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省外媒体刊甘肃

龙城破浪向小康——记甘肃天水的乡村蝶变之路

21-05-07 16:52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 编辑:赵满同

龙城破浪向小康

——记甘肃天水的乡村蝶变之路

  记者 王万亮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皇城村易地扶贫搬迁新村。  王诚 摄

  陇山苍苍,渭水汤汤。

  在中华文明的坐标系里,陇山、渭水环抱的“羲皇故里”——甘肃天水,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27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今天,烽烟远去,曾经兵戈铁马的雄关险道也不再是英雄逐鹿的目标,但厚重的历史却早已融入这方热土的基因与血脉,转化为天水儿女不畏艰险、敢战能胜的精神气质,助力龙城天水在乡村发展、逐梦小康的征程中,一路劈波斩浪、攻城拔寨,演绎出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时代赞歌。

  成效:绘就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天水东南,一座形似麦垛的奇峰巍巍而立。数千年来,挺拔秀丽的麦积山见证了一代代天水儿女栉风沐雨的故事,也见证了新时代天水的山乡巨变。

  山乡巨变,变在安居。

  新民居错落有致、巷道平整干净,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房前屋后花草芬芳,文化广场笑看孩童玩乐嬉戏,村史馆静静地记录着村庄昔日的乡愁……这是现今天水市清水县黄门镇小河社区的新景象。小河社区是一个移民搬迁的新农村社区,配套建设花园式文化活动广场、标准化排水排污管网,扶持发展以核桃、花椒为主的干鲜果种植产业,让搬迁户的生活生产条件得以明显改善。

  小河社区移民的生活变迁,是天水市易地搬迁丰硕成果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天水市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32个,搬迁安置人口2.09万户10.1万人。

  山乡巨变,变在增收。

  秦州三月,山峦叠翠。值此时节,秦州区杨家寺镇士子村的蔬菜大棚内,绿油油的甘蓝长势正好。

  “人勤地不懒,冬春长甘蓝,夏秋收西红柿、辣椒,这里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菜。”秦州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负责人介绍,士子村的大棚只是他们园区很小的一部分。该园区以杨家寺镇为核心区,秦岭镇、牡丹镇为次核心区,规划总面积12.33万亩,已入驻金土地、蓬勃等127家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和23家家庭农场,建成钢架大棚6000座,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3处,亩产优质蔬菜8000公斤以上,每亩平均收入2万元以上,园区可解决劳动力1万余人,为农村群众稳定增收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在天水市,助农增收的路径还有很多。2015年以来,天水市累计培育农业企业198家,使全市农业企业总数达到576家,带动发展合作社3546家,惠及30.13万名农村群众。同时,该市持续加大劳务转移、就业培训、建设帮扶车间等工作力度,切实帮助低收入群体拓宽了就业路子。

  山乡巨变,变在希望。

  在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一处建筑外观平平无奇的教育园区早已声名远播。这里即是秦安县变学生“走读”为教师“走教”的首创地。

  “秦安山多川少,山大沟深,农村学校布点多、班级规模小,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尤其缺乏专业的音体美及英语老师。”陇城教育园区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为缓解农村教育资源短缺问题,陇城镇自2015年开始园区教学模式,让全学区小学教师打破校际界限,统一在园区食宿、办公、研讨。然后由园区统一安排各课程专业老师到中心小学和农村小学“走教”,有效地均衡了城乡教育资源,护航农村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孕育着乡村持续向好发展的希望。2016年以来,天水市累计投入全面改薄资金23.8亿元,建设校舍67.3万㎡,全面消除了中小学D级危房,并在教育模式上不断创新探索,让琅琅书声、悠扬乐声、清脆笑声更加美妙动人、希望无限!

  此外,天水市还在医疗保障、社会兜底保障等方面全面发力,脱贫攻坚期累计减贫92.08万人,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份荣誉是对天水脱贫攻坚成效的鼓励,也是对我们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鞭策。”2月25日,手捧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奖状的天水市扶贫办综合科科长郭鹏宇说,脱贫攻坚期,天水市与全国一道,绘就了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下一步,他们将再接再厉,脚踏实地做好脱贫成果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工作。

  甘肃省天水市万亩花牛苹果基地一景。  王诚 摄

  保障:构筑步线行针的精准机制        

  乡村发展,机制保障是关键。

  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给乡村振兴蓄力,天水市探索出了一套步线行针、有的放矢的精准务实机制。

  机制精准,长效为基。

  “着力防范脱贫不稳定户返贫风险,统筹解决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致贫问题……”在《天水市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中,对当地构建防返贫致贫长效机制有着明确的要求、精准的指导。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实践表明,天水市的防返贫致贫工作不仅方案精准,而且成效扎实,已然形成了知行合一、言出法随的精准、长效机制。2020年该市坚持把防止返贫致贫作为顺利收官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健全完善动态监测、快速反应、及时解决监测预警机制。一方面,天水全面排摸,持续做好动态调整,相继识别“两类户”17731户76702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5438户25621人、边缘易致贫人口12293户51081人。另一方面,该市对已消除风险的“两类户”组织全市各级帮扶干部开展风险消除“回头看”,对人均年收入不能稳定达到5000元以上,享受帮扶政策少于两项的风险已消除“两类户”,继续加大帮扶力度,落实各项特惠政策。

  同时,天水市落实了各级干部对“两类户”的“点对点”包抓监测责任体系。该市引导相关单位、干部对脱贫不稳定户制定了“一户一策”巩固提升计划,对边缘易致贫户制定了边缘户监测帮扶表,组织包抓干部每半月对边缘易致贫户走访一次,对“两类户”存在的困难和政策需求及时纳入帮扶计划,为防止返贫和帮扶措施落实夯实了基础。

