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临夏

临夏州:双孢菇撑起“致富伞”

20-04-09 10:10 来源:中国甘肃网-民族日报 编辑:宋芳科

  原标题:双孢菇撑起“致富伞”

  本报记者 马麒 郭慧霞

  4月7日,记者走进临夏市折桥镇大庄村,整齐干净的白色大棚沐浴在阳光中,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在双孢菇种植大棚内,一个个戴着“帽子”的小白菇从菇床上探出了头,几个村民正在采摘,他们动作娴熟,往下一摁,轻轻一扭,小小的双孢菇就脱离了菇床。

  双孢菇菌肉肥嫩,含有较多的甘露糖、海藻糖及各种氨基酸类物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最常见的食用菌种之一。据了解,双孢菇种植以麦草、牛粪等廉价农畜废弃物为主要原料,混合发酵后拌入双孢菇麦粒菌种,铺在温室大棚地畦上,在温湿度合适的条件下发菌、覆土即可长出双孢菇,整个种植周期为4至5个月左右。 

  州农科院副院长郭青范告诉记者,这是我州首次引进种植双孢菇,因为临夏市折桥镇具备温室大棚等硬件设施,气候适宜,所以第一批双孢菇菌种便在这里落了户。 

  “由于我州之前没有种植双孢菇的历史,缺乏种植经验,州农科院组织技术人员多次深入外地双孢菇工厂实地学习。”郭青范说,“经过多方考察,在确保双孢菇适合在临夏种植的前提下,我们从甘肃怡泉新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引进了此项目。双孢菇种植成本低、易于管理、产值高,是产业扶贫助农增收的好项目,种植成功后能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有效脱贫,进一步巩固地方脱贫成果。”      

  如何保证产量高、收益好,是我州首次引进双孢菇种植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要解决这个难题,掌握种植技术至关重要,为此,州农科院发挥部门职能作用,选派技术骨干到折桥镇大庄村,全程指导菌种选育、发酵、消毒、播种等工作,对该镇种植双孢菇给予了大力支持。 

  乔冠军是我州2019年人才引进中的一员,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经验,如今是州农科院的技术人员。该院专门选派乔冠军到大庄村,对种植双孢菇的日光温室大棚进行土地整理、消毒杀菌,种植期间对发菌、棚内温湿度管理、覆土操作、出菇期的管理等关键阶段进行技术指导。“今年1月9日,我们对双孢菇培养料进行入棚发菌,经过一个多月的发菌期后,2月25日开始覆土,到3月16日开始零星出菇,这时就可以进行采摘销售了。至3月底,采摘的第一茬双孢菇共销售了3000多斤,市场售价15元/斤。现在,第二茬双孢菇进入采摘期,4月6日单日采摘精品双孢菇有600多斤。”乔冠军一边指导村民采摘一边对记者介绍。 

  解决了资金、技术、人员等问题后,历时近3个月,大庄村2个大棚约2亩的双孢菇长势喜人,现已上市销售。这不仅有效解决了贫困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也对折桥镇农业结构性调整、盘活设施农业的资源、转变农民传统观念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折桥镇副镇长张志强告诉记者:“这次新引进的双孢菇按目前产量估算,完全能满足食客购买需求,我们也与百盛超市等进行了积极对接,设立专柜线下销售,食客还可以电话订购,或是直接来我们大棚亲手采摘。” 

  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实现双孢菇工厂化生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在州农科院的积极协调下,和政县与甘肃怡泉新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食用菌循环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该产业园建成后将形成“种植业—养殖业—菌业—设施蔬菜+种植业”三元双向循环模式,解决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造成的面源污染,做到食用菌产业绿色、循环、可持续、高效发展,并通过双孢菇工厂化生产与农业旅游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可解决近千人的就业问题,真正做到有产业、能带动、稳得住、能致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