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金城“守艺人”守护一生 钟情一事

20-07-27 09:53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张兰琴

  金城“守艺人”守护一生 钟情一事

  详细报道扫二维码查看

  在现代工艺品日益精细美好的当下,相较于机器流水线生产的物件,手工制作的器物,承载了手艺人的体悟与灵感。

  数十年如一日,难能可贵。手艺人们坚持着“知行合一”,千锤百炼,反复摩挲,当你注视它们的时候,器物也因为有了“手艺”二字的加持,而变得有温度。

  兰州日报社西游记工作室特别策划微纪录片《守艺》,聚焦坚守在金城兰州的手艺人们,这其中有个人也有群体,有原汁原味的传统技艺也有焕然一新的老手艺,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年轻的后浪之辈,我们记录他们的故事,我们崇敬他们的坚持,而他们,一生一事,守护一份独特的温情。

  坚守

  清中叶,黄河上游的河口镇因繁荣的航运而日渐兴盛。百业俱兴,当地的乡绅们便决定筹资制作360架纱灯,于每年正月十二点灯,寓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工笔作画于绢纱,三国演义、封神演义、香山还愿、十二刘秀下南洋的故事成为了灯画的内容,随着纱灯在古镇流传至今。

  在当时,人们为了制作纱灯,专门请来了木匠、擅长画画的画工等,历时大半年,做出了360架纱灯,并在镇子内的四条主街道上悬挂。

  河口纱灯

  镇子内的四条主街道,还因此分别成立了四家书画社。东街的秀文社主要作画《封神演义》,西街的财神社主画《三国演义》,北街画“香山还愿”,“十二刘秀下南洋”的故事则是由南街的书画社完成。

  河口的纱灯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用楠木制作的“纱灯”,这种纱灯成正方形,四面绷上纱绢,在纱绢上绘以各种人物图画。这种纱灯可装可拆,保存方便,能反复使用。另一种是仿北京的宫灯,这是一种用紫檀木制作的六角形雕花“彩灯”;还有一种是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木制“方框灯”。这种灯年年使用,年年裱糊,在灯面上题诗作画。

  工笔灯画、纯木灯架、装裱、灯面拼装,祖辈的智慧完美地体现在每盏纱灯上。

  制作古纱灯最大的一个诀窍就是铆,它呈上大下小的形状,凹凸之间便能让灯面牢固地套在一起,只要将四面的铆轻轻往下一摁,这个灯就装好了。

  拆下是平面,套好是立体,便于携带和收藏,也是纱灯传世百年而不绝的原因。

  纱灯木工制作

  在河口古镇,至今还完整留存着20多架当年的古纱灯。这些古纱灯,历经了150多年的风雨,还和当年一样,色彩明亮、画功精湛,人物细节生动形象,历久弥新。

  河口纱灯的工匠传承人包括画工张和恭、杨金涛,木匠张世逞等十几位工匠。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的匠人来负责,可以说,河口纱灯是河口古镇的人们群体坚守的。

  就是这群人,守艺百年,用手中的点点灯光,照亮了兰州的西大门。

  这,是手艺人的坚守。

  传承

  黄河东流,在兰州城内,杨氏家族也守着修配眼镜的技艺,长达百年。

  油灯燃起,灯罩顶部的温度逐渐升高,杨学勇双手拿着亏棒慢慢转动着,眼镜框受热,在亏棒上一点点扩张,完成了从小到大的变化。

  用上百年的煤油灯和形状大小各异的亏棒来修改镜框大小,这可是只有在兰州杨记眼镜老店里,才能看到的稀罕物和绝活。

  修眼镜

  在杨记,还有一个叫“舞钻”的绝活,用来给镜片手工钻孔。

  修、配石头镜是这家百年老店的老手艺,舞钻和亏棒就是在这老手艺中创造与延续的,也是杨记一代代传人的拿手活。要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拥有一副杨记的眼镜,对于老兰州来说,那可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早在清光绪28年,杨记眼镜老店第一传人杨国成从甘肃省皋兰县农村来兰州到徐记眼镜店当学徒,学习修理眼镜,经过十年苦学苦钻,掌握了一定的修理装配眼镜技术,于民国二年(1913年)自己在兰州炭市街(现中山路兰州剧院一带)创立杨记眼镜修理店。

