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兰州贡献
原标题:■来自市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消息·任务书
奋力开创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兰州贡献
今年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
今年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在1月4日至5日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我市今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那么,今年全市经济发展目标是什么?经济工作究竟怎么干?
关键词
发展目标
今年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更加注重城乡融合发展、更加注重重振“兰州制造”、更加注重城市功能优化、更加注重补短板强弱项、更加注重生态绿色优先、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改善生活品质、更加注重提升治理效能,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市委考虑,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年经济工作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来展开。会议提出,要着眼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变化,立足兰州在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位置和比较优势,科学谋划有利于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兰州贡献。
1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要毫不动摇坚持创新驱动主导战略,充分发挥兰州科技资源富集、创新平台众多等优势,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为全面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尤其要以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为动力,充分发挥兰州国家自创区、兰白试验区、榆中生态创新城等平台优势,依托兰州大学、中科院在兰院所、510所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重大平台和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兰州布局建设,特别是要认真谋划一批基础研究方面的重大课题和科技项目,争取纳入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获得国家层面更大支持,加快兰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着力把兰州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
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尽快完善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激励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企业承接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吸引和支持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来兰和在兰就地转化,努力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要健全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和资源配置机制,落实好科技攻关任务“揭榜挂帅”机制,有效打通产学研用堵点痛点,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要鼓励支持在兰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发挥优势科研力量,积极参与国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重大战略,瞄准我国科技发展“卡脖子”重点领域,创造更多兰州特有的“独门绝技”,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兰州力量。要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和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加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培育和推广工作,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以点带面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要注重培养留住用好本地优秀人才,给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激发人才持久创造动力,防止优秀人才和团队外流。
2
拓展链条做强产业集群
要坚持产业兴市、工业强市,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各区县、各功能区要坚持大局观念和“一盘棋”思想,做到区县产业规划服从市级规划,园区产业规划以市级、区县规划为前提,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推动形成各区县、各功能区分工有序、良性竞争、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相互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要着力打造先进石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冶金四大千亿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核燃料、新型建材、节能环保、食品加工、烟草制品八个百亿支柱产业链条,构筑多元支撑、稳定可靠的“四梁八柱”工业产业体系。要以打造国家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牵引,把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向“四梁八柱”聚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盯项目科技含量、发展质量、预期增量,重点引进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头部企业和枢纽型项目,有力有序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开放体系完善、区域协同联动、行政服务高效、示范效应明显的承接产业转移内陆高地和国家制造业基地。要深入推进“三化”改造,推动兰石化、兰石装备等“大块头”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为传统产业注入发展新优势新动能,推动兰州制造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要开展产业链提升攻坚战,推行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着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切实提升我市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坚持以“链式思维”抓产业,围绕“四梁八柱”工业产业体系,在调研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全面掌握产业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关键共性技术、制约瓶颈等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探索建立“一名市级领导担任链长、一个市直部门牵头负责、一套产业链发展支持政策、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一个产业链共性技术支撑平台、一支产业链专业招商队伍、一名产业链发展指导专员、一个产业链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的“八个一”工作机制,不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让上中下游企业“合”在一起,加快构建具有兰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3
坚决落实扩大内需战略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民生导向,推动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要聚焦疫情发生以来经济社会运行出现的新变化和群众的新需求,把满足在线教育、生命健康、远程办公等新刚需作为供给的重点方向,加强新产品、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供给,以高质量供给拉动消费增长。夜间经济和假日经济是我们扩大消费的最大潜力所在,要以“夜金城”为主题打造一批夜经济消费街区,紧盯春节、“五一”、“十一”等黄金消费时段,提前谋划研究系列促销活动,扩大夜间和节假日消费。要重点抓好电商进农村、工业品下乡村等工作,促进乡村零售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加速释放农村市场潜力。要抢抓国家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和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的机遇,积极谋划一批铁路、公路、水利、市政、物流及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等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兰州至张掖三四线、兰合铁路、兰州至定西至平凉至庆阳铁路、兰州至西宁城际轨道交通等骨干项目,推动5G网络、数据中心、智能充电、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以高质量投资和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快编制市域(郊)铁路网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紧盯产业基础再造、城市更新、乡村建设等领域,强化优质项目储备,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努力让更多项目挤进国家、省“十四五”规划盘子。
4
推进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兰州作为这一战略的“首倡之地”,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殷切期盼,自觉强化上游意识、担当上游责任,率先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打造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先行区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要科学确定我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目标定位、重大工程和重点任务,特别是要在项目谋划上下功夫,科学凝练包装一批河洪道治理、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大项目、好项目,为我市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提供有力支撑。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快实施南部山区坡耕地综合整治、南北两山沟道生态补水、黄河干流防洪二期治理和湟水河、宛川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支持新区创建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建立以坡改梯和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要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统筹做好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防治,深化工业节能减排和机动车污染防治,不断巩固提升“兰州蓝”和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要深入开展黄河文化资源全面调查和认定,建立黄河文化遗产名录和档案制度,鼓励、支持黄河题材的理论研究、文学创作、艺术展演和群众文化活动,继续办好黄河文化旅游节、黄河之滨音乐节等各类节会,争取申报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积极谋划建设黄河文化(兰州)博物馆,创建国家黄河文化保护创新(兰州)中心,加快推进白塔山区域综合提升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高品质建设黄河风情线大景区,打造展现黄河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5
