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甘肃文化丨一件青铜啄锤 投射出西周早期对外文化交流

19-12-05 09:33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编辑:刘姗

  原标题:一件青铜啄锤,投射出西周早期对外文化交流

  管銎铜啄锤

  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件西周(前1046-前771)时期的管銎铜啄锤,这件文物出土于灵台县白草坡。青铜无言,静静地安放于博物馆的展架之上,然而它的身世却不简单。

  1971年9月,郭沫若先生陪同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宾努亲王到中国西北访问,其间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人们所熟知的是,当时郭老对出土于甘肃的两件国宝进行了品评和鉴定,从而使这两件国宝名扬海内外,这两件国宝,一件是出土于武威雷台的铜奔马,另一件是出土于泾川的大云寺佛舍利金棺。

  也就在这次,郭老还对正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出土于灵台县白草坡村的青铜镂空鞘短剑、人头銎勾戟、西周玉人和管銎铜啄锤给予了极高评价,啄锤也是郭老在这次“相遇”后亲自命名的。

  这件管銎铜啄锤的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

  1 罕见的西周青铜兵器

  这是一件兵器,一件用于实战的兵器。

  饮过血的兵器,才是好兵器。灵台白草坡出土的这件管銎铜啄锤,无疑是经历过征战、饱饮过鲜血的。从它的结构形体上,我们就能够断定它的功用。

  这件铜啄锤由援、銎、锤一体铸就,长度达到21.2厘米,比现代的军用匕首还要长一点,现代匕首长度一般为15-20厘米之间。它的宽度为3厘米,援基厚2厘米,形同一个钝口的凿子。銎宽4.1厘米,銎径3X2.1厘米。

  銎,《说文》解释为“斤斧穿也”。就是斧头上装柄的孔,“谓斤斧之孔所以受柄者”。就是说,这件兵器是带孔的,并且在孔中安装有长柄,木质长柄腐朽消失,只留下青铜啄锤。

  再看它的援,笔直的援,脊棱微微凸起,棱侧有带状的装饰纹路,厚厚的援基向前渐渐收成圆锥状的钝锋,时过几千年,依然让人能感受到一股肃杀之气。

  椭圆的銎宽出援两头贯通,这是用来安装木柄的地方,銎面上还装饰上了三道弦带纹。从这些纹饰可以看出,这件兵器是被工匠精心铸就,非普通兵器。

  銎与锤之间为圆柱形短颈,颈后为一个球形锤。锤与援分布銎的两侧,既起平衡作用,也能够增加劈啄的力度。

  安装了长木柄的啄锤,挥击劈啄,其杀伤力丝毫不亚于利刃尖锋,其坚固沉实,打击点集中,能够轻松以重力取胜。

  这种管銎居中而銎两侧性能各异的兵器十分罕见,以至于有人怀疑它不是兵器而是一种工具。但从实用角度分析,钝锥不利于钻孔,圆锥难以稳定敲击,二者都不适宜于对器物做细致加工,而且在手工业各种用具中,也找不到它的同类,而且它和其他众多武器一起出土,所以,这毫无疑问是一种西周时期的青铜兵器。它是什么人用过的兵器呢?

  2 来自“地下青铜王国”

  要知道它的“主人”是谁,我们就要溯源它的“出生地”。

  1967年9月的一天,灵台县西屯公社白草坡大队两个放羊的社员躲进山坡上一处坍塌了的山洞避雨时,无意中用镰刀在土堆中刨出了在他们认为是废铜烂铁的青铜残片,惊讶之余,他们一鼓作气又刨出了许多青铜残片和箭头,闻风赶来的村民纷纷进入山洞挖宝。

  人们除了在山洞中挖,还在附近山坡上挖,挖出的青铜器、箭头被当作废品卖给了当地的收购站。

  随后,白草坡发现古墓的消息被上报到灵台县文化馆后,县文化馆迅即组织人员前往清理,古墓中被挖掘的这批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终于避免了被当作废铜烂铁送进炼铁炉的厄运。后来,灵台县文化馆、平凉地区展览馆、甘肃省文物考古队联合对白草坡古墓进行发掘,最终确认这些墓为西周墓,考古人员在已发现的两座古墓附近又发掘出古墓7座,车马坑1座。