  1940年杨国成之子杨泽玉继承父业,作为第二代传人在辕门外,也就是现在中央广场东南角开设杨记眼镜经营修理店直到1956年。1979年冬第三代传人杨言义在张掖路重新创立杨记眼镜店营业至今,五代杨记人秉承着技艺精湛、制作精良的手工绝活,坚守百年。

  老店的魅力,在于细节,于无声处,低调的显示着家族的匠人精神。

  这,是手艺人的传承。

  态度

  艺的传承,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力量。留下来的,是心底的坚守。

  1983年苗健的父亲在和政路市场,开了家勤益皮件店。制作和修理当年较为实用的皮件,一直做了十七八年。

  苗健

  后来,父亲不做皮件了。兄弟三人中总得有人要接手。苗健觉得,人一辈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管是给别人还是给家人,总得做成一件事,留下些东西,于是,他决定接手父亲的皮件店,成为了一名皮匠。

  皮带、老式公文包、拉链、扣子、长途车司机常用的腰包、铁路售票员的票夹等等,凡是生活中能用皮料制作的,苗健几乎都做过。

  20年后,小苗变成了老苗,在老苗的手中,打板、选皮、下料、粘贴、压槽、打斩、缝线、封边都早已轻车熟路。但刚开始的时候,他总觉得一个大男人,天天拿着针线缝来缝去,有点丢人。慢慢地,苗健便没有了这种想法。“我是一个比较执着的人吧,做不好不罢休。手艺永远没有尽头,所以,我就让自己慢慢地静下来,也让自己定了下来。”

  穿针、引线、对向而缝。一根线两头缝,两枚针在同一个针眼里,有顺序地翻飞,像是一只蝴蝶。

  缜密的针脚,像极了老苗追求极致、做不好不罢休的性格。精益求精的匠人气息,渗透在老苗皮具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反复实践摸索、调试比对,直到呈现出最完美的搭配。甚至很多国际品牌和全国各地的客户都会来找老苗做皮具的维修和保养。

  从一张皮到一只包,经过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做出来,这是让老苗最开心的事情。学艺最初,做皮具的工具非常少,只有父亲常用的几件传了下来。没有工具怎么办?自己做!很多皮具制作的工具,都是老苗自己打磨出来的;随着工艺的发展,老苗的工具也随之精进,现在的他,也是一个工具控。在他的工作室内,整齐地放满了各种各样的工具,每一件工具老苗都能脱口而出它们的功用、产地、区分、优劣等等。

  当然,老苗做皮具,非常爱钻研。

  现在的皮具工艺,大多分为日式和欧式两种,日式工艺皮厚线粗,虽结实耐用但是工艺简单、笨重,缺乏细节性;欧式的要加里衬、辅料等,料软、工序繁复。所以,老苗吸收了二者的优势,融合在了自己手工制作的皮具中。

  但是,老苗始终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不断地摸索、钻研,不停地试,什么款式的皮具用什么皮料、用什么工艺、选什么配色才是最佳的选择,才能接近于完美。

  相对于机器流水线生产,苗健更喜欢的是独一无二的订制。精细裁量制作,带着私人订制的专属设计感,让每一件皮具都能带着满意和惊喜。

  老苗和父亲一样,20年如一日,一直勤勤恳恳地做着皮具,从未间断。

  这,是手艺人的态度。

  创新

  90后新生代刺绣艺人刘瑶是老苗的好友,出生于刺绣世家的她,天生一双灵巧手。手艺人做活,靠的就是一双巧手。

  作为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敦煌、彩陶,数千年沉淀的文化和大西北特有的风土人情就是刘瑶刺绣灵感的宝库。

  刺绣 刘瑶

  在刘瑶的作品中,“敦煌手姿”系列刺绣团扇就是她最具代表的作品。

  手工定制的花瓣形扇面、黑色的生绢之上,用金线刺绣出敦煌手姿的婀娜曼妙,简单流畅的线条,意境优美。阳光洒向扇面,金色的手姿霎时间熠熠生辉,针线密密缝,阻隔了尘世的烦与杂,将纤纤佛手的柔美与力量全都展现了出来。

  手成为了刘瑶用手艺展现的重要内容。

  尤其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大量描绘了各种手姿,他们不仅善用线条贯穿每一个细节,更极尽传达情意,每一双手都表达了各自不同的含意与情态。

