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原标题: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编者按 9月9日,省委宣传部召开全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省直有关部门、省内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围绕全面准确把握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交流了学习体会,分享了研究成果,为全省社科理论界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与阐释作出了引领和示范,现将有关理论文章摘登如下。
提高政治站位 主动担当作为
王华存
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关键是要提高政治站位,抓住难得机遇,结合省情实际做好各项指示要求的实化细化工作。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从当前我省脱贫攻坚工作的实际出发,“两不愁”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三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饮水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尤其是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的基础还不牢固,还需要持续聚焦、持续加力、持续攻坚。一是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按照中央明确的脱贫攻坚总体要求和基本标准,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深入推进“3+1”拾遗补缺、冲刺清零专项行动,尽快把缺项、弱项补上来。二是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众。加快落实“两州一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统筹项目资金加大对省定18个深度贫困县的扶持力度,采取超常强度、超常举措推进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落实,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三是要聚焦稳定脱贫。把产业扶贫作为促进群众增收、增强“造血”功能、实现长远脱贫的最有效手段,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和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促进扶贫产业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逐步夯实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基础。同时,加强分析研判和跟踪监测,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保证脱贫质量。
着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甘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逐步缩小,但问题依然突出,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还有差距,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但整体而言还不是很高,需要继续下功夫予以推进。一是要持续强基础。以交通、水利、通信等领域为重点,尽快谋划一批能进入国家规划盘子、能得到政策资金支持、能破解我省瓶颈制约的基础设施项目。二是要持续强产业。依托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牢牢抓住十大生态产业这个突破点,坚定不移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三是要持续增动力。在重点领域改革上求突破,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放管服”、投融资等改革,全方位、多渠道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促进资源聚集优化配置。在扩大对外开放上求突破,用足用好“一带一路”最大机遇,不断放大区位优势,构建开放新格局。在推动科技创新上求突破,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打造西部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
全力构筑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我省有过沉痛的教训,需要引以为戒、提高站位,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切实把生态安全屏障筑牢。一是要抓保护。不折不扣实施好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重点生态项目,逐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二是要抓治理。在持续抓好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整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解决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及早研究、主动作为,全面加强黄河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与沿途各省区的协调配合,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三是要抓转型。从根本上转变发展观念,定战略、出政策、上项目都务必坚守生态环保的红线底线,把产业发展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放在经济效益之前,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打造绿色发展崛起示范区。
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我省近两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都在80%左右,但由于经济总量比重小,群众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各项民生领域还有很多短板和弱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指标是考量的重点,这就需要持续在民生保障扩面提质上下功夫。一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提升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办好年初全省两会上承诺为民办的10件实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要切实织密兜牢生活保障网。努力全面建成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银发”产业,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三是要把稳就业放在更加重要位置。越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越要高度重视稳定就业。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以就业稳促民生稳、以民生稳促社会稳。
(作者单位:省政府研究室)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毛锦凰
虽然我省脱贫攻坚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返贫频率高,尤其是“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而县域不仅是经济增长稳定器、资源要素贡献者、生态环境涵养地、社会治理主阵地,而且在脱贫攻坚中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郡县治,天下安。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纵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可以发现,县域兴,则省域兴;县域强,则省域强。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当前我们既要看到县域经济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创新驱动能力较弱、财政家底整体薄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较多、要素保障能力不足等矛盾和问题,更要看到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完善思路、增添措施,聚焦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进程,为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夯实底部基础。
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加快补齐制约县域农业发展短板,全面提升县域农业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节水型农业和设施农业,重点改善陇东和陇中旱作农业区生产条件,加强陇东地区水土流失和河西地区荒漠化治理和保护,提升县域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水平,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基础。
实施“三品战略”,提升县域特色产业和产品竞争力。一是围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食品与手工艺品、中药养生保健产品等县域特色新增品种;二是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不断完善技术标准提品质;三是“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加大培育力度创品牌,提高县域特色品牌竞争力。
加快园区建设,提升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承载空间。以提高重大产业项目承接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断增强竞争优势,实现园区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合理布局各类产业集聚区,推动要素创新、骨干和配套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培育甘肃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发挥县域资源能源优势,构建县域新兴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县域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重点发展资源能源精深加工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辐射范围广、发展潜力大的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
以绿色低碳为引领,增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等传统制造业清洁生产步伐,促进生产过程中废物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切实增强“红线”意识和“底线”意识,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修复中治理生态、在建设中美化形象,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县域经济市场竞争力。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区位优势,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农牧业、制种业、中医药业、新能源等产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促进产业承接与跨区域转移,推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
讲好西路军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安永香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期间,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并发表重要讲话,肯定了西路军的历史功绩。
