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过日子 楼下挣票子 ——会宁县头寨子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原标题:楼上过日子 楼下挣票子 ——会宁县头寨子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琴琴
温和的秋日暖阳,照在会宁县头寨子镇头寨村易地搬迁点一排整齐划一的二层小楼上。楼前广场干净整洁,幼儿园、小学、卫生院等附属设施齐全。周边茁壮成长的绿树,呈现出移民搬迁户和谐美好的幸福场景。从挪穷窝到迁新居,从居深山到住城镇,从地地道道的农民到新型农民,搬迁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
搬出深山 住进新家
在搬迁户常踊靖夫妇家中,一楼的小超市整洁有序,装饰一新的二楼住房窗明几净,电视、沙发等家具一应俱全。党的好政策让他们从大山里的土坯房搬到集中安置小区,对他们来说,不用出去打工,孩子可以就近上学,收入有了保障,日子是越过越好。
“我们是从塬边村搬来的,那里地势陡峭,四面环山,家里有20多亩山地,长久以来种的是玉米、洋芋和小麦。如果天不下雨,温饱都有问题,更谈不上余钱,全家6口人挤在几十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是村里的精准贫困户。我俩常年在外打工,村里到镇上交通不方便,三个孩子没办法照顾,只能靠老人,有时候需要买个什么东西,都没办法买。”正在整理小超市的常踊靖夫妇提起老家的生活条件不住地摇头,可当说起脱贫攻坚的易地移民搬迁好政策,夫妻俩的笑容挡都挡不住。“真是党的政策好,要不然我们两个还得在外面颠沛流离的打工,孩子上学没人管,现在好了,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2017年这套99平方米砖混结构二层住宅楼,常踊靖只交了一万元就拿到了钥匙,过上了“市民”般生活。夫妻俩也不用远赴他乡去打工,妻子在家开店,丈夫去镇上打工,三个孩子就近上学,一家人的生活幸福而温馨。
会宁县头寨子镇南北社易地扶贫安置点项目始建于2015年底,同时实施了道路硬化、自来水入户、动力电入户和栽植绿化。围绕搬迁户产业发展和就地就业、创业需求,头寨子镇南北社易地扶贫安置点建在交通便利、商贸市场活跃、流动人口较多的镇政府所在地。为了便于居民生活,还建有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卫生室、幼儿园、小学……居民生活基本需求,都能在社区满足。目前,和常踊靖夫妇一样,来自6个山区村的1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搬迁到易地扶贫安置点,大多数搬迁户都过起了楼上过日子、楼下“挣票子”的幸福生活。
“两个孩子已经大了,一个在兰州打工,一个在兰州上大学。原来老家条件不好,山地的收入吃不饱饭,我们两口子一直在兰州等地打工,现在想着孩子们都大了,回老家生活。可是想想镇上的房子太贵买不起,老家的自然生活条件不好,就不想回来了。”正当在外打工多年的搬迁户牟香玲夫妇一筹莫展的时候,头寨子镇南北社易地扶贫安置点项目开始了,这让夫妻俩看到了希望,他们成为第一批搬迁户。
2017年搬进新家的牟香玲装修完新家后,开始想着怎么利用二楼。2019年8月份,她开起了自己的服装店,让她欣慰的是,旺季的时候一个月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和她在外面打工的收入差不多。“丈夫也马上就要回家了,我们一家人可以团圆了。”
“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
搬迁户定居后,头寨子镇把工作中心转移到后续扶持工作上来,从解决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坚持抓产业、扶创业、促就业,“三业”带动搬迁对象稳定脱贫。
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生计为先”,立足安置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采用“镇村+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模式,把扶持苹果产业发展作为促进易地搬迁农户增收的核心任务,与甘富果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为120户易地搬迁贫困户无偿平整水浇地5亩,引导农户主动发展苹果产业。并为搬迁农户免费提供优质3年生大苗木,实现当年栽植,次年挂果,三年丰产。
和常踊靖一样,建档立卡贫困户葛玉兰也是搬迁安置户之一,她的老家是塬边村小塬社,会宁比较偏僻的村庄之一,住的房子经常漏水,为了生活,丈夫出门打工,她在家看孩子,丈夫打工的钱刚刚只够一家人的生活,没有多余的钱去修补房屋。自从搬到移民点,住房问题解决了,政府给她的5亩苹果地也已经挂果,果地里还被她种上了各种菜,足够家人吃一个夏天。“今年果树才结果比较少,明年就好了。据说1亩地苹果能卖一万元,甘富果业直接就收购了,销路根本不用愁,我这5亩地就能收入5万元,加上丈夫在镇上打工,生活想想都很美。”说起现在的居住环境和未来的生活,葛玉兰开心得合不拢嘴。
从搬迁户春风拂面的笑语中,记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搬出深山的人们,如今是真正过上了幸福生活。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