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丽融入乡村——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蝶变之路
原标题:让美丽融入乡村
——我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蝶变之路
记者 马云
玛尼房、水磨、白塔、帐篷这些独具甘南藏区特色的元素装扮着美丽乡村,成为一处处景点。
出卓尼县城顺洮河而上,行走60多公里路,进入车巴沟行走不远便是依山而建、凭水而居的尼巴乡尼巴村的藏寨了。
一些到过那里的人,将其称赞为甘肃的“凤凰古城”。如今,这里成了旅游观光的景点,许多游人驱车前来参观,旅游业的发展使村民的钱袋子日益丰盈。
安多藏区第一村——百年藏寨尼巴村发生的一切,来源于我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带来的喜人变化。
甘南作为全国的生态屏障,90%以上区域属于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整体属于生态脆弱区、灾害频发区、连片贫困区、稳定敏感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
面对这种现状,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历届州委、州政府敢为人先、担当作为,带领全州各族人民直面困难、负重奋进,努力改变农牧村的落后面貌。特别是近年来,我州深入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和“小康建设”这两个核心,立足藏区农牧村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统筹生态文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社会稳定、基层党建等工作,以自然村为单元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实施了“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全面补齐农牧村基础设施短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的喜人变化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佐证。
“守着好风景,过着穷日子”,曾经是博峪村的真实写照。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在博峪村的落地,使这个村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截至去年年底,全村共有农(藏)家乐13户,每户年均收入9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4年的70户317人下降到2户9人。
目前,全州已建设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等形态各异、风格鲜明的生态文明小康村1303个,累计完成投资126亿元,带动39万多农牧民群众(贫困户8.49万人)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主动投身产业发展,实现了群众从思想上的“等靠要”到行动上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和自我进步。甘南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成为藏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为全省乃至全国藏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甘南方案”和“藏区样本”。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和全国各大媒体对我州全域无垃圾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度的宣传报道,省内兄弟市州和周边省区前来我州考察学习人员络绎不绝。
让我们再次把镜头拉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现场。城马村岭坝组位于舟曲县曲瓦乡东北部,背靠卧龙坎,面朝凤凰崖,居住群众87户334人。2016年,曲瓦乡城马村岭坝组被舟曲县列为第二批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
当地群众就地取材,巧用石头,通过镶嵌、堆砌等方式,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当地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在生态经济的培育上,岭坝全面打造了“羊肚菌种植示范基地”,重点培育“农家乐”“酿酒作坊”,并进一步打造“楹联文化旅游村”等富民产业。
记者来到岭坝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景象随之映入眼帘:村民喜笑颜开,村舍整齐洁美,道路平整干净……
这个村庄发生的喜人变化,是我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缩影。全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遍地开花,让各族群众充分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良好成果。
在建设过程中,我州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管理民主、和谐稳定”为总要求,打包建设基础设施,主动修复生态环境,因地筑造绿色人居,因势培育产业基础,全面培养生态伦理,创新提出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965356”标准和“七改六化三治两分离”环境卫生整治标准,培育了一大批生态产业,促进了农牧村的发展,带动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在村级生态环境营造方面,坚持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少拆房,合理保护村落饮用水源、河流、草地、林地、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生态资源,按村落范围合理划定村级生态保护区。建设生态护坡55.4万平方米、护墙26.6万米,护村护田河堤458公里。在主干公路、景区景点沿线村庄植树绿化,种植高原菊、油菜花等花卉和开花类农作物,把原本单个坐落的村庄用“花”联结起来,形成“房在花中建、花在村里开”的乡村美景。
在筑造绿色生态人居方面,坚持安全、美观、实用和群众意愿第一原则,挖掘传统民居文化底蕴,实施富有民族特色的改厕、改圈、改院、改炕、改厨、改房等项目,累计完成项目村住房民族特色化风貌改造、改厕8.76万户,节能改造7.8万户,彻底消除了C、D级危房;在村内建成多功能活动室、卫生室、党员活动中心、代办点等综合服务中心1300个,基本的牧道、村道、巷道及庭院步道全部硬化,新建便民桥、供水排水、防洪堤,村村都有动力电和太阳能路灯。500人以上的项目村全部建设了幼儿园。全面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推广使用天然气、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同时,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卫生整治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规范,包片到户,责任到人,实现村庄环境卫生治理常态化。舟曲县土桥子村、卓尼县朝勿村入选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
在培育生态经济方面,围绕现代农牧业、文化旅游业两大首位产业,按照“一村一品”“龙头企业+农户+基地+合作组织”的模式,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乡村物流、劳务输转等生态产业。生态文明小康村群众年收入高出全州其他农牧村群众年收入的2%。
在传承培育生态文化方面,建设乡村记忆馆、农村博物馆、乡村舞台等,保护和修缮传统民居和历史名宅,对有条件、有传承的村子进行专门保护,让在外的游子“记得住乡音、留得住乡愁、守得住乡情”。委托清华大学分群体编制发行了《甘南州生态文明教育读本》,提高各群体生态文明意识。
在环境卫生整治、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引领以及大范围、高频次宣传引导下,尊重生态、爱护生态、与区域生态协调依存发展已成为全州74万各族群众共识,与此相伴形成的文明守法、勤劳致富、绿色环保、比学赶超意识正在成为推动甘南草原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新引擎”和“源动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甘南州上下将不忘初心、感恩奋进,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新任务,全力抓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