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 向你致敬!
原标题:兰大 向你致敬!
9月17日,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启动暨兰州大学建校11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举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兰州大学毕业生 图片由兰州大学提供
扎根中国西部大地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
今天,来自海内外的各界朋友欢聚于此,共同见证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启动暨兰州大学建校110周年纪念大会。
110年前,兰州大学的前身“甘肃法政学堂”成立,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就此诞生。从那一刻起,这所学校与时代相连、与家国共进,开启了她筚路蓝缕、历久弥新的奋进之路。110年来,兰州大学始终怀抱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之追求,把救国、报国、强国作为贯穿始终的鲜明主线,走出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办高水平大学的独特道路。
回望110年历程,兰州大学始终根植祖国大地、胸怀高远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对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重点建设机遇,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成为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和较高声誉的著名学府。
回望110年历程,兰州大学始终践行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抱负。新中国成立以来,兰州大学培育出大批自觉听从国家需要、“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优秀人才。
回望110年历程,兰州大学始终担当区域发展、民族振兴的先锋使命。作为黑河-腾冲线以西唯一一所“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兰州大学将区域发展、国家目标、全球视野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解决了一系列西部发展、国家战略、科技前沿方面的问题,形成了一批领先世界、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回望110年历程,兰州大学始终坚守“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精神追求,立足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状,正视困难而又攻坚克难,珍惜历史而又不断创造历史,塑造了一所“最有骨气、最有韧劲”的大学。
回首110年兰州大学的奋斗历程,学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中组部、教育部等各部委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体现着兰大人对事业、对信念、对价值的坚守奋斗。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赋予兰州大学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我们将致力于建设质量卓越的兰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们将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兰大,继续坚持“四个服务”,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独具特色的学科高峰。
我们将致力于建设守正创新的兰大,不懈加强基础研究,拓展应用研究,强化技术创新,更多更好地研究解决区域发展问题、国家战略问题、世界科学问题。
我们将致力于建设开放融合的兰大,以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推进开放办学和国际化,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
我们将致力于建设求是奋进的兰大,将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工作主线,以综合改革驱动创新发展,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我们坚信,拥有110年历史积淀、站在新起点上的兰州大学,一定能够在中国西部大地上,奏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乐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愿兰大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再立新功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伟
在这个满载收获的美好日子里,兰州大学迎来了110周年华诞。
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的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110年来,兰州大学始终以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坚守在厚重的西部大地、奋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回望过去,兰州大学秉承“自强不息、独树一帜”之校训,直面困难、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奋勇争先,走出了一条在欠发达地区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进之路,创造了享誉高等教育界的“兰大现象”。
放眼今朝,兰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科学研究特色更加鲜明,“人才西北流”现象逐渐凸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谱写了扎根中国西部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生动篇章,兰大声音频传、兰大故事越来越精彩。
中国人民大学和兰州大学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和家国情怀。中国人民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与兰州大学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结下了深厚友谊。近五年来,人民大学从兰大录取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达到121名。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局之年。办好高等教育关乎国家发展,关乎民族未来。我们都肩负着育人兴邦的光荣使命,尚任重道远;我们都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殷殷重托,需砥砺前行。
我衷心地祝愿兰州大学能以此次校庆为契机,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窗口期,努力建设更高质量、更具特色、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再立新功;祝愿兰州大学与兄弟高校进一步加强合作,携手并肩、同舟共济,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信兰州大学将拥有更加令人瞩目的未来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
感谢兰州大学邀请我参加此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典。借此良机,我想祝福兰州大学110周年生日快乐。
