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金昌

金昌市建市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19-09-17 15:37 来源:金昌日报 编辑:赵满同

  砥砺奋进铸辉煌 逐梦前行谱华章

  ——我市建市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伴随着新中国70年的壮丽征程,金昌,走过了38年的峥嵘岁月。

  为了更好地适应祖国镍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1981年国务院批准成立金昌市。38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秉承“艰苦奋斗、和谐进取”的金昌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保障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在解放思想中坚定信心,在转型发展中不懈探索,在改革创新中大胆开拓,在应对挑战中奋发进取,全市经济稳步增长,产业布局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民生保障不断加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昔日戈壁小镇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宜居宜业现代新城。

  一、坚持优化经济结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建市以来,我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持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镍钴工业基地不断做大做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地企融合、城乡融合、产业融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4.24亿元,是1981年(3.25亿元)的81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0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3.9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1.22亿元,分别是建市初的36倍、79倍和113倍;人均GDP达到56353元,是1981年(1066元)的53倍;大口径财政收入60.8亿元,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08亿元,分别是1981年(大口径财政收入1705万元,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3万)的357倍和226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81年的16.2:56.4:25.4调整为2018年的7.2:54.5:38.3。

  近两年来,我市把十大生态产业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和总抓手,着力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2018年,全市十大生态产业实现增加值45.65亿元,同比增长8.7%,占GDP比重17.28%。今年上半年,十大生态产业实现增加值20.37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全省排名第一,占GDP比重18.86%;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7.99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6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58.52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46.51亿元,增长10.1%,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72亿元,同比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62%,比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8亿元,同比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20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24元,增长8.3%。外贸进出口总值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8.52%。

  二、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加速转型

  建市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扎实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优势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企业规模和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发展壮大“一区三园”,坚持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循环产业链条延伸、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三位一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发展和高端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促进产业向高端化转变,产品向终端化延伸,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行业竞争力显著提升。随着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有色金属、化工、能源等主导产业的生产能力迅速增强,行业竞争力显著提升。镍生产能力由1981年的0.86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20万吨,居世界第四位;铜生产能力由1981年的0.41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60万吨,居国内第三位;钴生产能力达1万吨,居世界第二位;超细镍粉、超细铜粉等有色金属粉体材料销量居全国第一,建成全球产量最大的硫酸镍生产线和全国产量最大的氯化镍、氧化亚镍及钴盐系列产品生产线;镍网生产能力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镍网生产基地。驻金省属企业金川集团公司荣获中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2019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96位,成为我省唯一进入前百名的企业;同时跻身世界500强第369位,是全省首家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二是工业循环经济特色鲜明。依托丰富的“三酸两碱”(硫酸、盐酸、硝酸,烧碱、纯碱)等化工资源,着力延伸“吃干榨尽”的工业循环产业链,探索建立了有色金属及深加工、硫磷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煤化工等十大循环产业链,形成了36个产业链原料供应关系,工业固废、废气、废水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66.16%(含废石)、91%、93%,初步实现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循环经济“金昌模式”被确定为全国区域循环经济12个典型案例之一向全国推广。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确定为七大循环经济示范区之一,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三是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围绕产业集群有规模、产业链条有延伸、循环利用有突破、质量品牌有提升、环境容量有空间,完善升级有色金属深加工及新材料、氯碱化工、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大数据“五大产业链”,有色金属深加工、氯碱化工、煤化工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更加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有色金属就地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地企联手建设并成功盘活51亿元的氯碱化工循环产业链,实现4个项目联动运行,释放了80%以上的产能,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建成全省首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风光电并网规模达到228万千瓦;正在着力打造全省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和离岸数据中心,建设具有标杆示范作用的“数字金昌”,金昌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园区数据中心项目一期工程投入运行。2018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8.8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82.37亿元,分别是1981年(工业增加值1.78亿元、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2亿元)的61.5倍和776倍。今年上半年有色金属深加工、氯碱化工、煤化工等三个重点产业集群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产值分别增长10%、31%、48%。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全国三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全国有色金属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地区、全省新能源电力就地消纳试点城市,金川集团公司荣获全国质量标杆企业。

