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科技特派员传经送宝 科技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图)

有这样一群人,无论酷暑严寒,他们总是忙碌于田间地头,为广大农民送去新知识、新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支撑。1999年,他们有了一个新称谓——科技特派员。
农业技术送进门,农民种地心有底。2002年,甘肃省被科技部选定为首批科技特派员试点省之一。
近年来,甘肃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通过“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的科技难题,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中取得较好成效。
而今,陇原9785名科技特派员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学技术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不竭源泉。
聂小明:巧用微信群 搭建服务农户新载体

聂小明深入田间地头查看作物长势
五年的时间里,白银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聂小明曾在白银市靖远县刘川镇的张滩村,会宁县大沟镇的大沟村、庄湾村、厍渠村等多个示范点为当地农民“传经送宝”。
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合理施肥以及引进高原夏菜新品种等措施切实提高了当地农户的实际收入,特别在胡萝卜、露地番茄、辣椒等种植方面,聂小明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及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菜农种植技术。
为了扩大服务范围,及时解答农户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聂小明借助互联网优势,通过建立微信群,与当地农户随时随地取得联系,切实做到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解决农技难题。
特别在2018年会宁县大沟镇厍渠村钢架大棚蔬菜扶贫产业园种植过程中,微信群服务平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户对不懂的蔬菜病害、虫害等问题,通过图片传输的方式,在微信群中得到了及时解答,拉近了农户与科技特派员之间的距离,搭建了新的农业技术快速服务平台,赢得了当地农户的广泛赞誉。
靳志强:把自家果园当成实验园的“土专家”

靳志强所获荣誉其中之一
从事林果产业近40年,连续17年被秦安县科技局聘任为秦安县科技特派员,荣获各类殊荣170余个,面对诸多的荣誉,靳志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农民,是一名共产党员。
“只要党和人民哪里需要我,我都将义无反顾地服务在哪里。带领广大农民发家致富,是我坚守的初心和光荣的使命。”头发花白的靳志强坚定地说道。
始终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把自家果园当成实验园,一门心思想帮助父老乡亲走上果业致富道路,这些是靳志强服务“三农”的真实写照。
为了选择适合秦安栽植的苹果、桃等果树新品种接穗和新技术,靳志强专程前往省、市技术部门,向有关专家请教咨询,详细记录,观察思考,比照实践。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研究,靳志强的果园成为全市林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孵化器和辐射源,有效地解决了秦安鲜桃品种单一的问题。
为不断提高鲜桃和苹果的品质,靳志强先后前往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等地引进新品种桃树150多个、新品种苹果树30余个。根据各品种成熟期不同,采取错峰上市,切实解决了鲜果好吃不好卖的尴尬境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靳志强始终没有忘记带领身边群众致富奔小康。每年根据果树季节性技术需求,靳志强都会深入村组、田间地头、科技示范基,采取理论讲解与现场操作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项培训,就地示范,因事论述,简单明了,易于操作,培训果农有效掌握林果栽培新技术。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靳志强默默无闻地经营着自己的土地,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他却怀揣着科技兴农的大梦想。
郭宏伟:服务三农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郭宏伟现场指导教学
“从派驻第一天起,我就深知自己肩头的责任,要做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的领头羊、产业扶贫的带头人。”80后科技特派员郭宏伟以饱满的干事热情,在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龙头企业沉下身子扎实有效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技服务之路。
两年来,郭宏伟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助力企业提质增效。积极引进种植农业新品种,南果北种不再是梦。
同时,大力引进推广集约化育苗、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物联网智慧农业等13项新技术,科技贡献率达到60%,企业经济效益提高30%。
期间,孵化成立2个扶贫车间、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由企业主导、合作社经营、能人示范带动、农户参与的运营机制,为当地300多名群众提供就业机会,累计帮助100多户建档立卡户实现稳定脱贫。
高庆:创新引领 探索高质量发展道路
临夏东乡县唐汪镇张家村是唐汪大接杏、包核杏主要产区。11年前,东乡县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高庆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来到了这里。
通过实地走访,深入分析,高庆发现受多方因素制约,广大农户普遍缺乏大接杏栽培技术,且管理粗放、苗木成活率低,病虫害严重,产量极不稳定,经常出现丰产不增收的现象,因而村民栽植大接杏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如何破解难题、破除质疑,将当地特色转换为助农增收的经济优势成了亟待解决的首位问题。
理清思路,科学施策。高庆暗下决心,要用实际行动为助农增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高庆挑选了两户杏树较多、经营管理粗放、单产效益不高的农户,并指导其将自家杏园改造为示范园。通过科学化种植,专业化培育,一年下来,这两户的收入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其他农户心中的疑虑也迎刃而解,大家看到了致富的新途径与新希望。
矮化密植技术、“舌接法”苗木嫁接等一系列当地农户从未触及的技术,如今彻底解决了昔日果树过高采摘难度大,以及通过“劈接法”嫁接后成活率不高、挂果迟的难题。
然而,高庆并没有满足现状,他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民脱贫致富渠道,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从2015年起开始建立育苗基地,发展育苗产业,栽植筛选本地优良品质唐汪大接杏、包核杏,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的什川软儿梨、皇冠梨等良种苗木,建立优质苗木繁育基地,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新选择,成就了“致富树”的成长传奇。
本网记者 张慧雅/文 本文所有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新闻
- 2012-06-17土专家念致富经奉献不言苦 记临泽县全国科技特派员杨万军
- 2010-09-07科技特派员为榆中高原夏菜产销“把脉处方”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