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摩登”土司杨积庆的红色传奇

2020-08-18 20:53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中国甘肃网8月18日讯(通讯员 魏依凡)在卓尼县城的西北角,紧邻宽敞整洁、地方风情浓郁的商业步行街,一个清雅幽静的小院——卓尼杨土司革命纪念馆坐落于一条偏僻的小巷,成为游客和当地民众、僧侣共同朝拜的圣地。伴随着禅定寺亘古悠扬的钟声,跟随纪念馆工作人员的脚步,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一代土司的红色传奇渐渐清晰……

卓尼杨土司革命纪念馆 顾子宜摄

  土司不土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杨土司家族是甘肃藏区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管辖范围最大的土司家族,其祖先为吐蕃赞普大臣嘎氏后裔,在明朝时期归顺朝廷,对甘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关系,都曾产生深远影响。

  “摩登”,是《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对卓尼第19代土司杨积庆的第一印象。1935年,范长江到中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采访,到达临潭后专程到卓尼访问土司杨积庆,两人相谈甚欢。在后来结集出版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范长江惊叹于杨土司见多识广,“汉文汉语皆甚通畅”;喜摄影,“非泛泛之辈所能望其项背”;来往之商店,均为国内之大公司;待客之酒席,也“完全为内地大都市之材料”;爱读报,“对国内政局、中日关系事件,知之甚详”。因此惊叹:“此边陲荒蛮之中,竟有此摩登人物”。

杨积庆与洛克(纪念馆供图)

  虽足不出甘肃,但“眼界开阔,精明能干,掌握国内外的政治局势”,是美籍奥地利裔植物学和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在其笔记《在卓尼喇嘛寺院的生活》中对杨积庆的评价。洛克在中国西北地区为期三年的植物学考察期间,得到了杨积庆“超乎寻常”的款待——给他提供舒适的住所、存放动植物标本的仓库、充足的木材供暖过冬,并派专人护送其到自己辖区各地进行植物标本的采集。据洛克记载,“这(杨积庆)是一位个子高高的,才度过36个寒暑的年轻人,穿着讲究的汉地丝绸和缎子长袍,在节日来临的时候他会换上极富魅力的藏装——戴上狐皮帽子,穿上彩色皮革制成的藏服,踏上鞋尖上翘的藏靴。”洛克卓尼逗留期间,杨积庆经常和他一同进餐并相互交流,了解外面的世界、分享其家族历史以及面临的时政问题,听取建议。在这一点上,曾任杨土司驻兰办事处处长的王佐卿(藏名贡觉才让)在《一个老藏民的回忆录》中也提到,杨积庆本人十分注重才华,喜欢与有文化者交流,并任用他们做官。

  思想之“摩登”带来各个领域之创新,卓尼的首部电话、首台500瓦发电机、第一所小学……都是这一时期杨积庆新锐思想之体现。

  开仓放粮

  1935年8月卓尼采访期间,26岁的范长江与46岁的杨积庆“一见如故,交谈直至深夜。”两人在年龄、性格、学识、阅历上差别很大,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是“因为他们都有相同的爱国信念,以及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担忧。”杨积庆之孙杨政说。

  据《中国的西北角》记载,国家存亡与民族问题是两人交流和讨论的核心,包括日本侵华、国内时局尤其是南京政府与土司衙门之关系、红军之动向与命运。虽身为当时南京政府任命的洮岷路保安司令,杨积庆却对国民党官员惯于愚弄欺压藏人的做法一向深为不满,从范长江这里了解到红军的动向之后,他对红军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转变。

红军遗落在崔谷仓的印章 魏依凡摄

  几乎同时,毛泽东所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正在经历异常严峻的考验: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第一、三军团到达迭部县高吉村之时,由于连降大雨,许多栈道桥梁被冲毁,部队不得不停下作暂时休整。杨积庆在了解到红军是“不压迫番民的红汉人”之后,毅然顶住蒋介石“坚壁清野”的命令,一方面假意调兵遣将围堵红军,一方面又让部下杨景华抽调部众抢修达拉沟、尼傲峡的栈道和桥梁,暗地里接济红军。同时命令部下“沿途不要堵击红军、不向红军放冷枪、不抢劫红军队伍、不坚壁清野转移粮食。”

