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旅游:“一手好牌”赢在资源,贵在“连对”
甘肃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一角。2020年初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7月,获批世界地质公园。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10月20日电 (记者 南如卓玛)“穿越大半个中国,奔向大西北。”本月初的8天小长假,许多中东部省份游客接连西行。甘肃作为其中一域,长假之后披露的“成绩单”可喜可贺。
“没必要拍那么多啊,够发朋友圈就行了,多的还要删除。”张掖丹霞地质公园保安大哥的一句话,传遍了神州大地。还有媒体以活泼的风格报道“大西北终于也被‘网红’的风刮懵了”,收获到丰厚阅读量。
甘肃不仅有莫高窟,还有天水麦积山石窟,中国四大石窟甘肃就有两个。图为麦积山石窟。 陈治平 摄
国庆中秋长假的最后一天正好是“寒露”节气。之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甘肃甚至西北的旅游,还能继续“火”吗?
长假结束了,气温亦骤降,西北的多数景区亦是“人走园空”。“寒露”之后接着就是“霜降”,还想继续刷屏朋友圈,甘肃旅游“破茧成蝶”的路,任重道远。
知名度和实力相比,严重不匹配
图为甘南郎木寺。每年正月,这里都举行盛大的毛兰姆法会。 杨艳敏 摄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也许是历史文化资源太富集,甘肃人比较喜欢讲历史。两千年前,被高原、山脉、沙漠、草原包围的狭长区域河西走廊,站在了那个时代“对外开放”的前沿。
其实,除此之外,兰州的黄河文化、甘南的藏地秘境、陇南的江南之韵、陇东的黄土高坡……一路畅游,移步换景。同时,各地美食也随着风土人情变化而丰富多样。
“甘肃的知名度,与其实力非常不匹配。这里有美景,有美食,民风淳朴耿直。”来自广州的自媒体《码头青年》主编林飞说,原先以为甘肃黄沙漫漫,到处都缺水干旱,但到了之后才发现却是物产丰饶,这里也有“塞上江南”。
比如,兰州百合和苦水玫瑰、定西中药材、陇南橄榄油和花椒、甘南牦牛肉、河西走廊的锁阳和肉苁蓉、敦煌李广杏……一路走过,不同地域,不同的特产,总能让游客连连惊喜,满载而归。
“除了海洋,甘肃拥有地球上所有地貌”。确实如此,沙漠、草原、冰川、戈壁、森林、湖泊、湿地……应有尽有。丰富的地理景观,决定了甘肃的特质,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一直会“刷新”初访者的认知。
专家声音:好资源“不等于”好产品
2020年8月8日,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与《大梦敦煌》在兰州黄河畔边同台“碰撞”。 高展 摄
“把优质旅游资源等同于品牌旅游产品,这是一个误区。”兰州文理学院文创乡创学院院长、甘肃旅游智库秘书长高亚芳教授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分析,对资源过于自信、自我估值和游客体验价值之间落差较大,“有说头、没玩头”的资源状态,不会有较大市场吸引力。
甘肃虽是文旅资源大省,但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亚芳认为,甘肃旅游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相当长时间制约其“火起来”。比如:“三小时旅游经济圈”中,消费人群规模小、消费能力不足;用于旅游资源开发的人财物和创意策划、规划设计等匮乏;交通通达性、便捷性和网络化不足;东西狭长,点线面连片开发难度大;等等。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再优质的旅游资源也不等于好产品,更不等于好品牌和大IP。”高亚芳表示,资源只有在保护前提下科学规划、品质化、市场化开发,配套优质服务基础上,达到“三吃七住”旅游活动规律,才能成为基本旅游产品,即一个旅游景区或目的地。游客在此地游玩和愿意停留时间超过三小时,才会心甘情愿消费一顿正餐;超过七小时游览、休闲,加之有一定夜间活动和项目,才会有意愿留宿,成为过夜游客。
高亚芳坦言,当前,甘肃旅游产品升级迭代较慢,大多产品在1.0版本升级阶段,而市场消费主流的“80后”、“90后”需要的网红效应、潮品和文化性、审美性和度假型,以及沉浸式较高产品供给滞后,即旅游产品市场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
“后疫情时代抓住机遇,打好安全旅游、生态旅游、朋友圈定制、西北文化体验、优质低价、陇佑(华夏)乡愁‘六张牌’。”高亚芳如是建议。
