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省外媒体刊甘肃

老汉一辈子修了200多次路,如今却意外“穿越”了……

20-05-23 19:30 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编辑:赵满同

  原标题:老汉一辈子修了200多次路,如今却意外“穿越”了……

  65岁的张登普算得上全世界修路次数最多的农民之一,这辈子他修了200多次路。但这条长度不过30里的路,却穷其一生也没有修好。

  如今,张登普不再修路了。他的“生活”,因为一项国家政策发生了“穿越式”改变。

  不下雨填不饱肚子,一下雨山崩地裂,一村人穷到没有活路

  张登普的老家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白家沟村,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从卫星俯瞰,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山峦如海,一片焦黄红褐。一条条被雨水冲刷、山洪撕开的沟壑就像干瘦的肋骨,将一座座坐落在陡坡、悬崖边的小山村牢牢“裹”住。

  ↑卫星图解白家沟村地势地貌。

  这片干旱半干旱山区既缺水、又怕水。尽管十年九旱,但每到夏秋之际,暴雨总会诱发山体滑坡和崩塌。缺水使人无法乐业,暴雨又让人不能安居。

  白家沟村通往外界只有一条路。这段狭窄崎岖、长不过30里的山路,时常被山体滑坡阻断,当地人称“断头路”。但这恰恰是小山村的生命补给线。通过这条路,粮食磨成了面粉,土鸡和鸡蛋换回了生活必需的油盐酱醋。

  只要来一场大雨,水流就会沿着沟壑形成的“天然河道”倾泻而下,冲断道路。每年,村里的青壮劳力要自发参与五六次的修路。因为“断头路”,白家沟村和周围的许多村庄一样,成了贫困的孤岛。

  “路一断,活路也就断了。”张登普从小养成了时不时抬头看天的习惯,老了回想当年,感受最深的是“叫天天不应”的愁怨。

  天上电闪雷鸣,山谷里传来巨响,爷孙三代能躲雨的地方只有屋檐底下

  修路是脱贫的希望,“断头路”成了白家沟村“与天斗”的战场。

  白家沟村地处湿陷性黄土滑坡带。从卫星看,整个村子山峰陡峭,基岩裸露,难以找到一块成片的平地。人只能见缝插针式地居住在疏松、干裂的黄土地上。一条崎岖的路像丝带一样“搭”在悬崖峭壁上,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

  2017年,政府花费260万元将土路修成硬化路。“硬化路终于修到了家门口。”张登普说,就在大家以为生活会越来越好时,2018年,一场持续40多天的大暴雨让一切化为乌有。

  “天上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下得让人发愁,院子里的水没过了膝盖,我和老伴紧拽着三个孙子女躲在屋檐底下。我们死了没事,三个小娃娃一定要活着。”张登普回忆说,凌晨3点,雨势丝毫不减,远处传来土方掉落山谷的巨响,像极了他儿时村子整体滑坡的情景。第二天,他看到附近山沟洪水如瀑布喷涌而出,将硬化道路拦腰冲断。

  ↑张登普一生参与了200余次的修路。

  白家沟村并非唯一受灾区。2018年,积石山县的降雨量仅8月份就超过1000毫米,持续强降雨导致全县新增25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战天斗地不是这么个‘斗’法,人定胜天还得根据实际情况讲究战略策略!”无情的事实教育了临夏州干部群众,只有彻底搬出大山,才能甩掉贫困的“断头路”。

  搬出深山!祖祖辈辈没敢想过能住进县城,世世代代的命运就此改变

  正在这个时候,村里传来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消息。从2017年开始,国家在积石山县投入巨资,将生活在偏远山村、灾害多发、不宜人居的1148户群众搬出深山。白家沟村的44户群众搬下大山,其中,包括张登普在内的18户群众搬到了县城安置小区。

  ↑卫星图解积石山县易地搬迁安置区

  从卫星视角俯瞰,搬到县城的原因一目了然。积石山县城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如同夹在两山间的狭长绿洲。卫星记录了县城近年来的变化,高楼建起、区域扩大。山上村民们的陆续迁入,让这儿成为全县境内最具活力的希望之地。