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着力破解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
要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重点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公共资源配置、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存量划拨土地盘活利用、企事业单位人才流动等领域入手,创造性地谋划和推进改革新举措,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要以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为牵引,持续优化政府服务,针对“放管服”改革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再发力,持续在优化流程、简化手续、便捷高效上下功夫,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不折不扣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坚决兑现纾困惠企政策。要抓好国资国企改革,严格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为核心目标,加大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力度,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激活国有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是兰州发展的最大历史机遇。要聚焦打造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高地,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快推动公铁空海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加强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推动构建通道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枢纽经济体系。要做大做强开放平台,加快吸引外向型龙头及配套企业落户综合保税区,加快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验收、封关运行,提升水果、肉类、粮食、汽车整车等指定口岸建设运营水平,积极推进中国(甘肃)自贸试验区片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进口药品口岸、食用水生动物口岸等平台申报工作,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
关键词
现代化中心城市
市十三次党代会确定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经过全市上下4年来的拼搏奋斗,城市形象品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得到不断提升,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基础更加牢固、条件更加成熟。全市上下要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矢志不移,努力在全面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新征程上展示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1
加快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坚持以满足人民宜居宜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在“改造、完善、提升”上下功夫。
“改造”就是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要抓住国家加大老旧小区改造支持力度的契机,合理摆布我市剩余2051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的计划安排,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改造任务顺利推进、按期完成。
“完善”就是要加快补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使市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去年,我市在中心城区250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了78个十五分钟生活圈,从教育、养老、体育、卫生、文化等方面谋划了390个公益性建设项目。今后,城市建设项目要重点围绕这些来开展,加快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不断提高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着力打造一批示范性十五分钟生活圈,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
“提升”就是要强化城市风貌管控,提升城市颜值。要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美化生活环境,治理低效空间,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
2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加快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今年“三农”工作重心将全面转向乡村振兴,但并不意味着脱贫攻坚工作画上了句号。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做到观念衔接、规划衔接、政策衔接、产业衔接和体制衔接“五个衔接”,确保农民致富和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切实防止群体返贫现象的发生。要抓紧研究制定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健全投入保障制度,落实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要求,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率先在全省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镇,探索形成具有兰州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与经验,为全省乡村振兴提供样板。
3
加快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
兰西城市群建设已经步入了“深耕细作”的新阶段,下一步,要强化省内市州协作,健全协同发展机制,推动产业协作互利共惠、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外开放一体联动、公共服务共享共用,把兰西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支撑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格局、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城市群。
4
坚持在发展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综合采取政策协同、产业推动、创业创新、灵活就业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就业弹性、拓宽就业渠道,特别是要发挥好兰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平台作用,着力完善企业用工和群众就业双向对接机制,积极探索发展“平台就业”“网络就业”“家庭就业”等新就业形态,引导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体系,落实更实、更细、更精准的救助兜底措施,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困难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筑牢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要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5
着力解决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
要严格落实扩大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学区化管理和集团化办学,引导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和托育服务发展,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高度重视解决初级、高级中学教育发展质量失衡问题,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深入实施健康兰州行动,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市妇幼保健院、市口腔医院和市中医医院异地建设。要立足补齐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短板,持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快推进市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建设,切实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6
严格落实“一城一策”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住房是群众广泛关注的民生大事,也是一个城市吸引人才尤其是年轻人的重要因素。要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严格落实“一城一策”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积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商品住房开发项目配建保障性住房制度,扩大住房供给渠道,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7
疫情防控时刻不能松懈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经济社会风险。疫情防控时刻不能松懈,要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强化冷冻食品全链条监管,做好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严防死守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要坚持依法稳妥的方针,善始善终做好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善后处置工作。要依法打击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和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平安兰州建设。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兰英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