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灵台上良镇:依托产业奔富路 奏响脱贫新乐章

20-07-23 17:05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魏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富不富,关键看产业。盛夏时节,记者来到灵台县上良镇采访。漫步在各乡村,满眼都是醉人的风景,成片的果园枝繁叶茂,一颗颗致富金果挂满枝头;干净宽敞透亮的牛舍里,一头头平凉红牛悠闲地咀嚼着草料,不时发出浑厚的“哞哞”声;合作社里农事“钟点工”干劲十足……7年多的脱贫攻坚战,让上良这片土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灵台县上良镇合集村姚建军在果园里打理果树

  致富金苹果 脱贫大产业

  最近,上良镇合集村姚家湾社的姚建军显得格外忙碌,每天天不亮,他就要去自家的苹果园里打理果树,除草、喷药、施肥……每一个步骤,他都认真仔细。看到自家果园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姚建军喜不自胜。因为在他眼里,“小苹果”已经成了他家脱贫致富的“金苹果”。

  “我家总共种植了14亩果园,现在都到了盛果期,仅去年苹果就卖了7万元。”说起自家的苹果产业,年过六旬的姚建军笑得合不拢嘴。

  但是几年前,姚建军家还是另外一番景象,因为家中生病的老母亲离不开人,除了务好几亩地外,他也只能在周边打打零工,日子过得很困难。2013年建档立卡工作开展时,他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但他不灰心,不泄气,看到周围有农户通过种植果树致富,他也想试试。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他承包了10亩果园。不懂技术,他就自学,请教果业大户,同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培训,以提高务果技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在,从果园清园到病虫害防治,从果树拉枝到其他各项精细化管理措施落实,他都游刃有余。树一年年的长着,果子也越结越多。2019年姚建军家不仅光荣脱贫,还成了村里的果产业致富带头人。

  因为他家苹果个大又甜,年底总能卖个好价钱。村上来向他学习请教的农户越来越多。但他从不厌烦,总会将务果经验毫不吝啬的传授给他人,他说“只有大家都务好果树,都挣了钱,咱们灵台的果产业才会越来越好。”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养猪大户陈玉虎近年也种植起了果树,并且取得较好的收益。

  精准扶贫,产业先行。近年来,像姚建军这样通过种植苹果脱贫的农民,在上良镇不在少数。得益于当地土层深厚、海拔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自然资源优势,上良镇坚持把果品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紧扣技术培训、加大技物投入、建立防灾体系、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持续发展壮大果产业。截至目前,该镇建成广益、红丰、合胜3个气调库,累计定植果园2.1万亩,人均达到1.4亩,其中挂果园1.13万亩;贫困户定植果园2400亩,人均0.6亩,原本不起眼的“小苹果”,如今已成为当地带领百姓脱贫致富的“金苹果”。

  灵台县上良镇北张村姚义平给家里养殖的牛添加饲料

  养好致富牛 奔向小康路

  “以前家里穷的叮当响 ,连住人的地方都没有,更别说养牛了。现在好了,我家里不但盖了新房子 , 还建了新牛棚 , 养的牛从最初的1头增加到了现在的13头 。”从过去村里的贫困户,到现在小有名气的养牛大户,对上良镇北张村姚义平来说,他身上发生了太多的变化。

  今年40岁的姚义平是上良镇北张村人。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姚义平也不例外,他告诉记者,自己18岁就去了外地,在建筑工地打工,虽然挣了点钱,但很辛苦,有时收入也不稳定,而出门在外照顾不上家人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北张村作为上良镇最北端的山区村,也是灵台县列79个贫困村之一。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贫困面大,建档立卡之初贫困发生率高达47.43%。但作为山区村,北张村有着得天独厚的饲草资源,这为当地发展牛产业奠定了基础。2013年6月,北张村在村支书姚军福的带动下建起了养牛场,并先后注册成立了灵台县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北张村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看着村上的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姚义平决定返乡。返乡后,刚开始他在工地打工修牛棚。后来便到盛丰公司务工,一个月有近1500元的收入。就是在牛场,他学到了很多养牛的技术。

  看别人养牛能致富,姚义平也有了养牛意愿,但苦于没有资金。村支书姚军福便赊了一头怀犊的母牛给他。为了把牛养好,姚义平和妻子每天起早贪黑,打扫牛圈、宰料、搅拌饲料、喂水、割草……7个月后母牛产犊,姚义平把牛犊还给姚军福,母牛归他所有,第二年母牛又产了一头牛犊。至今,母牛共产了5头小牛犊,给姚义平带来5万多元收益。他把这些钱又投到了养殖产业中,如今养殖规模已经达到了13头。

  “过好日子不能全靠政策扶持,还得靠自己奋斗。只要勤劳肯干,脱贫致富不难。“谈起今后的打算,姚义平满怀信心的说,“还想多养几头牛,把养牛规模再扩大一下。”现在,脱贫后的姚义平一家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而姚义平只是灵台县发展牛产业规模养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灵台县上良镇坚持把牛产业作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通过整合项目资金,细化补贴标准,强化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切实调动和激发了群众发展牛产业的积极性。同时,依托北张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三变”改革为契机,探索形成了“党组织+国有公司+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带动发展模式,至目前,该镇建成了以北张盛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养殖小区3处,牛饲养量累计达到4829头。

  农事“钟点工”脱贫致富忙

  走进上良镇矮砧密植果园示范基地,记者看到,有不少建档立卡贫困户组成的农事“钟点工”活跃在苹果园。他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的负责除草,有的负责为果树施肥。

  贫困户杨亚琴在这干活快两年时间了,每天至少能挣70元,说起能在家门口当起农事“钟点工”,杨亚琴喜笑颜开。她告诉记者,她家里4口人,丈夫长期在外务工,因为要供两个孩子读书,一家人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2018年镇上的广益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通过镇上的劳务公司,她来这上班了。从刚开始来的啥也不会,到现在,她已经能干与果树有关的所有工种。

  据了解,杨亚琴所在的广益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上良镇2018年从外县招商引资过来的。现有社员186名,固定资产2600万元,种植矮砧密植示范园2处近1000亩,6000吨气调库及果框生产线现已投产运营,至目前已生产一次性果框20万个。合作社负责人刘广益告诉记者,来合作社务工的都是远不能去、近不能进的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目前合作社年用工120人(次),年劳务费支出近18万元,人均达1500元。1条果品分拣线已建成,发泡网生产线即将建成,后期合作社将会需要更多的农事“钟点工”。

  “今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建档立卡贫困户不能外出务工,收入出现“空档期”,随着复工达产的全面推进,上良镇积极号召全镇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优先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并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上良镇党委副书记杜永强介绍说,按照劳务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灵台模式”,由建档立卡贫困户组成的农事钟点工,绝大部分实行“日薪制”,务工价每天在70元至120之间不等,在家门口务工,实现了就业、增收双受益。

  和杨亚琴一样,在上良镇这样就近就便务工的贫困群众还有很多。据了解,该镇现已建成劳务服务中心3个,“扶贫车间”3家。完成输转农村劳动力3637人,其中输转贫困户1915人,采取“点对点”方式向上海、安徽、浙江累计输送28人。同时,在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共156人。农事“钟点工”即实现了贫困户就近务工,稳定了收入,又巩固了脱贫成果。

  通讯员 景洁 图/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