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甘肃将建成祁连山无人机增雨作业示范基地 促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图)

20-03-20 17:53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李红军

  中国甘肃网3月20日讯(本网记者 李红军)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为“气候与水”。记者今天从甘肃省气象局获悉,我省正加快实施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预计2020年初步在张掖祁连山地形云降水综合观测试验,2021年在金昌、武威分别建成祁连山无人机增雨作业示范基地和带电粒子增雨作业试验基地。

  增强区域内飞机作业能力

  目前,甘肃省租用1架飞机实施增雨作业,每年3-10月开展飞机增雨作业,平均每年针对祁连山的飞机作业约5架次,作业时间约20小时。西北人影能力建设工程将给甘肃新购置高性能作业飞机1架,预计2020年6月到位,同时继续租用1架作业飞机,形成在祁连山区域将拥有2架人影作业飞机的新格局,每年针对祁连山的飞机作业能达到约20架次,作业时间80小时,这将大力提升祁连山区域的飞机增雨能力。

开展飞机增雨作业(甘肃省气象局供图)

  在增雨作业实施中,加强组织协调,有效匹配资源,开展跨区作业,实现常态化全年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消除祁连山区复杂条件作业盲区,全面提升祁连山区域飞机作业能力。

  建立跨区域联合作业保障机制

  为加强西北各省区协调,进一步加强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联合作业的决策指挥和组织协调能力,有效提升祁连山飞机作业能力,西北区域人影中心2019年牵头制定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运行管理办法,定期组织召开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任会议,完善区域中心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区域中心主导的联合作业和重大社会活动保障机制,建立区域内联合会商和联合作业机制。围绕生态修复人工增雨和重大社会活动保障,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充分发挥区域协调的功能优势,抓住有利天气时机组织实施重大天气过程联合作业和重大社会活动联合保障。

  建设综合立体观测体系

  甘肃省气象部门已初步建成祁连山及周边区域自动观测体系,依托已建成的国家气象站20个、无人气象站7个、区域自动站320个、探空站5个、微波辐射计2台,探空火箭2套、GNSS/MET站6套、降水现象仪12套、新一代C波段天气雷达2部、毫米波云雷达1部等自动观测站点,持续开展人影作业条件的监测,为祁连山人影作业指挥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进一步优化完善祁连山观测系统布局,从2019年开始,开展张掖、武威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开展祁连山山区生态监测。同时,充分利用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数据资源,逐步增加云雷达、微波辐射计、自动气象站等设备,加强地形云云微物理探测,计划2020在祁连山地区增加风廓线雷达1部。

  实现全季节生态修复型作业

  甘肃省在祁连山北坡年均地面人影作业100多次,发射弹药3600多枚,燃烧焰条200余根,年增雨量0.6-0.9亿吨,人影作业期主要集中在4-10月。针对目前仍存在作业装备少且分布不均和作业期短、未实现全季节作业的问题,气象部门将继续加强地面作业能力和保障基地建设。提高人影作业信息化水平,到2020年计划完成所有作业装备的自动化、信息化改造,作业装备物联网系统全覆盖。

开展地面增雨(雪)作业(甘肃省气象局供图)

  同时,延长作业期,实现全季节生态修复型作业。进一步丰富作业手段,弥补作业期短的问题,实现祁连山全季节作业。到2020年实现全季节作业,作业期增加5个月,作业期延长150天,增雨雪量提高0.6-1亿m3。

  推进外场示范基地建设

  依托祁连山地形云试验技术项目、无人机增雨试验等项目,持续推进张掖、金昌、武威外场示范基地建设,2020年初步在张掖祁连山地形云降水综合观测试验,力争2021年在金昌、武威分别建成祁连山无人机增雨作业示范基地和带电粒子增雨作业试验基地。

  开展祁连山地形云降水综合观测试验,在祁连山外场试验区开展与人影和大气物理有关的试验,开展作业天气背景条件分析、综合观测对比试验、增雨作业技术验证试验以及观测资料融合应用等研究试验工作,为合理开发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提升人工增雨催化效益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人工增雨催化作业效益,加强催化识别技术研究,建立不同类型人影作业的指标体系。在祁连山外场试验基地,针对地形云开展作业效果检验外场试验,发展针对不同作业方法、适宜不同服务对象的效果检验集合评估技术,为祁连山人工增雨效益评估提供科学数据。

  到2022年,建成覆盖祁连山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屏障区。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修复人工增雨雪体系建设,建立飞机和地面作业、监测、作业指挥、效果检验、技术支撑保障等构成的人影作业体系,为祁连山生态安全、山区冰川、森林防火等提供有效保障。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