  经过考古人员的认真发掘和清理,连同群众挖掘出的文物,白草坡西周墓共发掘各类文物1800多件,随葬遗物分铜器、陶瓷和玉石蚌贝骨甲三大类,铜器类数量和种类最为丰富。随葬遗物中属国家一级文物的达27件之多,鼎、簋、尊、爵、卣、斗、玉人俑、青铜镂空鞘短剑、人头銎勾戟、啄锤等一批稀世珍宝中,有好几件属于国内第一次发现的文物珍品。在发掘出的青铜器中,有铭刻的铜器24件,共有铭文14种,这在国内考古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就此,人们在灵台白草坡发现了一座西周“地下青铜王国”。

  3 啄锤自带外来文化光环

  甘肃省文物考古专家对白草坡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研究,那些带有铭文的铜器成为打开这座“地下青铜王国”的钥匙。

  专家们在对一件潶伯尊和卣上的“潶伯作宝尊彝”一段铭文深入研究后认为,潶伯是周王封在潶的伯爵。潶伯封于黑水,按以地为姓的习惯,其邦族应姓黑。黑姓在王符的《潜夫论》中被列为殷王族子姓微子之后,潶伯一族也是殷的权贵,或早就定居泾水流域,或从内地迁徙而来,周康王时受封为新王朝的一员。

  西周初年,为了控制广大区域内的殷商势力和方国,西周不得不与愿意归附的殷商奴隶主妥协,实施怀柔政策。人头戟、虎钺、啄锤、玉人和大量的豪华陪葬品,足以证明墓主人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经历。

  潶伯在康王时期封到灵台一带,显然是为了加强对殷商遗民及异族方国的镇抚。拥握重兵特权,参与过重大战役的伯爵,得到了周王的优厚待遇。伯为一邦之长,在西周早中期金文中,伯多半是作战将领,他们受周王朝或高一级诸侯节制,各镇一方。

  带有强烈异域色彩的人头戟、虎钺、啄锤出现在奴隶主贵族墓葬之中,显然符合他们地处周王朝西部边陲的特征。这件青铜啄锤,应当是一种来自外域的兵器,源于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100年间流行于中亚地区的管銎啄,是管銎啄与以柄端重锤击地的“殳”的结合体。自夏商以来,我国铜兵器装柄的传统方式是将扁平的武器器身内嵌入木柄的中缝,然后用细革条通过穿孔多道捆扎缠缚,将器身与木柄牢牢绑在一起,比如戈、钺等。管銎贯通安装木柄,是中亚地区流行的武器形制,最早是北方游牧文化的特色,后来,管銎技术也逐渐被中原文化吸收利用,将其应用到实战兵器和礼仪兵器上。

  2000多年前,西周的一批奴隶主贵族带着车马剑戟和一大批随葬品先后长眠在白草坡的这片荒草下。沧海桑田,岁月流逝中,他们曾有过的尊贵、奢华、威严全随着他们的躯体化为泥土,但伴随他们在荒寒黑暗的地下沉睡了无数代的这批精美绝伦,让今天的人们眼花缭乱、叹为观止的陪葬品,却忠实地把一段让人产生无穷遐想的历史记录了下来。让我们得以一窥西周早期保留下来的一丝丝历史的痕迹。 撰文丨黄建强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国家宪法日丨甘肃:省市人防办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国家宪法日丨甘肃:省市人防办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 甘肃省人民医院成功完成甘青宁首台“天玑”骨科机器人手术 甘肃省人民医院成功完成甘青宁首台“天玑”骨科机器人手术
  • 李晓东:甘肃文化底蕴深厚 李晓东:甘肃文化底蕴深厚
  • 一天24小时,敦煌在发生什么 一天24小时,敦煌在发生什么
  • 徐兆寿:《敦煌本纪》卓尔不群、独立不羁 徐兆寿:《敦煌本纪》卓尔不群、独立不羁
  • 马步升:《敦煌本纪》 是里程碑式的、划时代的作品 马步升:《敦煌本纪》 是里程碑式的、划时代的作品
  • 叶舟:对于我,今天绝对是一个大日子 叶舟:对于我,今天绝对是一个大日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