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门诊】关注疫情“心防”解锁
原标题:【心理门诊】
关注疫情“心防”解锁
彭 贤
我国疫情形势向好,人们的生活陆续回归正常。战“疫”的主战场成功地从“安身”,转移到“安心”。疫后“心防”的解锁,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自我疏导,更需要全社会的良善环境,甚至心理工作者较长时间的专业陪伴。
国际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约20%-40%的人在灾难之后出现轻度的心理失调,不需要特别的心理援助,症状就会在几天至几周内得到缓解,30%-50%的人会出现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调,及时的心理援助会使症状得到缓解,而在灾难一年之内,20%的人可能会出现严重心理疾病。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伊始,破坏了很多人心理状态的稳定与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焦虑、恐慌、愤怒、无助、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影响个体的免疫系统和身体健康。2月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群分为四级。干预重点应当从第一级人群开始,逐步扩展。一般性宣传教育要覆盖到四级人群:第一级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等;第二级人群: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第三级人群: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及参加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等;第四级人群: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众。在这一阶段,战“疫”的主战场在于“安身”,医护人员的防护服、患者的病床、老百姓的口罩和菜篮子,这些实实在在的生命所需,比心理热线电话要急迫得多,这个时期心理援助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对上述四类人群中的主动来电者提供战地“包扎”:稳定情绪、提升信心、行动恰当。因此疫情暴发之初,广大心理工作者纷纷在第一时间开设心理援助热线向社会提供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2月21日,全国已有超过400条免费心理服务热线为公众提供服务。这400余条热线的核心任务在于及时为疫情中的民众提供“一次性包扎”的紧急战地救援。两个多月来志愿者们通过表达关怀支持的态度、评估当事人的需求和问题、共情的聆听、提供有效信息、给予对未来的希望等专业技术使当事人平复情绪,获得面对困境的力量,恢复对自己的掌控感,从而有能力面对疫情的挑战。
4月初,普通大众的心理干预疏导需求已经明显减少,因为疫情引发的恐慌、焦虑、抑郁的来电量已经明显下降,这一阶段,受疫情影响较大人群如患者及亲属、有创伤经历的医护人员,还有本来就存在一些心理疾病或困扰的民众等,这些人员长期心理干预的需求浮出水面,尤其一线人员更为突出。
比如,对于疫区人民,感染的高风险、病患伤痛折磨、痛失家庭至亲等,多种应激源交织在一起,容易引发重度恐惧、焦虑、抑郁、生物节奏紊乱,形成严重的身心创伤。对于救护人员,高危的工作环境、超高的工作强度、超强的责任担当,生死拼搏、重度疲劳,也容易产生应激损伤。回归正常生活之后,有些人如果会有可怕的梦境、不敢入眠、疑似自己还在疫情中、强迫性洁癖行为、孤僻怪异、抑郁绝望、甚至自伤自杀、容易激怒和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等,值得密切关注,尤其儿童对于疫情创伤易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伤害较重,应该作为重点关注对象。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