  “敦煌手姿”分为3个系列,每个系列4把扇面,分别为佛手系列、观音手系列、持花手系列,总共12把扇面,把把都不同。

  在刘瑶心中,12把精美的手绣扇面,就是12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从2018年12月底,刘瑶才开始正式着手绣成品,虽然完成一把手姿扇子的成品,只需要2至3天的时间,但是在这之前,刘瑶已经做了大约近两年的准备,从绣线到扇面、材质、颜色、形状、大小等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各种尝试。这两年期间,刘瑶是全身心投入到敦煌手姿的创作上。有了充足的准备之后,刘瑶开始正式动手刺绣。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便完成了3个系列共12把“敦煌手姿”的团扇刺绣。

  团扇刺绣

  手艺人爱手艺,刘瑶也不例外。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她,更希望的是,能够将这些厚重的历史,加以创新,将古老的传统元素带入到当下的时尚生活中,以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融入都市人的领域,让年轻一代有了新的视角去体验、接触传统文化。

  于是乎,以传统彩陶纹饰为灵感的刺绣饰品成为了刘瑶创新的又一力作。

  平面的平针绣,穿插金属质感的印度丝,再点缀上立体的珠绣。可别小看这些刺绣纹饰,早在距今7000至6000年时,先民们就在彩陶上绘制了它们。

  从完整的一条鱼,到简洁明快、规整有序的几何形。这些来自于自然界的纹饰,构图元素多为圆点、直线、三角,刘瑶将这些圆点、直线、三角化为珠粒、丝线,打破原有的常规,以饰品的方式为载体,融进了现代生活,精巧地点缀在胸前和腕间,让人们可以把千年的历史“穿”在身上。

  这,是手艺人的创新。

  手艺人坚守手艺,是因为每个人的手都有无限的潜能。

  从百年前的诞生,到一代代的传承,这些手艺人在金城兰州,靠自己的双手,一辈辈人用心专注着一件事,默默地坚守着。而这些传统的手艺,也在金城兰州,被赋予新的生命定义,蓬勃发展着。

  有人说:“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这种“敬”,可谓是匠人精神的核心。它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坚定、踏实、严谨、专注、精益求精。

  关注兰州日报新媒体平台ZAKER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社群、官方抖音账号,精彩内容同步发布。

  兰州日报社西游记工作室出品 韩彤 周言文 安周霜 孟夏 实习生 杨旸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跟着总书记看甘肃】张掖高台:讲好红西路军故事 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图) 【跟着总书记看甘肃】张掖高台:讲好红西路军故事 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图)
  • 与“荷”相约 共“香”夏日 白银区第四届荷花节本月28日开幕 与“荷”相约 共“香”夏日 白银区第四届荷花节本月28日开幕
  • 白银平川区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严肃性权威性 白银平川区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严肃性权威性
  • 守护一生 钟情一事 守护一生 钟情一事
  • “春绿陇原”裕固风情专场演出掀起最炫民族风 “春绿陇原”裕固风情专场演出掀起最炫民族风
  • 敦煌城市规划馆开展学生暑期科普活动 敦煌城市规划馆开展学生暑期科普活动
  • 【温暖的回响 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红色土地绽新姿 【温暖的回响 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红色土地绽新姿
  • 唯美邂逅 第二届中国·张掖七彩丹霞(国际)热气球节开幕 唯美邂逅 第二届中国·张掖七彩丹霞(国际)热气球节开幕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智惠产业创新城项目落地兰州新区 总占
2   第二十五届石佛沟花儿会开幕
3   甘肃省严查易引发交通事故的20类重点交
4   第二届中国·张掖七彩丹霞(国际)热气
5   金昌“市长热线”荣获全国性大奖
6   2020·中国花椒价格指数发布暨武都花椒
7   兰州市封存校车保暑期交通安全
8   袁家湾:百合花开满小康路
9   坐在电脑前的他们24小时关注兰州防汛
10   甘肃省涉企政策精准推送和“不来即享”
11   护“花”使者——王希军
12   第二十五届石佛沟“花儿会”开幕 全国
13   【跟着总书记看甘肃】张掖高台:讲好红
14    兰州新区面向全国公开选调80名优秀教
15   2020年白银市“三支一扶”“特岗教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