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非遗丨起源多样的武山旋鼓舞
武山旋鼓舞,又称扇鼓舞或羊皮鼓舞,是古老的羌族在长期农牧生活和民间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乐、祭祀活动为载体,含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流传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分布在滩歌镇、洛门镇百泉村、龙台乡、山丹乡等乡镇村庄。
关于“武山旋鼓舞”活动本身和起源,当地民众中有几种不同传说。一为牧羊人发明说:远古时期在武山一带生活着羌民族,以牧羊为主。有一牧童常年在野外牧羊,饱受恶狼叼羊之害,机智的小牧童在高山上点燃火堆,用火烤弯树枝成扇形,将羊皮蒙于其上,再烤干,围着火堆用树枝敲打,此时,咣咣之声响彻云霄,恶狼都被吓跑了,羊群就渐渐壮大起来。民间从每年农历四月就开始了“旋” 鼓,至五月端阳节为高潮。
二为祭祀起源说,有学者考证认为,古人称天为旋或玄,旋鼓即天鼓,所以在旋鼓鼓面上常绘有太极图,传说伏羲是人面蛇身,因此在旋鼓舞表演时鼓手的行走路线是模仿蛇行之“禹”步,表演中“甩莽头”的彩色发辫是人首蛇身扮相,敲鼓娱神,取悦神意,祈求保佑。三为军事起源说,历史上生活在甘、青一带的羌民族在迁徒和走向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饱受无数次的战乱之苦,人们用鼓声传递军情信号,以防外敌。
在演变过程中,武山旋鼓舞可分为北部川区和南部山区两类。北部川区旋鼓舞的特点是先“撺神”, 由“司公子”跳大神,然后鼓手们组队形围火堆而旋”;南部山区旋鼓舞的特点是在旷野山地“旋”,沿着崎岖山道,蛇行蜿蜒,鼓声回旋。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