  机制精准,联络架桥。

  2019年夏,天水市城乡骄阳似火。炙热的季节,各县乡村却经常迎来一些忙碌的客人——天水市市场监管局、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单位的县处级干部联络员深入农村就农村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改善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探讨破题之策。

  “十三五”以来,为加强对农村发展相关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天水市建立“千名县级干部联千村”联络员机制,选派1165名县级干部担任1165个村的联络员,深入基层,对农村发展遇到的困难、存在的短板、百姓的诉求进行梳理、研判、反馈,并与基层干部、群众共谋精准的发展之策。

  “县级干部给咱当联络员,问题看得准,路子找得更准。”“县级干部帮联络,对政策宣传更及时,对百姓诉求回应更快。”……武山县的一些基层干部纷纷表示,天水市的“千名县级干部联千村”联络员机制,为县级干部帮基层与职能部门之间建起了“连心桥”。

  机制精准,为“战情分析”添翼。

  2020年初冬深夜,繁星闪烁。远远望去,天水市扶贫办窗户透出的灯光与点点繁星相映成趣。此时,一场天水市的脱贫攻坚“战情分析”会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多年来,天水市的扶贫干部已对这样的“战情分析”会习以为常。

  为聚焦攻克脱贫攻坚堡垒,天水市建立脱贫攻坚“战情分析”通报机制,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落实进行分析专报,以专责部门推动为抓手,按照年度工作任务落实和阶段性重点工作,实行每半月一分析、一通报,强化了工作推动力度。

  天水市的脱贫攻坚“战情分析”通报机制在脱贫攻坚战中应运而生,也为乡村振兴构筑起了又一项精准务实的保障机制。不仅如此,为做好乡村工作,天水市还探索出了问题整改“系统梳理排查法”筛查机制、工作任务督促落实机制、帮扶工作“提醒提示”机制等多项机制,将为下一步做好脱贫成果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更好保驾护航。

  攻坚:谱写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4月,天水市秦安县五营镇龙头山流域花椒产业生态示范园满目葱郁,一株株大红袍花椒树傲娇地注视着过往行人,也记录着一方热土的时代变迁。2019年之前,这里还是满坡撂荒地。这样的巨变源于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天水儿女不畏艰难、战天斗地的奋战。

  近年来,为推进乡村发展,天水市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实施了扎实有效的“十五项”攻坚工程。

  工程扎实,实在党建引领。

  多年来,天水市坚持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工程,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实施村级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行动。该市引导基层选派乡镇大学生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从致富能人、退休公职人员、复转军人中择优选任村党支部书记,选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担任村文书,使村“两委”班子的组织力、战斗力得到明显提升。

  同期,天水市还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提升、农村空心房“拆院留权”改造、扶贫互助资金“双助贷”与“三户一孤”人员大病救助保险全覆盖、易地集中安置与分散插花安置相结合的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工程。随着一项项惠及农村农民的民心工程深入推进,天水市解决了296.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力消除农村空心危房,助推村容村貌整洁,并在破解村级发展产业缺资金、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工程扎实,实在激发干劲。

  在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特殊的理发店——一把椅子、一个吹风机、一把剪刀、一面镜子,屋子不大,设备也简单,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它为“爱心发屋”。

  “不用多走路,不花一分钱,村民就可以在这里免费理发。”张家川扶贫办相关干部介绍,“爱心发屋”的理发员是村里开发的公益岗,既解决了偏远山村群众理发不便的难题,又激发了公益岗人员的内生动力。目前,张家川已实现了“爱心发屋”乡村全覆盖,让那些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又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群众,摇身一变成了“工薪族”,而且通过上门服务让老年人、五保户、残疾人等行动不便农村群众的“理发难”问题得到解决,实现了“摘穷帽”与“改善群众精神面貌”双赢。

  这仅是天水市开发公益岗位,激发农村群众增强干劲的一个典型案例。近年来,该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农村科学开发道路维护、保洁、绿化、养老服务等“八大员”,重点安置建档立卡零输转就业家庭成员,形成了以岗位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脱贫的良性发展链条,有效激发了无法外出务工者的自我发展内生动力。此外,天水市还实施了励志教育提振脱贫致富信心工程,建成了一批“扶贫励志教育示范基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创业激情;开展了“八差”整治工程,针对劳动能力差、家庭构成差、家庭氛围差等“八差”问题,集中开展了扶志自强、典型引领、文明创评行动,在农村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

  工程扎实,实在生机勃发。

  千亩花海争奇斗艳、百万菌棒竞相生长,呈现出清水产业的蔚为壮观;蔬菜基地全年常绿、大樱桃园四季飘香,散发着秦州产业的沁人芬芳;花牛苹果畅销八方、陪读园区笑声朗朗,释放出麦积产业的源源动力……当下,天水乡村产业遍地开花,处处皆是生机盎然之景。这得益于天水市大力实施浅山干旱区蔬菜产业发展、整片带整流域开发综合扶贫等工程,新建“短平快”蔬菜产业基地21万亩、马铃薯基地11万亩,探索出了“推梯田、修农路、打水窖、铺地膜、栽果树、调结构、促增收”的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建成了30多个综合开发示范点。

  同时,天水市还实施了光伏扶贫助推脱贫攻坚、“就业帮扶车间”、“五位一体”劳务培训输转等工程,分层分类帮农村群众发展孕育出了生机勃发的新希望。

  陇山渭水鉴古今,龙城破浪向小康。当下,和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旋律,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的新画卷已在古老龙城徐徐铺展,天水儿女奋发前行的步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从容、坚定。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第一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