  因此,当9月16日红军到达杨积庆在迭部县旺藏乡存有20多万斤粮食的粮仓——崔谷仓的时候,“守仓官和两个藏兵把内部仓门全开了锁,只锁着大门。红军砸开了大门上的锁,就得到了粮食”,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道,“此举及时接济了当时饥困的红军,为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红军取粮后在崔谷仓留下了部分银元,不够的则写下了欠条并盖上了财政印章。由于匆忙,这枚印章当时被遗落在了崔谷仓,现收藏于迭部县文化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1936年,在朱德、徐向前等人率领红二、四方面军抵达迭部后,杨景华立即请示杨积庆,得到如下回复:“如果红军来了,不要堵击,开仓避之……对于已破坏的达拉沟栈道、尼傲峡木桥,迅速派人修复,任其顺利通过,更要严防群众从山林中向红军放冷枪。要设法暗中和红军联系,迭部几个仓的粮食,不必转运、窑藏,让红军取食,一切行动,必须高度保密,并严禁群众向外走漏消息。”杨景华接到命令后立即开放曹日仓接济过境红军。当红军离开藏区后,杨积庆又部署收留、安置不能随大部队离开的红军伤病员、小战士200余人。1950年10月,周恩来总理亲自致信杨积庆次子杨复兴,对当年让道济粮表示感谢。然而,对红军的暗中帮助亦成为国民党地方势力“借机”夺取卓尼藏区领导权,暗杀杨积庆的借口。

正在重修中的土司衙门 顾子宜摄

  红色记忆

  1902年,杨积庆继任卓尼第19代土司并兼任禅定寺僧纲之后,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诸权于一身,成为当地藏区的统治者和宗教领袖,割据一方。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虽通令撤销土司,但卓尼政教合一的土司制度通过以教辅政之方式,利用宗教将辖区民众紧密团结在一起。由于杨积庆在卓尼权威极高,国民党军政当局将其真正收归麾下的野心一直没有实现。

  卓尼土司所辖区域,早已被盘踞在临潭县的地方军政势力——国民党中央陆军165师师长鲁大昌觊觎。1936年末,鲁大昌曾以召开冬防会议为借口,想扣押并杀害杨积庆未果。1937年8月25日,鲁大昌再次伙同杨积庆手下姬从周、方秉义密谋,以“私通红军、破坏抗战”为由在土司衙门发动兵变。当晚杨积庆在博峪村被杀害,时年四十八岁。

  杨积庆去世后,其次子杨复兴继任洮岷路保安司令一职。1949年杨复兴率部起义,卓尼和平解放,他自己也完成了由一名封建土司到人民公仆的身份转变。

  1994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追认杨积庆为革命烈士,并在卓尼县城为其修建烈士陵园,以“缅怀先烈、继往开来、追思前贤、爱党爱国”,杨成武将军亲手题写了“杨积庆烈士纪念碑”碑文。2011年,卓尼县又在杨积庆故居修建了“卓尼杨土司革命纪念馆”,同年该馆被列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共党史教育之地。

博峪村广场 魏依凡摄

  博峪村这个曾经的土司衙门所在地,从2016年开始,也通过对土司文化核心内涵和红色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打造出“红色圣地,绿色博峪”的新气象。“百年土司府,回见新博峪”,土司衙门经过重修,又一次恢复了往日的恢弘气势,筹建中的土司文化纪念馆也拟植根其中。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红色革命记忆”为主题的土司文化广场也正在修建,是当地展示土司文化和革命底色的重要场所。

卓尼柳林小学创建人杨积庆 魏依凡摄

  在2019年9月10日教师节这一天,卓尼县柳林小学校史馆也建成开馆。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