虎豹口东岸边是一个村民居住相对密集的村子,梨园连成一片,整个村庄掩映在梨树林里,虽然时在深秋,但梨树上的树叶还未凋落,便于红军隐蔽集结。”周小蓉说。
虎豹口强渡黄河
10月24日,红军在虎豹口梨树林的掩护下秘密集结。
晚11时,红三十军军长程世才下达渡河命令,大小22只木船和一部分羊皮、牛皮筏子同时下水,每个船上都选配了身强力壮的船工和水手。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三团的红军战士在船工的帮助下,驾驶着木船和皮筏,迎着汹涌的黄河巨浪直冲对岸。
叶满驾驶的渡船冲在最前面。首批渡河船只快到对岸时,敌人大声喊问“干什么的”,同时一束手电筒光朝渡河船只照来。
叶满平静地回答:“老总,我叶老十,家里有人病了,找大夫的。”
“真的是病人吗?”敌人似乎不相信叶满的答话,又大声问道。
“是的,老总!不信,你们等会可以看看。”在叶满答话的同时,战士们奋力紧划,使小船躲过了敌人的手电筒光柱。
眼看红军就要成功登岸,敌人发现不对,密集的炮火向红军倾泻而来,双方展开激烈的滩头阵地争夺战。红军战士奋勇向前,很快攻克岸边的3座碉堡。但是,作为敌人指挥所的最后一座碉堡一直未能拿下,许多战士倒在前进的路上。先锋连一排长李国忠冒着枪林弹雨,拿着一捆手榴弹摸到了碉堡下,将手榴弹塞进碉堡射击孔,可是敌人又将手榴弹往外推。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李国忠用胸膛堵住了射击孔,挡住了敌人向外推的“嗤嗤嗤”冒着白烟的手榴弹……
一声山崩地裂般的巨响过后,敌人的碉堡被拔除了,前进的堵路打通了,可是年仅20岁的李国忠为红军西渡黄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渡过黄河的红军点起3堆大火,告诉河东红军强渡黄河成功了。
二六三团成功渡河后,八十八师其余各部渡过黄河,并打退了敌人一个营兵力的反扑,消灭了大部分敌人,保证了红军渡河顺利进行。25日夜,红三十军7000多人全部渡过黄河。徐向前、陈昌浩等分别致电朱德、张国焘和毛泽东、周恩来:“我三十军已于靖远附近全部顺利渡过黄河天堑。”
“红三十军渡过黄河后,敌人加紧了对河西的封锁,白天飞机轮番轰炸扫射,部队渡河只能在夜间进行。10月27日清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总部各直属队和九军渡过了黄河。”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讲解员郁映田介绍,这个时候,战场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国民党关麟征二十五师突然开抵靖远,负责看守虎豹口渡口并监视靖远敌情的红五军被迫将船只运送到距离虎豹口下游20公里处的三角城,并于10月30日凌晨渡过黄河。至此,红四方面军三十军、九军、五军、总指挥部、总直属队21800余名红军将士全部渡过黄河。1936年11月11日,组建成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踏上了征战河西的艰苦征程。
长征精神生生不息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它来自人民,扎根于人民。红军长征一路走来爱护百姓,一心为民,因此也深受人民爱戴。
红四方面军强渡黄河驻扎到鱼龙山后,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在靖远民众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在当时物资和粮食都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勤劳、朴实的靖远人民组织起来接待红军,有力出力,有物出物,蒸馍馍,烙烧饼,捐衣物,烧炕头,腾房子,供红军使用。
在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里有一张红军出具的“乐捐证”,捐款主人是靖远北湾一个叫王供辰的开明人士,捐款金额是大洋一万零五十元。
“红军当时深受群众爱戴,靖远群众积极向红军捐款捐物。这笔捐款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当年当地群众给红军的捐赠中,最大的一笔捐款。”周小蓉说,至今在靖远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九月九天气凉,红军战士志如钢,强渡黄河灭马匪,为了穷人得解放,黄河浪大湿衣裳,黑天半夜饿得慌。中堡家家灯火亮,迎接红军到上房,拿来衣裳和鞋袜,送上馒头和干粮。”歌谣生动描述了红军渡河后在中和堡鱼龙山下驻扎休整时受到群众欢迎的场景。
历史永远不能忘记。当地政府十分注重挖掘发生在虎豹口及鱼龙山下的红色资源,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在保护性修复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时,挖掘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见证物。先后修建了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塔、纪念林,如今这些地方已发展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当地也藉此发展红色旅游,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如今的靖远,交通道路通畅便捷,人居环境优美宜人,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社会事业欣欣向荣。新时代、新征程,新担当、新作为。“十四五”开局,靖远正着眼“两个大局”,发扬“三牛”精神,努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弥补基础短板、缩小发展差距,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开拓前行,在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八十五载时光荏苒,当年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去,但岁月改变不了留在人民心中的红色记忆,红军播撒在这里的长征精神始终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历史回音
汲取历史智慧 汇聚前行力量
党玉库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1936年10月,为了完成中央和中革军委所交的重大任务,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三十军、九军、五军、总部直属机关和直属队在靖远虎豹口强渡黄河,实现了宁夏战役的前期计划,振奋了全军士气,打开了实施宁夏战役的新局面。
前有黄河天险、后有重兵追击,红军将士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冒着枪林弹雨强渡黄河那段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靖远县委、县政府在虎豹口、中和堡、吴家川等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修建了纪念雕塑、纪念碑、纪念塔、纪念广场、纪念公园等纪念设施和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全面展现红军渡河历史,坚持讲好红军和西路军的故事。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和发扬红色革命精神,尤为重要。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红色革命历史学习,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艰辛的革命历程,切实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从中汲取营养,筑牢思想之基,坚定理想信念;要进一步挖掘红色革命历史资源,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深化和拓展党史研究内容,彰显靖远地方红色革命历史特色,提升红色革命教育层次和水平;要进一步发挥红色革命历史作用,不断强化红色革命教育场馆建设,创新载体和形式,用鲜活生动的英雄事迹教育和启迪人,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汇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奋斗。
(作者系靖远县党史办主任)
记者手记
坚定必胜的信念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来到靖远县红四方面军强渡黄河渡口虎豹口时,正是万物复苏的初春时节,蜿蜒的黄河缓缓东流,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仰头凝望红军战士乘风破浪的纪念雕像,仿佛重现了峥嵘岁月里,成千上万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强渡黄河的情景。
1936年10月,深秋寒气袭人,河水冰冷刺骨,敌人的攻击凶猛,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年纪轻轻的战士克服困难、无所畏惧、毅然前行?
采访过程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人民就是我们党无私无畏、一往无前最坚强的支撑、最深厚的底气!
靖远县大芦镇白茨沟村木匠宋贞发帮红军造船,刘川乡农户刘玉水借给红军四峰骆驼运送粮食,在防守渡口的敌军扣押船只时,当地群众冒着风险在船中装上河岸边的鹅卵石使其沉入水下,为红军渡河保存了每次可供五十人摆渡的一只大木船。红军渡河的一段时间里,负责拉运渡船的两百多名当地群众坚守在渡口东岸,不分昼夜,将返回的船只从渡口下游沿黄河岸边的浅水通道拉回到渡河地点,保证了红军渡河行动的顺利进行……
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我们党从诞生之时,就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也始终把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始终毫无保留地支持中国共产党,团结在党的周围,拥护着党的领导。
百年征程,披荆斩棘,贯穿始终的,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与使命;支撑前行的,是坚定远大的理想、必胜的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勇气与担当。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