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攻鼓:西凉乐舞的遗存
原标题:凉州攻鼓:西凉乐舞的遗存
近年来,“西部鼓魂”凉州攻鼓子在甘肃省内外众多文艺活动中大放异彩,不仅充分展示了“非遗”文化的良好传承,而且为武威地方特色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根据考证,凉州攻鼓子是西凉乐舞的遗存。西凉乐舞是凉州当地音乐、中原汉族音乐与龟兹、天竺(古代对印度和其他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音乐融合交流而成的一种丰富多彩、美妙动人的恢宏乐舞。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唐之胡乐多因于隋,隋又多传自北齐,而北齐实承北魏。当然北魏胡乐又是由凉州及河西传入的。追本溯源,北魏至唐数百年间宫廷乐舞的源流,均与凉州和河西地区息息相通。”
西凉乐舞真正形成是在后凉吕光时期。吕光于公元384年远征西域时,被龟兹瑰丽的文化艺术所倾倒。在班师东归时,用2万只骆驼运送珍宝和乐舞艺人。到姑臧(武威)后,他将带来的乐人舞伎和各种乐器编成一支庞大的乐舞队,又将大量的龟兹乐曲加以改编,与河西地区的中原乐舞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实现了“中原旧曲杂以胡声,使西域音乐杂以秦声”。北凉时期,西凉乐舞得到进一步大发展。
有文献记载,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到河西,召开西域诸国的贸易洽谈会。当时,西域27国均派使者前来参加。为迎接各国来使,西凉乐舞故乡的艺术家们尽展其出众的才艺,凉州、甘州一带的百姓盛装观看,夹道欢迎各国使者的群众队伍长达数十里,场面十分壮观。唐代是西凉乐舞发展的极盛时期。贞观七年,李世民亲制《破阵舞图》,对舞蹈进行加工: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往来刺击,以像战阵之形。舞凡三变,每变为四阵,计十二阵,与歌节相应。令吕才依图教乐工120(一说128人),披甲持戟,执纛演习,定名为“七德之舞”。凡宴三品以上官员及“蛮夷酋长”,于玄武门外奏之。擂大鼓,声震百里,气壮山河。
众多学者认为,凉州攻鼓子是西凉乐舞的遗存。凉州攻鼓子因为其威武雄壮、粗犷豪放的风格,被认为源于汉唐军旅出征乐舞。西凉乐舞的重要特征是中原汉乐与羌胡等民族乐舞的融合,也就是“胡汉兼容”,它是在“中国旧乐”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及西域少数民族乐舞而渐次形成的。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尚武”是西凉乐舞的另一显著特色。攻鼓子色彩对比鲜明的服饰、夸张狰狞的脸谱,都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感,体现了浓重的尚武精神和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特色。攻鼓子阵型变换带有明显的古代战阵和狩猎场景的特征。攻鼓子多以慷慨激昂、苍凉悲壮的“西凉古乐”为伴奏,使听者如同置身于金戈铁马、战鼓雷鸣的古战场,心潮起伏,难以自抑。
通讯员 赵大泰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雒焕素 文/图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