兰州大学历史悠久,璀璨而辉煌,影响力辐射全球。110年来,兰州大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行业领导者,遍布化学、物理、经济、地理、生物、历史、工程、中国文学和商业等各个领域。兰州大学的毕业生和研究人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等方面,都作出了自己积极的贡献。
无论是对中国整个国家还是对西部地区来说,兰州大学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过去100多年的坚守和奋斗对于兰州大学来说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和财富,也是兰大学生、教师的精神源泉,相信兰州大学会秉承这份骄傲继续前进。
兰州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也扮演着新的角色。我知道,兰州大学将提高国际化水平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毋庸置疑这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为兰州大学赢得全球声誉提供了众多机遇,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渠道。
兰州大学入选中国的“双一流”大学行列,依托这个平台,相信兰州大学在教育、教学、科研、创业精神和社会服务方面必定会有更瞩目的未来。同时,在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兰州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我很荣幸和其中的两位一起共事,他们在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认可,兰州大学值得为这样的学生而倍感自豪。我很愿意继续与兰州大学的合作,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领域提供我的见解。
我很荣幸能够和你们一起见证兰州大学历史上这一重要时刻。再一次祝贺兰州大学110岁生日快乐,祝愿你们拥有更辉煌美好的未来。
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做西北教育科技龙头
——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原校长、兰州大学1963届数学力学系校友刘人怀
我的黄金时期,从18岁到38岁,都是在兰州大学度过。
1958年9月3日,我来到现在的兰大校区(盘旋路校区)报到,同学给我打了一盆黄河水洗脸。那个时候,兰州没有自来水厂,平常用的就是黄河水,当时我觉得兰州生活是够苦的。但是,在这里我们得到了锻炼。
在20世纪50年代,学生进校不公布个人高考分数,后来我才知道自己是1958年兰大600名新生里的高考第一名。1958年12月底,我就写了入党申请书。第二年3月,我入党了。
1961年,我被选为兰大学生会主席,当时学生会负责邀请著名专家定期作报告,我们邀请了谈家桢、华罗庚等许多大科学家来兰大作报告,反响很好。
1960年,兰大新建了力学专业,创建者是江隆基校长从北大带来的7个人之一——叶开沅老师,他是我们兰大力学专业的奠基人。
在兰大读了两年数学之后,我们转成了力学专业固体力学专业第一班学生。当时,叶先生为我们讲授《板壳力学》,五年级的时候,他又带我们做板壳力学的实习和研究,我们全班9位同学的本科毕业论文都是叶先生指导的。
当时,叶先生给了我很好的论文题目。钱学森先生在美国学习时,是世界大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薄球壳的非线性稳定问题是他的成名作,1939年轰动世界的论文,就是他和老师一块发表的。叶先生给我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就是这篇文章中没有完成的部分。所以,我碰到了好老师,选了好题目,我一辈子的研究跟叶先生的指导密不可分。
毕业时,系里领导对我说:“人怀,你不能填分配志愿,要服从组织,留校工作”,所以我就留在兰大工作了。
1965年2月,我才24岁,就在中国顶尖杂志——《科学通报》发表了3篇关于板壳非线性力学问题的文章,其中2篇和老师共同发表,1篇是我个人发表。当时,在这个杂志发表的文章大多是华罗庚这样的大科学家。
从本科毕业论文开始到现在,我一直做板壳的非线性力学研究,是兰州大学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和条件。没有兰大这个摇篮,我就遇不到好老师,遇不到好校长。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江隆基校长把兰大办成了一所好学校,使学校发展步入正轨。老师也是如此,优秀的老师在攀登科学的过程中已经达到一定高度,我们跟着他们做研究就会比较轻松。
兰州大学1978年以后,在国内高校的排名位居前列,但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弱势。兰大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找到自己的方向、重点来发展。
西部天地广阔,兰大有很多的发展机会,兰大要成为西北教育科技的龙头,这样才能走向新的成功。
兰州大学是我的第二母校
——兰州大学数学系原系主任郭聿琦教授
我是1964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任教的。
在我毕业之前,对兰大没有多少了解,只知道兰州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而且是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
到兰大后,我才知道,兰大数学系是1946年建系的,1954年-1964年的10年期间,兰大数学力学系的学术研究,不但从无到有,而且在国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培养出许多优秀学生。
我们上一辈的学者,来自全国各地,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兰州大学的建设上。10年光景,就造就了具有当时这样一个地位的兰州大学。
兰大的这种变化,与江隆基校长密不可分,以他为首的学校领导集体,为兰大营造了一个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的宽松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兰大师生的积极性。
我从1964年9月来到兰大任教,1994年2月离开,共29年半,紧接着的18年分别在云南大学和西南大学各工作了大约9年,2012年又回到兰大。现在回想起来,我在人才培养工作和学术研究工作上的成长,恰恰是我在兰大的近30年的时间里。
1985年,我出国归来的时候,正逢国家学位办开展又一次博士点申报和在已有博士点上增补博导的工作,当时系领导,还有胡之德校长和陆润林前副校长都鼓励我申报。
1986年7月1日,我的博导资格获批。胡之德校长告诉我,你是兰大21位博导里最年轻的一位,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低调做人。
此后,我坚持为本科生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获得高质量的教学,必须在教学上舍得投入,而且体会到教学与学术研究的相互促进作用。成为博导后,我在业务上的压力更大了,特别是在博士生的指导上,因为我刚从“组合半群”转向 “一般半群代数理论”研究,想带领他们开展研究,我采取与他们一起“摸爬滚打”的办法,与他们共同讨论、消化文献。
我们在研究生培养中,把学风建设放在首位。在业务上,狠抓两头,既重视夯实基础,又强调研究成果的创新性。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的许多硕士学位论文被加拿大同行认为是博士水平的。
在外校工作了18年,2012年重回兰大,我感到兰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教师们从事学术研究的比例大增,成果丰硕,从萃英班和基地班来看,教学效果很不错。
回兰大后,我除了参与数学萃英班与数学基地班的教学,学校还为我招收了几名博士生,继续了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
兰州大学就是我的第二母校,和最初的想法一样,我要为兰州大学做最大的贡献。
相关新闻
- 2019-09-18兰大110周年校庆文艺晚会精彩上演
- 2019-09-18兰大校友总会第一临床医学院分会成立
- 2019-09-16兰大校友出版诗集《兰馨集》为母校110华诞献礼
- 2019-09-16兰大管理学院一案例入选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