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要闻

甘肃: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啃下“硬骨头” 携手奔小康

20-05-27 08:41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三区三州”: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群众就近在乡卫生院就医。目前,合作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82%。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吕亚龙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的郁伍林和妻子,是该村开办农家乐和客栈的致富带头人。

和田市古江巴格乡赛克散村村民古海尔尼沙·阿吾提一家展示收获的核桃。

在那曲市安多县色务乡森布日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安置点,格多和妻子洛巴在展示自家打的酥油茶。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治渠乡同卡村,村民昂文西让和妻子在易地搬迁的新家院子里合影。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庆恒村,村支书吉克石乌在村委会的黑板报前留影。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近年来,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实现整族脱贫,这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

  2017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对“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目前,全国尚有未摘帽贫困县52个,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当前,全国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全国两会期间,甘肃日报联动新疆日报、西藏日报、青海日报、四川日报、云南日报,就“三区三州”脱贫攻坚主题进行联合采访报道,全景展现六省区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的强劲总攻。

  甘肃

  啃下“硬骨头” 携手奔小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甘肃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尤其是被纳入“三区三州”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贫困群众脱贫能力弱,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成为甘肃省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

  聚焦深度贫困,坚决啃下“硬骨头”。全省上下紧紧围绕提高脱贫质量,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着力夯实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各方责任、基层队伍、工作作风“五个基础”,全力开展“3+1”冲刺清零行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截至目前,甘肃省75个贫困县区累计摘帽退出67个,贫困人口减少至17.5万,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9%,重点领域主要指标基本实现清零,“两不愁三保障”任务基本完成。值得一提的是,甘肃纳入国家“三区三州”的9个藏区贫困县历史性地摘掉了贫困帽子,临夏回族自治州8个县市中6个摘帽退出。

  一排排整齐的藏家民居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格外引人注目,彩色步道和休闲广场上游人如织……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一个以牧业为主的藏族村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开办牧家乐,变身成为甘南藏区“宜游宜业宜居”的生态旅游村,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2019年尕秀村人均收入达到15500元。

  目前,甘南州已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1303个,补齐了农牧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富民产业等方面的短板,消除了视觉贫困,扮靓了美丽乡村,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祝藏族自治县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基础优先、稳定发展”的思路,把移民搬迁和产业培育结合起来,着力培育与地方资源禀赋、各族群众生活习惯及生产能力相匹配的特色产业,实现搬迁群众与增收产业之间和谐发展。

  从2014年到2019年,天祝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3.38亿元,减贫54616人,15万人通过易地搬迁改变生活环境,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3.8%下降到0.07%。

  外出务工就照顾不了老人和孩子,待在家里就没有收入来源。多年来,这个矛盾一直困扰着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周家村村民马哈飞索。2018年,村里办起了扶贫车间,马哈飞索和村里的80多名家庭妇女一起在家门口就业,并实现了增收。

  扶贫车间不仅成为解决临夏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增收的举措,更让妇女从昔日的家庭主妇转变成产业工人,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截至目前,临夏州已累计建成扶贫车间265家,吸纳就业务工人员705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593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600多万陇原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全力以赴夺取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云南

  以决战的姿态、决胜的心态,用“绣花功夫”攻克最难啃的“硬骨头”——

  跨越千年的巨变

  云南日报记者 张 帆 李寿华

  云南省聚焦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怒江州在全国开启以建制乡和民族整体进行综合扶贫的新模式,实施独龙江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工程,改善基础设施、选育特色产业、强化生态保护、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素质提升、夯实基层党建,独龙族人民生产生活实现了“一步跨越千年”的巨变,彻底撕掉贫困标签。“贫困怒江”华丽蝶变成为“幸福怒江”,为其他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树立了标杆。

  迪庆藏族自治州深度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能力素质提升、农村危房改造、贫困村提升、兜底保障“九大工程”建设项目,藏区农牧民群众收入不断提高,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今年将实现整州脱贫。

  新疆

  万众一心打赢脱贫攻坚战,新疆大地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突出“精准”决战决胜

  新疆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兴瑞

  “新疆最后的脱贫任务,都是坚中之坚、难中之难,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扶贫办一级巡视员陈雷介绍,新疆将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按照“七个一批”要求,进一步强化各项措施的精准性,尤其要突出发展产业带动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同时聚焦补短板强弱项,继续加强控辍保学,防止贫困家庭子女失学辍学,持续开展免费体检、结核病等地方病救治等,充实南疆四地州乡村医生,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不断夯实贫困地区基础,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紧抓剩余贫困人口减贫工作的同时,新疆还将抓好已脱贫人口脱贫成果的巩固提升。自治区将持续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及时发现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跟进帮扶措施,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

  西藏

  “我想要穷者远离饥荒,我想要病者远离忧伤……”大型史诗剧《文成公主》中传唱的西藏人民的美好愿望,如今已成为现实——

  “五个一批”巩固脱贫

  西藏日报记者 孙文娟

  按照“六个精准”要求,西藏自治区全面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

  ——把发展生产作为脱贫之本,发展以青稞、牦牛为主的种养业、文化旅游业、民族手工业、商贸流通业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扶贫产业。

  ——把转移就业作为增收之道,累计就地就近就业18.64万人。

  ——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长远之计,全区975个易地扶贫安置区(点)已竣工959个,占26.6万搬迁总人口的98.9%。

  ——把生态扶贫作为惠民之策,综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荒山绿化、草畜平衡奖补等项目,覆盖贫困人口22万人。

  ——把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举,实施15年免费教育政策,连续3年提高“三包”标准,严格落实贫困家庭子女高等院校“三免一补”政策。累计受助学生达231.21万人次。

  ——把社会保障作为兜底之法,全面落实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制度,覆盖面达到98.5%。

  青海

  实现绝对贫困全面“清零”,跳动的数字,彰显高原大地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进展——

  培育脱贫增收“新极点”

  青海日报记者 孙海玲

  2016年以来,青海省已累计投入各类专项扶贫资金328.9亿元。真金白银换来的是民生短板基本补齐。截至去年底,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9%;贫困群众基本医疗参保率达到100%,住院自费比例控制在10%以内;“十三五”期间5.2万户易地扶贫搬迁和20万户农民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30.14万贫困群众安全饮水得到巩固提升;行政村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运、管水平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青海省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去年,青海省持续推进牦牛、青稞产业发展,实施“十万头牦牛产业扶贫示范项目”,努力把牦牛、青稞产业打造成脱贫增收的“新极点”。2019年,青海省完成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7万人次,转移就业1.33万人,“拉面经济”成为全省亮丽名片。

  四川

  脱贫摘帽后,四川各族群众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奔向乡村全面振兴的“诗和远方”——

  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四川日报记者 侯 冲

  决战之年,决胜之地,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在全面发挥已有帮扶政策、帮扶队伍作用基础上,今年四川省委和省政府决定,对凉山州未摘帽贫困县和未退出贫困村启动挂牌督战作战。截至4月25日,凉山州7个挂牌督战县贫困户住房建设已完成0.62万户3.0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完成101个。凉山所有农村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将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

  在决战脱贫攻坚最后冲刺时刻,四川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实”字打头,决定在2020年开展深化“脱贫攻坚纪律作风保障年”活动。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如何防止返贫和新增致贫?四川省严格落实“四不摘”政策。今年,四川省将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在全省有扶贫任务的县新建或改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30万亩,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园区150个,大力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新华社资料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