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荣:“我只是一名平凡的劳动者”
原标题:华国荣:“我只是一名平凡的劳动者
1958年甘肃省机械制造学校在沪招生时,时年17岁的华国荣被选中来兰学习。就这样从一名普通的上海中学生,投身到了支援大西北的建设热潮当中。
“当时黑龙江、安徽、甘肃这些地方的学校来上海招生,我选择了甘肃省机械制造学校,主要是一直喜欢机械制造这个行业。”回想起61年前的选择,华国荣仍历历在目。9月3日,在沪剧《敦煌女儿》剧组通过兰州晨报寻找100位当年为支援甘肃付出青春和热血的“上海儿女”,邀请他们一起走进剧场追忆“芳华”的活动中,本报记者现场采访了华国荣,听他讲述当年在兰实现自己从事机械制造梦想的难忘故事。
1积极响应,只身求学
现在位于兰州市安宁区的兰州城市学院培黎校区,便是甘肃省机械制造学校的旧址。1958年华国荣从兰州火车站到学校,一路上最大的感受就是8个字——道路不平,电灯不亮。路面的土都能把鞋面盖住。
当时的甘肃省机械制造学校是一所半工半读的中专学校。“到学校以后有两个专业可选,一个是电机制造,另一个是金属切削。”华国荣按照兴趣选择了后者。他上午在教学楼学习机械制造理论课程,下午在学校的实训车间操作机床设备。“我们当时毕业就等于是二级工,分配到工厂直接就能参加生产劳动。”华国荣难掩自豪之情。
“刚到学校时,学校大食堂什么都有,有的男生一拿好几个馒头装在口袋里带回去吃。”华国荣初到兰州,觉得生活条件还不错,学费不用自己出,吃饱穿暖不用愁。
1959年国庆时,他参加庆祝活动。“那一天我记得太清楚了,早上3点钟起床从安宁出发,5点多才走到中央广场。”当时的兰州商业繁华区,在华国荣看来只有从西关到南关这一段,最豪华的是永昌路百货大楼,里面有琳琅满目的商品,而其他地方,不是瓜地就是农田。那天步行距离至少25公里。“光是从学校到西关最少走了两个小时,又从市区里走到盘旋路再原路返回。好在那时候年轻,睡一觉也就恢复了。”
2不忘初心,兢兢业业
1962年,甘肃省机械制造学校决定停办大专,已经中专毕业进入大专班学习的华国荣此时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回家自谋出路,要么坚持读完这一年等待分配工作。“我不能半途而废啊。”华国荣语气很坚定,“大老远跑来没读完怎么可能走。”此时学校的石化和机械专业分离,华国荣所在的机械专业全体师生需要搬迁另寻新校址,却没有可以去的地方。最终在省机械局的协调安排下,兰州电机厂的空余厂房成了师生们的新校址。“车间厂房嘛,你应该知道,那得多大啊。”“我们就把高低床搬进厂房里,将床单悬挂起来作为隔断,将每个班的学生隔开。冬天虽然有暖气,但根本不够啊,那么大的厂房,我们只能多穿些衣服。”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省物资局的仓库当保管员。”华国荣虽然志在机械工业,但他义无反顾服从工作分配,在担任保管员期间时值全国各地的物资单位举行技能大比武,“蒙着眼睛要让我说出来某种存货在仓库的位置和数目,我们都参加了,这就是对基本功的大考验。”虽然华国荣在此次大比武中没有获得优秀标兵的荣誉,但他牺牲了休息时间练习盘点物资库存,极大提升了工作能力。
3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1969年,面对重新分配工作的机会,华国荣不忘初心,选择了兰州塑料厂。“我只想当个工人,千里迢迢跑来兰州,就为了从事有关制造业的工作。”华国荣放弃了仓库保管员的干部身份,成为一名工人。这一干,就是33年。
“我刚去的时候在机加工车间,是为塑料车间做配件的。”华国荣说,“塑料厂1962年建厂,我去的时候已经初具规模,是全省最大的塑料生产厂家,有600余名工人。”谈起兰州塑料厂的变化,从最初只能生产简易塑料制品,到引进先进生产线开始生产中空塑料制品,再到为军工企业生产地雷塑料壳,华国荣如数家珍。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兰州塑料厂的黄金时期,“当时厂里分来了十几名大学生,进行产品设计和研发,对我们厂的贡献很大。”此时的华国荣,已经从机加工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晋升到塑膜车间当主任。“我们最开始只能生产1米宽的普通塑料膜,后来可以生产8米宽的农业大棚膜。我们还能生产0.008毫米的塑料农用地膜,这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了,获得了好几个省级优质产品奖。”
华国荣见证了兰州塑料厂从一家小型国企到中型塑料制品加工企业的成长过程,产值由原来的上百万元增加至几千万元的规模,塑料板、管、膜配套齐全。在省轻工厅大力支持和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兰州塑料厂获得了甘肃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我只是一名平凡的劳动者,就做了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很多都是靠大家齐心协力的,我一个人的贡献有限。”采访临近结束,华国荣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地说。文/图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夏苗 实习生 肖宗凯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