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渭河上的红色征程 ——大型秦腔现代剧《激流飞渡》创排记

19-08-05 16:34 来源: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沈文刚

人文天水 丝路之旅

  在近年来的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期间,几乎每年都有新编排的剧目上演,天水优秀剧目汇演,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作为其中唯一一部红色题材戏,大型秦腔现代剧《激流飞渡》创作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日前对此予以采访。

    秦腔剧里的交响乐

    1939年9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停留甘肃甘南,就是否协同红二方面军一起北上张国焘和党中央讨价还价,宝贵的时间因此被延误。危急关头,红四方面军突然北上,使位于甘肃东南部的红二方面军侧翼完全暴露。国民党胡宗南部从东面堵死红军,国民党王钧部、孙震部在南面咬住红军死缠烂打;西面,甘肃军阀鲁大昌部死盯红二方面军的侧翼,随时准备拦腰截断;而北面,既有汹涌的天堑渭河,更有河对岸虎视眈眈的国民党地方保安团队。别无选择的贺龙、任弼时、王震和他们饥寒交迫的将士们,面临着长征途中“最危险的一次”考验。

    这是6月26日晚,在秦州大剧院上演的2019(己亥)年公祭伏羲大典暨第三十届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优秀剧目展演之一的,甘谷县新编大型秦腔现代剧《激流飞渡》。

    该剧为甘肃省委宣传部2018年度“文艺创作百粒种子工程”资助项目,甘肃省重点创作剧目。表现的是贺龙、任弼时、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红二方面军强渡渭河时“最危险”的情景和惊心动魄的一幕。

    “谨以此剧,献给英勇牺牲在甘谷的红军将士们,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这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戏剧家协会会员,作为甘谷人的编剧牛勃,写在演出简介单上的文字,也是他创作这部剧的初衷。

    该剧从小说到戏剧准备了将近20年,直到今年四月初开排,六月下旬搬上舞台。对于牛勃这样一个戏曲爱好者来说,写的是真名实姓的领袖人物,既要忠实于历史,又不能违背艺术规律,既要写他们的英雄豪迈,又要写他们的悲壮,特别是还要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压力很大。但他却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比起他们,我所有的苦和难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去年,牛勃编写的秦腔现代剧《椒乡里的麻辣事》从县、市、省,一直唱到了国家大剧院,为甘肃秦腔争了光,也得了许多奖项,但和《激流飞渡》比起来,省著名戏剧理论家王正强一针见血地说:“两相比较,《椒乡里的麻辣事》是轻音乐,《激流飞渡》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是交响乐。”

    艰难的排演历程

    “作为县剧团,只用了35天的时间就把这个剧搬上了舞台,可以说非常不容易。况且他们常年在基层演一些传统戏,接触现代戏新创剧目的排演,对每个人来说都面临着挑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京剧院副院长张虹是这部剧的导演。行当的不全,给她的排练造成了极大困难,排演中她手把手地教演员们怎么塑造角色,演员们也都用心刻画着每一个人物角色。“戏主要是给老百姓看的,而贺龙是一个特定人物,所以讲这么一个他的传奇故事,就要让老百姓觉得这个人物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对县剧团团长孙龙娥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演员调配和资金。“全部下来要80万,县上拨了20万,其余都是剧团筹措的。排演期间正是剧团演出旺季,不但要下乡演出保证剧团的经济来源,还要坚持排练。”令孙龙娥感动的是,小李的扮演者,17岁的谢鹏鹏在剧中有很多重要的空翻动作。“一次这娃在空翻时把脚崴了,肿得老高,但他仍坚持跟着队伍排练,我看着心疼得直哭。”

    孙龙娥说,排练中大家都特别齐心,记得在秦州大剧院上演的前一天,一直排练到晚上十二点多。十点多时,她派人找了一大圈,才勉强买到肉夹馍来给大家当晚饭。

    县剧团副团长张建仓主要负责组织排练,同时也在剧中饰演代领村民帮助红军渡河的老程一角。“老程这个人就是个大字不识几个的直肠子农民,一开始在他眼里不管南军、红军、国民党,一律都是土匪,后来贺龙和他所率领的部队给村里做了不少好事,也渐渐得到他的认可,使得他临死之前劝儿子加入红军。”

    剧中饰演男一号的,是现在主攻花脸、红生的甘肃省陇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关中翀。“我觉得我是一位很幸运的演员,第一次演现代戏,演的人物就是十大元帅之一的贺龙。”对关中翀来说,现代戏和历史戏的身段是完全不同的方法。为此,他看了好多像《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等现代戏,以及一些革命题材的电视剧。“我演了多年的历史戏,舞台上大多用的戏曲程式的东西,在现代戏舞台上却用不上。”排练的时候一天三班,关中翀流了很多汗水,但他从未懈怠,甚至还为了演好角色减重十三斤。

    以前演过《红灯记》中的李铁梅、《智取威虎山》中的常宝等样板戏经典角色的,天水西秦腔研究院国家二级演员,主攻文武花旦的田芳在剧中饰演兰花。

    “新编现代戏《激流飞渡》也是红色题材的一出戏,但在人物理解和刻画及唱腔上,同我之前演的有很大区别。”田芳说,以前她演的多半是传统古装剧,不论从人物扮相、头饰、唱腔等都已基本形成了程式化,而现代戏是根据时代去刻画人物,更接近现代生活。再加上以前的红色剧中人物,已被老一辈艺术家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舞台上,所以对她来说这方面难度很大。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好的献礼

