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勇担当 敢为人先创辉煌——兰州新区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牢记使命勇担当 敢为人先创辉煌—兰州新区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美丽的兰州新区
兰州铁路口岸
兰州新区太平鼓文化展览
2019兰州新区半程马拉松赛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
兰州新区农业示范园智能温室
2019新型智慧城市(兰州新区)峰会
兰州新区夜景
即将建成投运的兰州新区化工园区液态太阳能燃料合成示范工程项目
新中国成立前,秦王川十年九旱、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此地原本是荒滩,祖先明末才种田。”这首歌谣形象地描绘了历史上秦王川干旱贫瘠的自然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新的发展曙光,随着“引大入秦”工程竣工,昔日的荒滩丘陵变成万顷良田,彻底解决了秦王川及其周边地区30多万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难题。与此同时,还安置了东乡、宕昌等贫困地区8万多移民,为我省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2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兰州新区,并赋予“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甘肃的特殊关怀和深情厚爱,这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举措,是甘肃发展史上的一件大喜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7年多的艰苦努力,兰州新区从“一张白纸”上描绘蓝图,快速发展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丝路新城。
近年来,兰州新区抢抓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先行先试,向高质量快速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其发展可以用“快、新、特、靓”四个字来概括。
“快”体现在经济增速快、产业集聚快、开放步伐快
从经济增速讲,地区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39.04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05亿元,年均增长26.7%。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9.5%;1-8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9%,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8.1%,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三新”经济比重大幅提高,全年有望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从产业集聚讲,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聚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九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新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绿色化工产业园区,着力打造国家化工产业搬迁转移最佳承接地和新区第一个过千亿的产业。5万吨/年超薄铜箔已投产,20万吨/年高档铝箔、铝合金轻量化轮毂等项目加快建设,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丝绸之路信息港”加快建设,大数据产业迅速集聚。装备制造高端发展,全国重要的集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基本形成。生物医药势头强劲,初步形成中成药、化学药品、动物疫苗、医疗器械、医药物流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启动建设全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农业公园、示范园、生态循环养殖园,打造15万亩花卉、牧草、中药材等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形成百万只羊、四百万头生猪、万头奶牛为主的西部最大种养循环、屠宰冷链基地,树立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新标杆。
从开放步伐讲,依托“一带一路”节点优势,深度融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形成“一区一港一口岸一通道”立体化开放平台,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进境粮食口岸、跨境电商平台等特殊口岸建成运营,常态化开展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木材等进口业务,在全省率先使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信息平台,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对外贸易爆发式增长,今年1-8月预计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增长118%,其中综合保税区增长200%。
“新”体现在改革理念新、体制机制新、发展动能新
把深化改革作为激发发展活力动力的关键一招,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实行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国资国企、招商服商、农业农村等“八大改革”,打出了一套改革“组合拳”。
在行政审批上做“减法”,推行“承诺制”“零收费”和并联审批、区域评估、联合验收、代办服务等创新举措。在利企惠企上做“加法”,全方位降低企业水、电、气、暖以及税收、社保、创新等生产经营成本,税费奖励“不来即享”;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出放宽经营范围、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及“容缺登记”等12个方面27条改革举措,“证照分离”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依托新型智慧城市,建成运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电子证照等9大应用系统、实现政务事项一口进出、线上线下充分融合,便民利民水平不断提升。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一是积极先行先试。用足用活国家、省市支持新区发展的系列政策,将各类改革创新政策试点率先在新区实施。二是优化行政管理。按照“小政府、大部制、大服务”和“精简、高效、统一”原则,构建“新区管委会—园区管委会—镇(街道)”三级管理体制,实现有序高效管理。三是创新人事管理。实行全员聘用制、全员绩效考核、全员绩效工资,将绩效考核结果与收入分配、职务升降、岗位调整、职称竞聘、评先选优、人员辞留“六挂钩”,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吸引人才快速集聚。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打造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推动“新区制造”迈向“新区智造”“新区创造”。