  ↑全县近2/3的易地搬迁贫困户搬到地势平坦的县城。

  张登普一眼就在卫星图上找到在县城的新家。在150平方米的新家里,张登普一边浇花一边看看在客厅写作业的三个孙子女,照顾好下一代成为能实现的实际心愿了。“我再也不害怕下暴雨,也不用担心去修路了。”张登普感叹。

  ↑张登普和老伴、三个孙子女在新家拍了一张全家福照片。

  活了40岁,从来没钱买擦脸油,现在能敷上面膜了

  为了让易地搬迁贫困户安家又“安心”,县城安置小区还通过开展劳务技能培训、组织定向劳务输转、引导扶贫车间就业等多种措施,确保搬下山的每户困难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

  这些扶贫措施的推进在地表上也留下了痕迹。在县城西侧,积石山县与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建成的山海协作产业园从无到有。

  缝纫机嗒嗒作响,40岁的保安族妇女妥卖言正在扶贫车间里缝制雨伞。她操作熟练,短短几分钟,伞骨和伞面便“融”为一体,一天下来可以挣到90多元。

  ↑妥卖言对着镜头开心地讲起了搬迁后的新生活。

  “以前,除了照顾老人小孩,就是种地劳作。”在山上居住时,解决生存问题占据着妥卖言的全部。搬到县城后,在车间挣到的薪资让妥卖言掌握了更多的生活主动权。“以前没钱买擦脸油,也不好意思向家里人说这个需要。现在自己挣钱了,也舍得买些好的化妆品,有空还会敷个面膜保养一下。”妥卖言笑着说,要是遇上妇女节、母亲节等节日,会和车间姐妹们一起聚餐、唱歌,生活完全不一样了。

  穿越式的“改天换命”,这一代人做到了

  在古人眼中,穷好比“穷途末路”。无路可走的“断头路”就是贫穷的象征。十八大以来,随着形形色色的“断头路”被打通,临夏州累计有53.07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当地贫困发生率从32.5%下降到1.78%,迎来了历史性的减贫奇迹。

  走出“断头路”,改善的不仅是生存空间,更滋养了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热情追求。卫星仍会过境这片土地,记录人们“穿越”地理与时间空间而留下的喜悦变迁。

  出品:汪金福、任卫东、陈凯星、周亮

  策划:贺大为、钟昊熹、马维坤、谭飞

  统筹:周瑜、程婧、牟帆、宋常青、张钦

  执行:李梦婷、丁新珂

  记者:范培珅、张智敏、郎兵兵

  卫星数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中科卫创

  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甘肃分社

  联合出品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2020全国两会|数解民生 2020全国两会|数解民生
  • 2020全国两会|住甘全国代表委员的关注点 2020全国两会|住甘全国代表委员的关注点
  • 2020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清单” 2020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清单”
  • 甘肃省委书记致信网友:坚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天大的事 甘肃省委书记致信网友:坚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天大的事
  • 天津市河西区为崆峒区捐赠17辆救护车 天津市河西区为崆峒区捐赠17辆救护车
  • 甘肃四条主题旅游线入选“疫去春来·江山多娇”全国百条精品旅游线路(图) 甘肃四条主题旅游线入选“疫去春来·江山多娇”全国百条精品旅游线路(图)
  • 电商扶贫 为甘味代言 甘肃省首届直播电商带货大赛开幕 367名主播、767款农特产品开启电商扶贫新途径 电商扶贫 为甘味代言 甘肃省首届直播电商带货大赛开幕 367名主播、767款农特产品开启电商扶贫新途径
  • 甘肃:一盔一带 警保联动 甘肃:一盔一带 警保联动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动图漫画│两会热点画报:“水担”下岗
2   H5 2020全国两会进行时 甘肃代表委员有
3   履职故事|全国人大代表董彩云:让教育
4   两会现场|张伯礼在发言中感慨落泪
5   2020全国两会|数解民生
6   2020全国两会|住甘全国代表委员的关注
7   2020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
8   笑脸话兰州经验⑤|科学规划绘就新蓝图
9   图解|看,政府工作报告里的“甘肃答案
10   2020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
11   甘肃省委书记致信网友:坚持把群众的事
12   【减税费优服务 助复产促发展】甘南州
13   【减税费优服务 助复产促发展】临夏州
14   天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贾义翔调研人
15   省林草局调研组调研庆阳自然保护地勘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