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文本来自叶舟的“敦煌经验”
原标题:不同的文本来自叶舟的“敦煌经验”



叶舟与敦煌的缘分很深
19岁那年,叶舟发表的文学生涯中第一首诗歌,就与敦煌有关;2000年,叶舟携大部头的诗文集《大敦煌》跨过千禧年的门槛。他将敦煌视作自己“一命所悬的天空”。
2000年末,完成《大敦煌》不久,叶舟再一次来到敦煌。孤身一人坐在冬日暖阳的宕泉河畔,望着还没有修缮完毕的莫高窟佛窟,仿佛一本本经书垒在大地上。“北风吹过的时候,每一个佛窟好像会发出埙的那种声音,有一种自然的天籁。”那时,他发愿将来要为莫高窟写一本厚书。
这本厚书就是目前被茅盾文学奖提名的《敦煌本纪》,叶舟兑现了诺言。
而在《大敦煌》与《敦煌本纪》之间,叶舟没有闲着,而是创作了大量敦煌文本,有诗歌、散文、小说、音乐剧等。在叶舟看来,自己创作的各种敦煌体裁,“只不过像是当年莫高窟一位画匠手中颜色各异的石料,为其所用罢了。”说得轻松,不同的文本,其实都是建构在关于敦煌的独特美学经验之上。
叶舟关于敦煌的作品目录
1998年
《燃情岁月》(诗剧)
2000年
《大敦煌》(诗文集)
2006年
《梅花消息》(音乐剧)
2014年
《敦煌短歌》(组诗)
2015年
《敦煌诗经》(诗集)
2016年
《敦煌卷轴》(组诗)
2017年
《丝绸之路》(诗集)
2017年
《蓝色的煌》(短篇小说)
2018年
《敦煌本纪》(长篇小说)
叶舟作品获奖目录
2008年
《羊群入城》(中篇小说)获得人民文学优秀中篇小说奖
2009年
《羊群入城》(中篇小说)获黄河文学奖二等奖
2010年
《我知道一种方向》(组诗)获2010年度“十月诗歌奖”
授奖词:叶舟的组诗《我知道一种方向》,保持了他既有的诗歌品质,又融入了更多的时代因子,其语言放任、孤立、高蹈,其想象如天马行空,神秘而透明。他将沙漠、黄金、书信、爱情、日光、云朵、春天、青草等明亮的词语,集合于大西北明晃晃的天空下,让语言回归到了它原初的朴素与生动,其光芒直逼读者的心灵。
2011年
《流年记》(散文)获2011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
2012年
《燃情岁月》(诗剧)获第二届西部文学奖
2012年
《姓黄的河流》(中篇小说)第四届甘肃黄河文学奖一等奖
2013年
《诗选刊》2013年度最佳诗歌奖
授奖词:叶舟的创作是一种灵魂和语言的探秘,这既是对当下诗歌灵魂的呼唤,更体现了一种本真的诗歌理想。他心中充满灵性和智性的边疆,他画地为牢,用属于自己的文字重新建筑的纸上的风景和城邦,让我们没有理由否认,对文字有“洁癖”的他所精心构建的“敦煌”,那是一个涵括了秘密命运的疆域,是他一直苦心经营的属于他自己的文字王国。
2013年
《斯德哥尔摩效应》(中篇小说)获第七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
2014年
《我的帐篷里有平安》(短篇小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授奖词:叶舟举重若轻,在惊愕中写安详,在喧嚣中写静谧,在帐篷中写无边人间,在尘世中写令人肃然的恩典,对高原风物的细致描摹和对人物心灵的精妙刻画相得益彰,叙述灵动机敏,智趣盎然,诗意丰沛,同时又庄严热烈,盛大广阔,洋溢着赤子般的情怀和奔马雄鹰般的气概。
2016年
第二届“人民文学诗歌奖·年度诗人奖”
2016年
《丝绸之路》(组诗)获第五届《芳草》汉语文学女评委奖
2017年
《内心的水域》(组诗)获得第二届《钟山》文学奖
2017年
《兄弟我》(短篇小说)获第14届“2017年度十月文学奖”
授奖词:《兄弟我》给普普通通的砖瓦赋予了神性。《兄弟我》书写了生命的坚韧和纯真,是一段无名者与遗忘的抗争史,悲壮、沧桑、平淡、辽阔。
2017-2018年
《伊帕尔汗》(中篇小说)获《长江文艺》2017-2018双年奖
2018年
获第八届敦煌文艺奖甘肃省文艺突出贡献奖
2019年
《敦煌本纪》(长篇小说)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