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让产业扶贫成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通讯员 杨旭康 张掖
“三室一厅的楼房是一辈子在乡下种地的贫困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要不是党的政策好,我们全家现在还住在离这里至少40多公里的乡下破屋里。”杨生秀一脸满足的说。
民乐县六坝工业园区“圆梦苑”社区共有来自全县各乡镇1019户像杨生秀这样的贫困户,村里的房屋大多已破败不堪,也没有更多的经济收入改造住房,“十三五”期间民乐县投资2.54亿元分三期将南丰、永固、洪水、丰乐等乡镇的沿山贫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至六坝工业园区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2018年我向村委会申请易地搬迁名额,经过乡镇和村委会领导的审核同意,元月底我们一家从顺化镇曹营村易地搬迁到“圆梦苑”社区。”杨生秀的言语间充满了感激之情。
为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发展和脱贫致富问题,民乐县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中之重,让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特引进海升集团现代农业公司、甘肃云水农业公司等企业,利用这些企业的用工问题,让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进入企业工作,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的。
原顺化镇曹营村村民杨生秀就是其中一位,杨生秀以前在顺化镇曹营村时只能种地,因丈夫生病不能下轮椅做重活,周末还要照顾住校回家的两个孩子,杨生秀无法外出打工,只能在家附近找一些零活做,家里经济条件窘迫,微少的收入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
自2018年搬迁至“圆梦苑”社区之后,杨生秀和丈夫就一直在张掖海升现代科技农业有限公司上班。杨生秀的丈夫因病不能下轮椅,公司负责人专门为其安排了一份不用站着就可以上班的工作。“在老家的时候一边要种地一边还要照顾丈夫,周末还要照顾学生,一年也就最多挣2万元,自从我搬到这里到海升农业公司上班后,我跟我老公现在半年就挣了4万多元,到年底可能要挣8万多元吧。”杨生秀激动的说。
在民乐生态工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圆梦苑小区的“扶贫车间”内,每天都有四五十人在车间内分拣甘肃云水农业公司生产的姬菇,每天在扶贫车间忙碌的人,都是搬迁到“圆梦苑”社区的留守老人、妇女、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为了达到扶贫效果,“扶贫车间”的分拣姬菇价格会比企业内部的价格高出一部分。
今年71岁,原南丰镇渠湾村村民张云堂是车间内年龄较大的一位,每天他都会和老伴一起来这里分拣姬菇。“干活很自由,早上八点来也行,十点十二点吃完中午饭来也行,每天的干的活都是计件发工钱的,我和老伴一天一共能挣70-80元,没事还可以跟他们说说话、聊聊天,像我们这样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还能补贴家用,也减轻了儿女的负担。”民乐生态工业园区“圆梦苑”社区居民张云堂对记者说。
“通过对搬迁户劳动力的摸底,与园区企业张掖海升现代农业、华瑞农业、食用菌产业园、甘肃云水农业公司等衔接,安排务工人员就业。期间还在园区安排就业“扶贫车间”六个。最为典型的是甘肃云水农业公司的姬菇分拣就业‘扶贫车间’,在这干活的主要都是“圆梦苑”社区无法外出务工和65岁以上没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他们通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上岗,月收入1500—2000左右,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让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民乐县易地搬迁办公室工作人员张宝强说。
民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的基础民生问题,在安置点“圆梦苑”推行社区化管理模式,建立党支部、工会、妇联、劳动力市场等群团组织,全方位解决了搬迁户的服务工作。并投资500万元,修建金山卫生院,配套配齐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同时,修建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的工业园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内设:幼儿园、餐厅、住宿楼等基础教育设施。解决了搬迁户就业、看病、子女上学的后顾之忧,让易地搬迁的农户真正“稳”得住。
民乐县坚持把培育富民产业,解决脱贫攻坚难题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实效的具体实践,以生态工业园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引领,以“三大”工程为抓手,着力破解易地扶贫搬迁户发展动力不足、增收空间狭小和上学看病难等问题,形成主题教育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的良好效果。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