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更美更宜居 ——甘肃全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纪实
原标题:让乡村更美更宜居
——甘肃全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纪实
榆中县小康营乡浪街村发展乡村旅游,改善了村容村貌,吸引了城乡群众来此游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甘州区碱滩镇普家庄村醒目的村规民约。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清水县黄门镇小河新村,村民参与垃圾回收可以赚积分领奖品,营造了全村村民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各地积极组织村内公益性岗位保洁员定期进行清扫保洁。 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送走一场小雪,甘州区大小村落银装素裹,走进碱滩镇普家庄村,平坦街道上的积雪和余冰被清扫得干干净净,排水沟里没有乱丢的垃圾,房前屋后没有乱堆的柴草,一个个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破损院墙修缮一新。说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村民们不由地称赞:“环境干净了,日子更美了,住在咱农村和住在城里一样好!”
从昔日的“脏乱差”到如今的“洁净美”,既讲“颜值”,又要“气质”,乡村的改变正是我省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真实写照。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广大农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近两年来,我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两次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大力推进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等“六大行动”,纵深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学好浙江经验 凸显甘肃特色
我省地处西北内陆,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但欠发达不是脏乱差的借口,贫困不是不干净的理由。
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把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贯穿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各阶段、各环节、全过程,出实招、见实效,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奋起直追,开启了一轮力度空前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我省建立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坚持真金白银投入,强化要素保障。去年,省政府将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庄清洁行动纳入2019年10个为民办实事,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省级财政安排了3亿元农村“厕所革命”奖补资金,安排了2亿元村庄清洁行动奖补资金,市县根据本级财政情况安排奖补资金,保障各项工作落实。
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令人向往,但我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川、沙漠、戈壁、冰川、湿地、草原,人口居住比较分散,生活习惯差异较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情况复杂,没有成熟的经验做法和模式可供参考。对此,我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扎实推进整治工作,各地积极探索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
甘南州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农牧村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全州累计投入90亿元资金建成100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深入开展“百日攻坚”“三擦一清两统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
陇南市开展“拆危治乱”攻坚行动,持续发力拆除危旧房和“空心房”,着力整治乱搭乱建、清理残垣断壁。组织各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和群众对房前屋后、村社道路、公共区域堆放的杂物、柴草进行大清理、大整治。
康县把全县作为生态旅游大景区来规划,对全县350个村分步实施建设,着眼从根本上改善群众最期盼的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和污水、垃圾等,进行环境综合治理。
抓好“三大革命” 稳步改善民生
“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夏天苍蝇多,冬天脚下滑”,这曾是农村群众如厕脏、如厕难的真实写照,也是城里人不愿去农村、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不愿返乡的一个原因。
小厕所关系到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更体现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准和文明程度。
2019年我省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各地因村因户施策,宜水则水,宜旱则旱,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经济适用、适应“寒”“旱”环境、群众接受的改厕模式。
清水县在实施“厕所革命”过程中,立足村庄基础条件,推广“双格式、双翁漏斗式、水冲式和卫生旱厕”四种模式新建或改造农村卫生厕所,受到群众普遍好评。
“‘双翁漏斗式’厕所由漏斗形蹲便器、前后两个瓮式储粪池和厕室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小,不渗不漏,用水少,没有臭味,村民安装使用十分方便,清洁环保。粪便经过发酵处理后成为肥料,变废为宝,重返农田。”清水县白沙镇党委书记崔小林介绍。
目前我省“厕所革命”取得阶段性成效,2019年,全省改建新建农村卫生户厕55.73万座,76.7%的行政村建成卫生公厕,超额完成全年计划改厕目标。不仅如此,我省还探索出防冻直通式、粪尿分集式、双坑交替式、双瓮漏斗改良式、传统旱厕改造式、无水免冲生态式6种卫生旱厕改建模式,以及节水防冻三格式、生活污水一体处理式、完整上下水道式、废弃沼气池改造式、“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式5种卫生水厕改建模式。
在深入推进“垃圾革命”的过程中,我省不断完善农村垃圾清扫、保洁、收集、转运和处理的闭合体系。
目前,全省共配备专兼职村庄保洁人员11.76万名,配备各式农村垃圾保洁、收集、运输车32463辆;建成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303座;95%的行政村实现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运输,80%的行政村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如今,公路边、铁路边、河塘边,城乡接合部等垃圾堆积点明显减少。
在陇南市宕昌县县城,小卖部老板张合英明显感受到眼前的变化:“以前,门前的河沟垃圾特别多,一到夏天,臭得我连门都不敢开。现在有了垃圾箱,垃圾及时有车运走,环境干净了,心情也变好了。”
农村公共生活空间的改善需要广大农民群众切实发挥主体作用。为此,我省各地以干净、整洁、有序为目标,全面展开村庄清洁行动,组织群众清理庭院内部、房前屋后柴草垃圾和积存垃圾;整齐堆放秸秆、柴草、农机具等生产生活资料;开展乱搭乱建整治。目前依法清理烂房烂墙烂圈、废弃厂房棚舍29万处,全省共有5375个村通过了市县组织的清洁村庄评估验收,广大农村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村民的清洁卫生意识普遍提高。
我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尾菜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秸秆资源化利用、乡村规划编制与管理、“四好农村路”建设、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等“六大行动”,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善做善成树新风 久久为功促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留住“形”、更要守住“魂”、吸引“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仅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更为统筹衔接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020年是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虽然当前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但要如期实现三年行动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需要的是建立起管护长效机制,更要以精神文明之“力”,铸造乡村振兴之“魂”。
在甘州区碱滩镇普家庄村,记者看到,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的标语醒目地挂在农户家的院墙上,村里的公示栏张贴着本月环境卫生红黑榜……去年以来,普家庄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让群众在环境整治活动中树立起“村规民约、人信人守”的观念,明确保护全村环境卫生人人有责;通过“巾帼家美积分超市”活动,带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挣积分,换取生活用品;给表现优秀的农户门前张贴“清洁家庭示范户”,树立榜样,鼓励群众讲卫生、树新风、除陋习,群众环境保护和卫生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乡风民风美起来,文明之花正在全省各地绽放。兰州市永登县龙泉寺镇开展“小手拉大手、环境保护我参与”活动,向学生普及环保知识;天水市秦州区中梁镇动员群众“天天扫院子、月月洗被子、建成好园子、住上好房子”;积石山县开展了“集中大会战”等特色活动,营造了良好氛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需要真抓实干、久久为功。目前全省各地普遍实行月通报、季督查、年考核工作机制,公布了农村改厕投诉电话,积极推行公共区域垃圾“随手拍、随手拣”“即时传、跟踪问”等措施,督促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城乡面貌有了显著改善。
相关新闻
- 2020-01-16兰州乡村探发展新模式 光伏发电破村集体经济"空壳"
- 2020-01-16营造浓厚阅读氛围 建设乡村文化地标 甘肃省文化进万家——精准扶贫图书捐赠暨发现乡村领读员活动启动仪式举行
- 2020-01-15临泽沙河镇:深化农村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 2020-01-15康县何家庄村获评国家森林乡村创建样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