认真学习讲话精神,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路军英雄事迹的肯定。西路军不可替代的贡献:一是以局部对全局的不可替代性。策应了山城堡战役、西安事变、国共和谈,发挥了以局部牺牲换来全局胜利的作用。二是传承与丰富发展长征精神的不可替代性。以孤军奋战、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不辱使命、忍辱负重的革命精神丰富与发展了长征精神。三是从失败后的教训中汲取经验的不可替代性。西路军失败后,我们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采取新战略、新战术,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四是对河西群众具有深远影响的不可替代性。西路军以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赢得了河西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一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建立苏维埃政权,使人民群众受到了教育,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情怀,在老百姓当中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为西北地区的解放和共和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路军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是打破了敌人的层层“围剿”,牵制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歼敌2.5万余人,在战略上有力策应了河东红军和友军,有力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二是建立了革命政权,宣传了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三是保存了骨干力量,为军队现代化兵种的创建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四是锤炼了党性,走出了一批共和国将军和部长,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接续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做好对西路军革命精神的宣传与研究工作。西路军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体现出了红军精神、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把对西路军的宣传工作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具体工作中,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用正确的思想舆论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做好西路军的宣传工作,讲好西路军的故事。二是要主动担当作为,深挖西路军征战的历史资料做好研究工作。在原有西路军征战历史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挖资料,推出一批经得起党和人民检验、历史考验的优秀成果;推出一批影视作品,如讲述董振堂、高金城等烈士革命事迹的影视作品;推出一批史学著作,如西路军系列丛书、西路军志等;推出一批以西路军故事为主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普及性、可读性的读物,如西路军故事集、西路军英雄人物集等。三是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讲好西路军故事。讲好西路军英勇血战的故事,讲好西路军人物的故事。配合各地宣传、党史、文旅等部门,做好打造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红色精品旅游产品工作,讲好西路军故事,弘扬红色文化。
(作者单位:省委党史研究室)
加快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建君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就要按照“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要求,扎扎实实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扬优势,以更强的工作态度、更硬的工作作风谋划并推动甘肃的决胜全面小康和高质量发展工作。
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的短板弱项,一直是制约我省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如全省有近30个县市区不通高速公路,有8个市州不通高速铁路;水的问题更是制约甘肃发展的短板,甘肃的发展既从兴修水利中深受其益,也因为水的制约而大伤脑筋。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在眉睫,能不能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已经成为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事实上,基础设施的投资具有先行性和基础性,能够产生明显的乘数效应,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经济产出,是提振地方经济的有力抓手。为此,我省要对制约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弱项进行科学梳理、系统谋划,补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
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门。在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动力培育方面,我省要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第一产业的发展方面,坚定不移地发展高附加值特色农业,把现代寒旱农业和特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作为抓手,切实推动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订单农业等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业的大规模发展和品质提升;在第二产业的发展方面,以十大绿色生态产业为样板和示范,推动我省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机遇,推动有色冶金、石化、煤炭、建材、电力等优势产业走出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子;在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型消费经济的发展态势和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业态创新,让消费潜能充分涌流。同时,把改革作为制胜法宝、关键一招,统筹好对内开发与对外开放两篇大文章,对内利用好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等一系列政策机遇,对外抢抓“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全面释放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转化高质量发展的短板。生态是制约甘肃发展的显著短板。我省应该尽早谋划打造“黄河生态保护示范区”或者“黄河经济带”建设,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现在,一方面是国家政策为生态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政策利好,如近期政策提出“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和纵向生态补偿机制”,不但要健全生态保护的区际补偿,而且提出了生态补偿的纵向机制;明确提出“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困难地区提供有效转移支付”。这充分彰显了生态功能区建设和地方生态保护的生态价值。另一方面,生态改善所带来的文化旅游价值,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21世纪人们把旅游称作“没有烟囱的工业”,我省地理地貌的多样性、生态环境的复杂性,终将为我省带来巨大的发展红利,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富矿。
挖掘高质量发展的潜力。要把文旅强省作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让甘肃文化和旅游的潜力及优势充分彰显并全面提升。要在突出生态保护与文化底色的基础上,统筹推出“红色甘肃”精品旅游和干部培训线路,请专业团队进行进一步改造提升黄河之滨,打造兰州旅游新名片,让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甘肃新时代的旅游胜地。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侯万锋
“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饱含对人民群众的深情与关爱。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树牢为民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把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甘肃是西部欠发达省份,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制约,民生问题尤为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应树牢为民思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强化惠民保障。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保障和改善民生,应以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福祉为重点,不断强化惠民保障。在教育保障方面,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点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加快补齐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乡村弱城镇挤”、随迁子女教育、乡村学校软硬件建设等“四个短板”;稳定和提升高中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双一流”特色建设工程;根据社会对人才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在就业保障方面,不断丰富和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综合运用援企稳岗、职业培训、创业带动、政策扶持等举措,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创造就业岗位的潜能,让劳动力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中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创业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继续开展万名高校毕业生下基层活动。在医疗服务保障方面,抓住医疗、医改、医药三个关键点,加强医疗服务保障的制度化和体系化建设,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确保城乡之间医疗服务供给充足;积极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多措并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
落实富民举措。一是要深化脱贫攻坚。要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普遍实现“两不愁”,重点攻克“三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以“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为重点区域,既要补齐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等方面的短板,又要加大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和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五小产业,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贫困群众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实施好1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包括深度贫困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温暖工程建设、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电梯改造、支持1万名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助残康复救助、乡村振兴公益性岗位设置、村庄清洁行动、农村“厕所革命”等。
增强安民实效。一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大治理格局;二是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保障,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妥善处理好群众矛盾,着力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三是加快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提升乡村基层组织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四是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处置能力;五是大力推进平安甘肃建设,加强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建设,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多元化解机制;六是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一切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相关新闻
- 2018-01-15评论: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开创兰州党史工作新局面
- 2013-12-27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 全面服务国家建设推动行业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