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嫦娥探月 打破国外垄断 兰州大学这个学院很硬核
原标题:助力嫦娥探月 打破国外垄断
兰州大学这个学院很硬核
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试验 兰大宣传部供图
岁末寒冬,年节将至,但在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忙碌着为筹备硼中子俘获治癌装置(AB-BNCT)研制重大项目攻坚推进会有关工作的老师们,似乎丝毫没有在意又一新年即将到来。
刚刚过去的2020年,对于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成功中标硼中子俘获治癌装置(AB-BNCT)研制重大项目,技术开发项目单项合同金额实现兰州大学(以下简称“兰大”)新突破;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研制成功“高产额紧凑型D-D中子发生器”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小中子的“大文章”
2020年9月9日,由兰大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姚泽恩教授团队承担关键部件的“高产额紧凑型D-D中子发生器”,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综合验收评审会上顺利通过验收。验收评审会上,这个长度不到1米、直径小于0.25米的装置得到了验收组专家“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一致评价。
“它具有产额高、稳定性好、小型化、可移动、安全性能好等特点。”兰大中子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韦峥副教授介绍。成功研制的紧凑型中子发生器一方面作为标准源可以代替锎-252中子源实现中子计量学刻度等工作;另一方面以紧凑型中子发生器为核心研发核燃料富集度在线检测系统、移动式中子照相系统、中子活化分析系统等设备。
除了紧凑型中子源发生器的成功研制外,兰大核科学与技术学院聚焦小“中子”还取得了一系列新进:“6.0×1012n/s强流中子发生器及快中子测量系统研制”项目通过验收,为我国单能强流中子束应用奠定了基础;建成DB-DTL直线加速管高功率实验平台,成功引出2.5MeV质子束,为医用中子束产生奠定了基础。
促转化的“大链条”
2020年5月,兰大成立了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该中心面向核科学前沿,瞄准稀有同位素高效安全利用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中心的定位与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教授刘作业在基础科研方面的工作很是契合。
2015年,刘作业留校工作后便主要从事基于飞秒激光的超快动力学测量,致力于实现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和激光技术的交叉融合。他所在团队首次在实验上提取了量子系统的相位,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微观粒子动力学的完全重建问题,并在大分子相位萃取与重建、粒子集体响应和场强过渡区域动力学解析等三方面进行了延展。
在激光核物理实验室,刘作业团队的师生们经常会忙碌着调试团队自主研发的核探测设备原理样机。作为原有设备的升级,样机不仅实现了小型化,同时探测性能也得到了很大改进。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2020年刘作业作为第二负责人,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北京大学、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单位一起开展国内首台精密激光核谱的研制。
“我们现在有国家核产业研究院、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教平台,致力于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成果转化的产业链。”学院院长吴王锁介绍说。
年轻人的“大担当”
得益于学校“青年研究员”政策的吸引和校内合作者于福升教授的感染,李培荣于2018年加入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成为兰大聘任的第一个青年研究员。来校工作后,他继续深度参与位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BESIII实验项目。从2011年硕士研究生阶段开始,这一项目他前后已经参与了10年。
李培荣还和团队成员共同参与了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BESIII上粲强子、QCD及新物理研究》,并承担《粲重子衰变研究》课题任务。同时,团队积极谋划下一步发展:“希望在下一代大科学装置谋划设计阶段兰大能够积极参与,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贡献力量,在高能物理这个专业领域发出兰大的声音。”
学院党委书记杨毅说:“40岁以下的青年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占全院的42.8%,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都在成长起来,成为我们的重要力量。”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着月球样品着陆地球,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兰大教授陈熙萌、邵剑雄团队在承担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相关任务之后,又承担了更具挑战性的嫦娥五号科研和工程任务。
在《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在师资队伍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实现“倍增+”、集群高端学术人才、夯实后备人才基础等目标,“‘十四五’是我们的一个‘集聚期’,我们要深化有组织的科研,全面推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吴王锁说。(记者 马文艳)
相关新闻
- 2021-01-21兰州大学牵头成功研发全生物可降解超级电容器
- 2021-01-16兰州大学计划招收外语保送生40名
- 2021-01-13兰州大学获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 2021-01-13兰州大学“秀”出专属表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