  三、坚持“三农”优先地位,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建市以来,我市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村配套改革,率先取消农牧业税,大力发展优质高效节水型特色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富农强农政策,按照高效节水绿色安全发展方向,坚持走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四化共进”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创了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新局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自1996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面积47.26万亩,现有耕地面积98.01万亩,比建市初(67.95万亩)增加30万亩。开展大规模渠道建设年活动,建成高标准干支斗渠3683公里,渠系水利用率达到62%,田间水利用率达到77%,一改过去破旧土渠的落后面貌。坚持技术、工程、生物、结构和管理“五位一体”节水措施,大力推广膜下滴灌、低压管灌、垄膜沟播、垄作沟灌等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8.5万亩。农机装备水平逐年提升,2018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1.97万千瓦,农用拖拉机5.05万台,分别是1981年(7.44万千瓦时、469台)的13.7倍和107.7倍;联合收割机1263台,占全省的1/5;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7%,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坚持把发展生态农业、戈壁农业、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与调整农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田园综合体建设,认真实施“菜篮子”工程,巩固壮大高原夏菜、优质肉羊、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规模,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到23.25万亩,特色优势作物标准化覆盖率80%以上,建成永昌县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10万亩、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5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7个,“金昌高原夏菜”“永昌肉羊”“怡泉新禾双孢菇”、 胡萝卜、大麦茶、藜麦、“盐滩青”萝卜等农产品成为区域特色品牌,建成全省首个万亩供港澳蔬菜基地,3个蔬菜生产基地入围第一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候选名单。2018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23万亩,比1981年(54万亩)增加69万亩;粮食总产量43.18万吨,蔬菜总产量53.3万吨,分别是1981年(11.06万吨、0.56万吨)的3.9倍和95倍;畜禽总饲养量244.38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4.8万吨,分别是1981年的6.7倍和24倍。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坚持围绕加快构建质量品牌、市场对接、冷链储运服务、农产品加工、风险担保“五大体系”,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农业生产实现了从分散的农户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转变。截止2018年,全市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3家(国家级1家、省级18家、市级34家),注册合作社1481家、家庭农场406家,创建国家级示范社10家、省级示范社51家、市级示范社113家,入社成员18077人,辐射带动非成员农户29723户;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含初加工),农畜水产品综合抽检平均合格率达98%以上,永昌县成功创建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我市被认定为首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四是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插花型贫困县永昌县如期脱贫摘帽,全市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712户11608人减少到目前的27户92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4.3%下降到目前的0.04%。

  四、坚持文旅融合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壮大

  建市以来,我市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活跃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需求逐步旺盛,市场购买力不断增强,大市场、开放式的商品流通体系逐步形成,服务业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走文化旅游业融合引领、现代服务业多元发展、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多业并举”的第三产业发展道路,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促进三产扩规增量,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步入跨越发展新阶段。一方面,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突出景城一体、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优化“一体、两翼、一带、两线”旅游资源开发格局,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发新型旅游业态,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推出“中国镍都·西部花城”旅游品牌和工矿探奇、紫金赏花、沙漠历险、乡村寻美、祁连揽胜、研学体验、婚庆康养、太空小镇等特色旅游名片。成功举办七届青少年国际生存训练营、五届香草文化旅游节暨薰衣草之约集体婚礼、三届金昌国际马拉松赛等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节会和赛事。2018年全市共接待旅游人数495.8万人次,是2012年(133.7万人次)的3.7倍,年均增长27.7%;实现旅游接待收入28.7亿元,是2012年(6.66亿元)的4.3倍,年均增长30.2%。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按照“城市有物流配送中心、乡村有电商服务平台、产地有产品批发市场、社区有综合服务网点”的要求,认真实施通道物流生态产业专项行动计划,做大做强融资租赁、家政养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综合商业网络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商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餐饮、住宿等商贸服务业健康发展,电子商务异军突起,村级电商服务点覆盖率达62%,永昌县被列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201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09亿元,是建市初(0.72亿元)的132倍;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97.06亿元,是建市初(0.63亿元)的313倍。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010年的15.4%提高到2018年的38.3%。

  五、坚持绿色发展引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建市以来,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型工矿城市带来的严重空气污染问题,我市坚持一手节能减排、一手播绿治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筑起环城绿色屏障,黄沙肆虐的沙尘天气日益减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民生任务和底线任务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决果断抓好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和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一是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全面整改。涉及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的22个建设项目已全部整改并完成生态修复,中央环保督察涉及我市24个问题55项具体整改任务已完成54项,“绿盾2018”专项行动反馈我市4个问题已完成3个,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涉及我市的72个信访件已全部办结,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涉及我市的59个信访件大部分已经办结。金昌境内祁连山及市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修复全面加强。坚持“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生态建设总体思路,着力实施祁连山生态修复与保护、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北部荒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全面落实禁牧限牧政策,全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湿地保护、防沙治沙和大规模国土绿化,并将每年5月份第二周确定为“金昌市祁连山生态修复义务植树周”,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全市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2—2018年,在祁连山区及沿山乡镇完成人工造林3.62万亩(乔木林2.32万亩,灌木林1.3万亩),封山育林14万亩,完成农田防护林及沙漠化土地治理1.65万亩,建成特色经济林1.6万亩。1981—2018年,全市林地面积由56.1万亩增加到255.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24.2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5%增加到37.6%,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不足1平方米增加到21.5平方米。三是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我市曾两次上榜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经过多年治理,“金娃娃”不仅摘掉了曾经的“黑帽子”,还进入了全国宜居城市百强行列。2015年以来,用于生态环保的各类财政资金达18.38亿元,特别是金川集团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先后投资50多亿元,实施“碧水蓝天十大工程”、环境污染治理三年达标工程和环境质量提升工程,使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治理。目前,全市二氧化硫回收利用率达到96%以上,近三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6.94%,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4.01%、3.73%、2.12%、2.75%,空气环境质量达标天数均保持在300天以上;地表水、地下水水质优良比例达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100%,无劣V类断面,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96.5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呈负增长(2015-2018年,每亩化肥施用量由0.12吨减少到0.09吨,每万亩农药消费量由3.86吨减少到3.54吨)。

