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坡上糜谷香
原标题:老君坡上糜谷香
记者 俞树红
八月的会宁,山沟沟里生长的糜谷饱满而垂头,一片丰收景象。
8月21日上午,会宁县各乡镇农民和合作社负责人汇聚文岔村广场,参加会宁县老君坡镇文岔村小杂粮产业园新品种培育示范基地观摩暨产品展示交流会。
戏台右边,摆放着一排排省农科院会宁试验站研究出的糜谷新品种。靠小杂粮产业脱贫的农民们,兴奋地跳起广场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几年,村上种小杂粮的农户越来越多,户均五六亩,多的种二十几亩,投资少,效益高,亩产1000斤,按照收购价每斤2.2元算,一亩地也能收入2200元。”文岔村村民周国昌在观摩省农科院会宁试验站新品种时开心地说。
周国昌说的小杂粮就是糜谷,是在玉米收获后,农民直接从地膜上将玉米秆砍掉,第二年用播种机在地膜上再播种糜谷。既倒了茬,又利用原有地膜、肥料,减少了投资成本,亩产也高。
文岔村副主任杨俊毅介绍,全村耕地8700亩,其中2300亩种小杂粮糜谷。这几年,村上种糜谷一年比一年多。前年900亩,去年1800亩,今年2300亩,明年预计可达2600亩。户均种植糜谷6亩,增收1万多元。去年,村上开始推广种植陇谷029号、032号,谷穗大、产量高,尤其加工成的小米,在天津市场十分走俏。
农民缘何青睐种植小杂粮糜谷?原来村民种传统糜谷,一亩地最多500斤,加之销量不好,一度农民不愿种植,大量种植玉米。“这几年,省农科院推出的新品种,给农民免费发放籽种、机械,培训种植技术,糜谷产量成倍增高。加之合作社尝试订单收购,农民尝到了种糜谷的甜头,激发了种植信心。”杨俊毅道出了村民依靠科技,种小杂粮增收的真实缘由。
“我们把小杂粮种植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武器,并认识到小杂粮种植特有的经济效益和未来市场前景。在省农科院的帮扶指导下,文岔村推广种植新品种小杂粮2300亩,为农户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证。今天召开交流会,共同见证产业发展之势、共商产业发展之景。”老君坡镇党委书记罗小虎在交流会上动情地说。
近年来,老君坡镇坚持“扶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发展思路,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扩大种植面积,做大小杂粮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镇7个贫困村提前一年实现了脱贫。
“与省农科院合作,尝到了科技的甜头,使合作社发展初具规模,带动102户农民产业致富。”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华说,2016年开始做小杂粮,规模小。2018年成立合作社,第一年种植50亩,之后流转土地1000亩,实施订单农业,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百分之二十。去年合作社收购100吨糜谷,生产加工销售200万元,产品销往全国。今年预计能收购200吨,销售比去年还好。
之后,观摩团来到老君坡镇文岔村小杂粮脱贫产业园,一眼望去,从沟底到坡上,绿意翻滚、谷穗打鼓的景象美不胜收。
记者看到,在每一块田间,都插有糜谷标识牌,陇谷029号、陇谷032号、良谷、陇糜14号、陇糜15号、陇糜10号等,一块接一块,绿油油的一片。
省农科院会宁试验站研究员董孔军看到眼前硕大的谷穗低垂,情不自禁地说:“2017年以来,我们积极与老君坡镇联系,实施联合产业帮扶,探索‘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的小杂粮种植运行模式和‘三免一订’的帮扶模式是正确的,帮助116户贫困户加入到产业园发展产业脱贫。”
“这几年,会宁小杂粮种植势头猛,县上充分利用无污染、无残留的自然优势及‘中国小杂粮之乡’的品牌优势,建设优质无公害绿色小杂粮生产基地,在东南部二阴山区,老君、太平、会师等11个乡镇种植35万亩,年产值达10亿元。下一步,从山东引进糜谷收割机,减少人工,预计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会宁县农技中心主任齐向辉心中早有了下一步打算。
相关新闻
- 2020-08-262020年兰州市公开招聘中小学聘用制教师综合成绩公布
- 2020-08-26关注甘肃高考丨本科二批今日开始模拟投档
- 2020-08-26关注甘肃高考丨选高职中职院校看这里
- 2020-08-26甘肃省37所非学历高等教育培训机构具有招生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