平台起点高。建成国家级A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设立李灿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技术研究中心和产学研平台86个。
创新实力强。与9名院士长期合作,开展国家、省市级产学研项目87项、科技研发1315项,申请专利2602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9%。
创新机制活。健全创新服务机制,建立科技信息发布、科技金融支撑、技术转移转化等服务体系,为高科技项目提供“保姆式”代办服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2家。
成果转化快。引进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工业化示范装置、中科院近物所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创业园等重大科技项目,转化科研成果318项。围绕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建设医药、农药中间体、化工新材料、化学助剂试剂等国家标准示范基地38个,打造集数十名院士、千名博士的国家级化工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硅谷”。
“特”体现在战略地位特殊、区位条件特殊
从战略地位讲,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兰州新区从内陆腹地跃居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作为兰西城市群和兰白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座中六联、承东启西,对内辐射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六省区,对外联通中西亚、南亚、欧洲等地区,在国家战略安全中占据重要位置。
从区位条件讲,兰州新区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和阻断腾格里沙漠南移的重要屏障,也是回族、藏族、东乡族等多民族的交融地。交通条件便捷,中川国际机场现有客运航线218条、通航100多个国内外重点城市,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完成后客运航线将达300条、年旅客吞吐量达3800万人次;轨道交通5号线快速推进,景泰至中川、中川至白银、兰州市至新区(中通道)等高速公路建成后将与兰州、白银形成半小时经济圈。
“靓”体现在产城融合靓、生态景观靓、民生福祉靓
大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合理布局商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老百姓出行、就医、上学条件更加便利,城市人口承载力不断提升。建设全国最大示范性科教基地——兰州新区科教城,已建成院校7所、入驻师生6.8万人,6所院校加快建设,全面建成后师生将达到15万人,可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高技能人才支撑。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房价保持在合理区间,有效保障各类人员住房需求。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新型智慧城市一期建成投用,市民生活更加舒适便捷智能。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实施造林绿化、生态修复和空闲地复绿等生态绿化工程,着力构建防风林带、城区景观、生态水系、绿廊花海、湿地公园融为一体的生态体系,完成造林绿化20万亩、生态修复12万亩,坚持城市建设园林化、景观化,城市绿地覆盖率由不足5%增长到35%,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全面完成脱贫任务的基础上,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特色小镇和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大力开展农村厕所、生活垃圾和污水专项治理行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大局持续保持和谐稳定。
兰州新区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未来的发展将会更加璀璨夺目。新区将紧盯国家赋予的“极、地、台、区”战略定位,抢抓“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政策叠加机遇,持续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大力实施“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开放带动、产业崛起”行动,着力打造改革创新先行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产城融合示范区、产业发展聚集地,生态文明样板区、平安和谐宜居地,奋力开创兰州新区高质量快速发展新局面。
砥砺奋进 持续发力
下一步,兰州新区将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继续发力:
一是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当好改革创新“排头兵”。继续在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城乡融合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先行先试,不断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新途径。
二是加快跨越发展,打造经济发展增长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培育绿色化工、现代农业等支柱性产业,争创西部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成为支撑全省生态产业发展的核心板块。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形成创新创业新高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健全完善“双创”服务体系,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成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四是加快向西开放步伐,搭起对外开放大平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用好用活用足各类开放平台,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创建有色金属自贸区(港),面向中西亚、南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交通和物流集散枢纽作用充分发挥。
五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黄土高原垅丘缓坡生态修复试验取得更大成效,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经济社会效益兼具的林带果园,肩负好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保护“母亲河”千秋大计作出应有贡献。
六是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全面覆盖、现代农业全域发展、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美好,为全省城乡融合发展作出示范。
亮点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得到社会认可