  六、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建市以来,我市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围绕建设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实施科技创新突破、创新载体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创业服务、研发投入保障“五大工程”,科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基础条件不断夯实,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创新平台及创新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全市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性能电池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际标准研制创新示范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及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各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科技园区各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各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4家。金川集团公司建成西北地区在镍及镍合金、膨胀合金、铜及铜合金、金属材料金相检验等方面唯一取得CMA认证的检测平台,成为国家首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国际标准研制创新示范基地。二是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迅速。专利申请量由2013年的519件提高到2018年的916件,专利授权量由2013年的293件提高到2018年的625件,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40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3年的2.16件提高到2018年的7.25件,居全省第二位。金川集团公司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三是科技人才结构更趋合理。2018年全市共有各类科技人员4.96万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10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累计11人,国家创新创业人才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2人,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330人。四是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全市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率由2012年的38%提高到2018年的60%,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2年的1.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4.27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3%。五是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加大。2018年安排市拨科技三项经费261万元,是1981年的28.6倍;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6亿,占生产总值的1%。

  七、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建市以来,我市按照城乡融合、统筹发展、和谐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基本实现了由工农分割向城乡一体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建立了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城乡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组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废旧农膜与尾菜处理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专项行动,加快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村发展环境全面改善。目前,建成全国重点镇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村)16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7个;新建改造农村集中居住点55个,改造农村危房11418户;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建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2933户、镇村公厕83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15%,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48.24%,秸杆综合利用率85%,尾菜处理利用率43.5%;公路通车总里程2975公里,是建市初(377公里)的7倍,完成“畅返不畅”整治路段195公里,所有行政村都建有客运停靠点、通上了油路或水泥路。与建市初相比,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是新型城镇化走在全省前列。我市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永昌县和双湾镇被确定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率先在全省建立起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探索出产城一体、城乡一体、景城一体“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形成 “以地换房产、以地建保障”的城中村改造模式、“集中新建、进滩增地”的近郊村建设模式、“就地改造、综合整治”的远郊村建设模式、“产业带动、城乡融合”的小城镇建设模式等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64.13%提高到2018年的70.4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我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验和河西堡镇“区政合一”模式成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典型案例,今年我市又被确定为全国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典型城市。三是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积极构建安全高效、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兰新铁路、连霍高速(G30线)、国道G312线及省道S212线、金武高速、金永高速、金阿高速贯穿境内,金昌机场开通北京、上海、西安、兰州、成都等航线。按照“生活区北移、工业区东扩”的城市发展布局,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完善,2018年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43.7平方公里,是建市初(12.7平方公里)的3.4倍,城市主次干道74条177.6千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25.6平方米。主城区实现公交线路全覆盖,城市公交IC卡实现跨区域、多城市、跨交通方式互联互通,清洁能源公交比例达到62.5%。不断加大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着力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活动,市容市貌发生巨大变化。广泛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铂族贵金属高级精炼师潘从明获评“大国工匠”,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民政干部潘秀玲荣获民政部最高荣誉“孺子牛奖”,金昌冰窟救人群体被评选为“阿里巴巴2018年度正能量人物”。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军地双拥共建,正在冲刺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我市被命名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荣获全国“厕所革命优秀城市奖”,获评“最具潜力旅游目的地”、全国质量魅力城市。

