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窑洞特色养牛变废为宝促发展
通讯员 王军
近年来,崇信县紧紧围绕打造平凉红牛核心区的目标定位,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推进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废旧窑洞特色养牛。建成了锦屏镇姚洼-平头沟、黄花乡凉水泉-高年两个窑洞养牛示范带,集中连片改造废旧窑洞339孔,饲养红牛700多头,全县牛产业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年年初,锦屏镇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思路,采取“群众散户+养殖大户+企业公司”饲养模式,改造废旧窑洞210余孔,配套修建堆粪场、草料场、消毒室、防疫室等设施,在红牛养殖上坚持因势利导,突出促农增收,共饲养崇信红牛560多头,解决富裕劳动力20多人,年均收入增加1.3万元。这种节约土地资源、降低投资成本、增加养殖效益的发展理念和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购销的经营办法,走出了一条适合崇信县牛产业发展的养殖新模式。
梁志忠是平头沟村窑洞养牛示范带内的养殖大户,他利用自家的几孔废旧窑洞养了18头牛,每年出栏近10头牛犊,养牛以后他家的收入大大提高了,年收入6万多元。为了降低养殖成本,他和妻子二人还承包荒山种植了50多亩苜蓿和200多亩玉米作为牛的饲料,并且投资购买了打包机,将农作物秸秆打包成存贮饲料。他告诉记者,“窑洞养牛的好处就是牛活动的地方宽敞,接地气,不容易生病,牛也舒服。自己种植的饲料就够了,吃不完的他们还可以存起来,以后还可以扩大养牛规模,节省成本而且收益还不错,这是我们养牛的最好选择。”
养牛是黄花乡凉水泉村的传统产业,养殖历史悠久,但普遍以家家户户零星散养为主,不仅规模小、水平低,而且养殖效益不高。为了有效解决养牛与封山禁牧的矛盾,促进养牛产业发展壮大,黄花乡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重视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延续传统种植业的基础上,坚持因势利导,鼓励群众利用弃荒窑洞、老庄还田和种植饲料养牛,实行舍饲圈养。为加快富民产业培育,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投资620万元,对黄花乡凉水泉村-高年村集中连片区120余孔废旧窑洞进行了改造,打造出了既接地气又独具特色的窑洞养牛示范带,带动群众利用废旧窑洞进行规模化养殖。
利用窑洞养牛,可以减少建造牛栏资金三分之二以上,还可以节省土地,将废弃闲置的土窑洞利用起来,是一举数得。在崇信,养牛不再是以前那种自养自用自销的自然经济模式,养牛已成为一项普惠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是由养牛企业公司提供基础母牛,统一配给饲料,科学化和模式化管理,生出牛犊归农户所有,成牛后,由公司按市场价统一收购。这种兜底运行方式,解除了农户的经营风险,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