2019年7月,兰州新区获评“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这是兰州新区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采取多项有效举措得到的最佳认可。
优化营商环境是兰州新区持续不断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兰州新区把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
在行政审批上做“减法”,推行“承诺制”“零收费”和并联审批、区域评估、联合验收、代办服务等创新举措,企业投资审批事项精简为13项、审批时限压缩至26个工作日,项目从洽谈到开工建设时间缩短一半,今年新签项目已开工70%以上。
在利企惠企上做“加法”,全方位降低企业水、电、气、暖以及税收、社保、创新等生产经营成本,税费奖励政策“不来即享”,多方为诚信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低费率金融服务,减轻企业负担;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出放宽经营范围、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及“容缺登记”等12个方面27条改革举措,率先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内办结,“证照分离”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依托新型智慧城市,建成运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电子证照等9大应用系统、实现政务事项一口进出、线上线下充分融合,便民利民水平不断提升。
亮点二:布局建设化工园区重塑产业形象
化工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化工企业贡献占我国GDP比重高达15%,中国化工产业占全球化工比重超过40%,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
兰州新区肩负着“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使命,依托区位优势建设绿色化工园区,既是履行战略使命的关键举措,又是贯彻落实关于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
兰州新区瞄准精细化工方向,引进实施的项目重点是医药、农药、染料中间体及化工新材料等高精尖项目,工艺先进、设备领先、安全环保,产品能有效替代进口,将有效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目前,兰州新区着眼建设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园,积极打造集数十名院士、千名博士的国家级化工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西部化工谷”。化工企业安全不安全关键在管理,必须严把工艺设计、装备生产及运营管理关口,落实最严格的安全、环保标准,就完全能够实现化工产业绿色、安全发展,持续做大做强做优,重塑甘肃化工产业“共和国长子”新形象。
亮点三:建设高标准示范性职业教育基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兰州新区始终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一流教育资源吸引人才、聚集人气。通过“全面改薄”、名校办分校、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等方式,不断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水平,建成中小幼各类学校100所、总学位达3.5万个,学位富余,无大班额现象,全面保障干部职工、引进人才、产业工人等各类人员子女就学入托需求。
与此同时,着眼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全国最大示范性职业教育基地——兰州新区科教城,目前已建成院校7所、入驻师生6.8万人,6所院校加快建设,新引进院校2所,全面建成后师生将达到15万人,可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高技能人才支撑。
亮点四:靓丽生态环境推动新区高质发展
近年来,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大幅改观,临港花海、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栖霞湖等地的良好生态环境已得到多方关注,是新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兰州新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一方面,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环境准入制度,搭建智慧环保平台,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科学高效做好源头管控、过程监管、末端治理。另一方面,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把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城市园林建设等统筹推进,全面推进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空闲地复绿工程,完成国土绿化20余万亩、生态修复12万亩,城市绿地覆盖率由开发前的不足5%增长到35%,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持续保持在300天以上,区域小气候明显改善,年降雨量从30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已成为兰州及周边市民休闲度假、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远景规划: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绿色金融是实现全产业绿色发展的有力支撑。兰州新区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将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为新区乃至全省生态产业发展提供金融保障,助力甘肃绿色发展崛起。
兰州新区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出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意见,积极搭建“政金企”合作平台,加快组建首家法人商业银行,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多方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累计为105家中小微企业融资145亿元,为17家企业担保融资21亿元。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不断增强,为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报工作启动以来,兰州新区多方沟通衔接,积极汇报争取,目前,《甘肃省兰州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已完成国家相关部委会签,已报国务院审批;总体规划及实施细则制定,建立绿色金融标准和项目库等配套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兰州新区供图)
相关新闻
- 2019-10-29前三季度兰州新区公共资源交易项目成交金额突破257亿元
- 2019-10-28兰州新区公安局:用警务宣传打造辖区平安
- 2019-10-25全国石油和化工企业管理创新大会在兰州新区召开
- 2019-10-24前三季度兰州新区引进产业项目12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