  八、坚持保障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建市以来,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基本实现了人民生活由基本温饱型向总体小康型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着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和普惠均等的原则,不断改善和保障民生,社会事业跃上新的台阶,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城乡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48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4元,分别是建市初(680元、149元)的55倍和97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建市初的4.56缩小到2018年的2.59,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由建市初的53.5%下降到2018年的26.6%(城镇居民)、28.9%(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建市初的6.18平方米增长到2018年37平方米。全市汽车保有量78658辆,私人汽车拥有量70892辆,分别是建市初(1351辆、109辆)的58倍和650倍,每百户拥有汽车44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移动电话、数字电视、电脑进入百姓家庭,读书学习、休闲娱乐、健身锻炼、保险理财、外出旅游成为新的消费时尚。二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稳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省级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全面建成,积极推行集团化办学和联盟办学,“择校热”“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18年全市专任教师5008人,比建市初(2729人)增加2279人;除东寨镇(城郊镇)外其他乡镇均建有公立幼儿园,民办幼儿园达到49所;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9.7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9%,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98.3%,高考上线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市、县、乡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已经形成,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由2010年的271.54/10万下降到2018年的198.51/10万。2018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35家,是建市初(51家)的10.5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030人,是建市初(1496人)的2.7倍;卫生机构实际开放床位数2961张,是建市初(101张)的29.3倍;每千人拥有床位6.31张,是建市初(2.14张)的2.9倍。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全市“三馆一站”拥有率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社区“十分钟文体圈”基本形成,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站(室)、体育健身场所和篮球场,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7%和98.9%,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群众文体生活日益丰富。三是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2018年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9.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合作医疗、大病补助、医疗救助“三位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和社会保障城乡并轨。城乡居民低保标准连年提高,2018年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674元、农村平均低保标准达到每年3720元,分别是2009年的3.5倍、4.1倍。建成全省首家公助民建医养康复中心清河敬老院、全省规模最大医养结合项目“八冶康颐·幸福e家”,我市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四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持续实施社会治理创新行动,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开展党建引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等试点工作,不断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扎实推进平安金昌、法治金昌、诚信金昌建设,深入创建国家健康城市试点、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效,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有效化解,民族宗教关系团结和谐,我市多次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良好地区和维护稳定工作先进地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初步形成,实现了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根本性转变。

  九、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建市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为转型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不忘改革初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可行性,提高改革举措的执行力、落实力,不断为高质量发展增活力、添动力。一是“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政务服务窗口进一步整合优化,市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市民服务热线平台建成投用,“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行,取消证明事项67项,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100天以内,梳理公布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778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一网通办”,政务大厅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一窗受理”,15部政务服务热线实现“一号对外”,8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市级网上可办率位列全省第一。二是其他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生铁和煤炭产能171万吨(其中生铁60万吨、煤碳111万吨),去除商品房库存142.8万平方米。加快商事制度改革,2018年全市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26693户,从业人员49912人,分别是2012年(15683户、27197人)的1.7倍和1.8倍。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2018年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75.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8.6%,分别比2012年(48.4亿元、19.9%)提高27.2亿元、8.7个百分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公务用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改革任务全面完成,企业办学校全部移交地方管理,农村“三变”改革、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供销、水价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国企国资改革加快推进,组建城投、文旅投、交投、水投、开发区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及金昌金控等投融资平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不断强化。三是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金昌海关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通关报检,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中新南向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开展国际产能和投资贸易合作,金川集团公司与24个国家开展矿产资源合作,成为17家境外矿业公司的股东,以八冶建设集团公司为主的建筑企业累计在10多个国家承包工程项目。截止2018年底,全市有外贸企业120多家,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40多个,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市场主体增加到104家,进出口创汇品种1000多种。我市进出口贸易总额多年来一直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最高的时候曾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1%(2010年全市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44.93亿美元,同比增长95%),2018年全市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31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33.21%。

  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当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新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实施工业强市和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着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着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地企融合、城乡融合、产业融合,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崛起,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奋力开创幸福美好金昌新局面。(金昌市政府办供稿)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成少平督查麦积镇北湾村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和街亭新村秀水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成少平督查麦积镇北湾村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和街亭新村秀水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 全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百场宣讲会走进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全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百场宣讲会走进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成少平督查马跑泉镇大柳树村脱贫攻坚重点工作 成少平督查马跑泉镇大柳树村脱贫攻坚重点工作
  • 成少平主持召开麦积区花牛苹果营销暨“2019·中国农民丰收节”筹备工作会议 成少平主持召开麦积区花牛苹果营销暨“2019·中国农民丰收节”筹备工作会议
  • 天津市科技局调研天水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座谈会在麦积区召开 天津市科技局调研天水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座谈会在麦积区召开
  • 武山县委统战部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议 武山县委统战部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议
  • 武山县召开县委反腐败协调小组工作推进会议 武山县召开县委反腐败协调小组工作推进会议
  • 武山县委常委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读书班开班式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举行 武山县委常委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读书班开班式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举行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