瞄准高端市场,缺乏与之匹配的服务
图为甘肃金塔县境内的胡杨林景区,这里分布着西北地区最大的“化石级植物”万亩胡杨林。 吴学珍 摄
甘肃最经典的旅游线路之一是丝路游。“在泰国,中国丝路游是高端游客青睐的,普通游客会考虑成本。”泰中(西北)商会会长虎炎告诉记者,丝路游首先交通成本高,其次路程长、耗费时间久,各方面选择来看都是偏“有钱、有闲、有文化”游客群体的选择。
也许是基于成本的被迫“高端”,但确实,甘肃多地近年旅游发展中多有定位“瞄准高端市场”这一描述,比如沙漠越野、徒步穿越、戈壁汽车拉力赛等“体育+旅游”活动,还有星空酒店、帐篷酒店等创新型接待产品。
“因为定位是做高端市场,瞄准高消费群体,所以价格对于我们来说,会感觉有一点高。”来自深圳的年轻人唐丽玲告诉中新网记者,其实大多数“想出来旅游,并且有时间旅游”者,恰恰是普通上班族,这是一个很大基数。
图为甘南州举办“九色甘南香巴拉艺术节”。每年夏天,甘南草原上都会举行赛马节、锅庄舞比赛、香浪节等盛大节日。 钟欣 摄
唐丽玲还说,高消费人群对旅游资源和服务设施的要求,相对会更高。如果这方面没有跟上,体验感差了,也很难有长远的发展。
围绕“精品丝路”主题,甘肃推荐旅游的“定位”,这10年间先后变换了3次,先是“多彩甘肃”,接着“绚丽甘肃”,目前正热推“如意甘肃”。正在快速转型发展的甘肃,旅游宣传语几度变更也引起关注。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把多勋认为,宣传语频繁更换是因为该省旅游产业还处于“波动”的成长期,这具有一定历史和阶段的合理性。近年来,甘肃旅游人次和收入均保持在20%左右的增长速度,是全国增长幅度靠前的省份之一。在这快速赶超期,各级政府和社会都对旅游产业发展有很高期望,容易引发定位波动。
“好客山东”“清新福建”“多彩贵州”“大美青海”“七彩云南”“老家河南”等多省经典旅游宣传语早已深入人心,耳熟能详。把多勋说,这些省份也曾经历过“波动期”,只是甘肃波动持续时间最长,而有些省份十年前就进入分形、分类、分区营销。
省级层面的变换,影响着所辖市县也善变。比如,省会兰州2012年经论证提出“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这是一个跨地域大概念,突出“出发”二字着眼于西北,但又不局限于西北,它着重体现了兰州在西北文化旅游中的中心位置和连接西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纽带作用。
然而,仅五年之后,不温不火之时,“出发”被“相约”替代。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前者把兰州定位在“西北游出发地”,事实上是把“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从兰州这一座城市扩大到甘肃,甚至西北。虽然游客会从兰州分散,但终究大部分会走甘肃境内。并且,如果兰州把集散地的服务致力提升,其效应将是无法比拟的。
把多勋建议,当前甘肃旅游发展趋于成熟,眼下最重要的是旅游宣传语要稳定下来,并加强营销,稳定客群市场,形成对市场的精准认知。“营销投入的经费、选择的方式和长期不懈的做下去,甚至比口号本身更重要。”他说。
借西北游热度淡出曾经频出的“调侃”
图为甘肃南部成县境内的西狭颂景区。 燕海潮 摄
大数据显示,“大西北”国庆长假热度暴增475%,兰州跻身全国热搜城市第4位,并跃升为全国十大热门目的地。
然而,这些年,甘肃人总能听到一句:“你们会骑骆驼上班吗?”于是,西北唯一“985”高校兰州大学“顺势”推出《骆驼证》,以萌趣自嘲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她的幽默和包容,也惹得众人很想来探密。
骆驼证的背后,是外界对甘肃印象还停留在一些诗句里,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春风不度玉门关”……人们似乎忘了,已过千百年,甘肃早就变了。
随着古丝绸之路旅游线路走俏,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达,甘肃旅游慢慢走入外界视野。令人们更加期盼的是,甘肃旅游如何借势“走出去”,迎来它真正的“黄金时间”。(完)
相关新闻
- 2020-10-13长假“深度游”助甘肃旅游强劲复苏
- 2020-03-22甘肃旅游市场有序复苏
- 2016-05-13甘肃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失信旅游企业进“黑名单”
- 2016-05-13甘肃铁路和旅游携手挖掘“一带一路”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