    6月27日大型秦腔现代剧《激流飞渡》召开研讨会,受邀参加的省内专家在谈到观后感时一致表示,作为一个本土的原创剧目,由县级剧团负责承演任务,确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虽然,在舞台呈现方面,诸如“强渡”的艰难还表现不够,舞美方面个别服装设计和历史不符,舞台背景和甘谷地貌完全不符等一些细节有待完善。但这种基层剧人勇担使命的赤子之心,却是对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粹树立了难得的榜样。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又是一名本土演员的田芳,对于能参演这部新创红色现代戏,感到很荣幸。“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能够参演这样一部甘谷本地具有历史事实的剧目,我感到非常自豪,这更加激发了我们把戏曲传承发扬下去的工作热情。”

    “这部戏很好,我认为它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好的献礼,不仅是天水,也是甘肃的荣耀。”关中翀在谈到对该剧的期待时说,“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甘肃有一本书——《读者》,一碗面——牛肉面。希望这部剧将来也能打造成甘肃的一个品牌。”

    导演张虹告诉记者,《激流飞渡》在排练过程中得到了甘谷县的大力支持,县剧团孙团长也是竭尽全力想把这个戏推上去,让大家能够在更好的平台亮相。“所以说这个团队是可歌的,这个团队也是能够使人振奋的。大家就像个大家庭一样,在一起愉快地度过了三十五天痛并快乐着的艰难创排过程,希望这部剧可以走得更远。”

   

  “挖掘地方历史文化是我的使命”

  ——访《激流飞渡》编剧牛勃

     既是编剧又是我市知名作家的甘谷县文旅局局长牛勃,三年内创作五部秦腔剧,《睢阳魂》《像山情》《椒香里的麻辣事》《激流飞渡》《玉兰仙子》《审钱》从历史剧到现代剧,从神话剧到红色题材。近年来,伏羲文化旅游节的优秀剧目展演中,时常有他的身影。

    谈及为何突然从文学创作转向戏剧创作,牛勃不无遗憾地说,这几年重写戏,不是因为闲,恰恰是因为太忙了。多年来,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创作,全部来自于早上五点半到八点这两个半小时。因为创作长篇小说需要相对整块的时间,而现在对多项工作集于一身的牛勃来说这个奢望没了,便转为搞戏剧创作。

    “时间是碎片,但坚持下来也能搞成个东西,这办法写戏剧可以,写长篇小说不行。去年我出版了上下两卷本的散文集《远去的背影》,但内中文章全是前些年写的。而写戏我可以一个早晨写几句唱词,一周写一场戏,几个月下来,一本戏也就写成了。”对除写作再无任何嗜好的牛勃来说,搞戏剧创作相当于丢卒保帅,但也只能一根筋坚持走到底。为保戏剧创作,几乎放弃了其他文学创作,牛勃戏称自己在甘肃文坛上已成了“消失”的人。

    甘肃曾经是全国戏剧大省,天水是戏剧大市,当时间将接力捧交到新一代人手上时,牛勃想,自己应该不辱使命,有所作为。戏剧是需要高度合作的综合艺术,几年的戏剧搞得他既疲惫,也很狼狈。“说撑起了天水戏剧创作的半个天不敢当,但三年内创排了四个大戏,一个小戏却是真的。有的还产生了一定影响,达到了一定高度,这没什么。我认为这几年有价值的是作了些探索,而其重点还在如何使戏剧表现当代生活。”作为我市知名作家的牛勃,在谈论其戏剧创作历程时,依然如他的文字一般谦逊认真,而又朴实无华。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编完《甘谷县志》后,牛勃在磐安采访了很多八十岁左右的老人,红军当年的悲壮情景让他一次次热泪盈眶。新世纪以来,牛勃在编写《甘谷史话》《甘谷军事志》,创作历史文化散文集《此景》时,想就红军在甘谷的活动写一部长篇小说。“作为一名党员作家,不能用文字为牺牲在甘谷的红军将士立传,我自觉问心有愧。”为此,他翻阅了大量关于红军长征的书籍,并到贵州、会宁和陇南采风,之后便有了今年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激流飞渡》。

    “既然选择上路,就得一往无前。戏会比小说难写,要在有限的时空内塑造出几个血肉丰满的人物来,绝非易事。红色题材有它的优势,我以为红军塑像、立传、树碑的虔敬之心写作,自然就少了写小说时的那种从容。”牛勃说《激流飞渡》和《玉兰仙子》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索,成绩谈不上,却总结了许多教训,这些教训十分宝贵。对他而言,苦并快乐着既是他过去的写照,也必将是今后的写照。

    发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为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服务,始终是牛勃创作的动机,也是他坚守的创作原则。“我的创作不管是哪种形式,题材都是选自天水范围内的,更不惜冒创作题材狭窄之嫌,这也是我的初心。”

精彩推荐

  • 白银市举办卫生应急演练暨野外生存能力训练活动 白银市举办卫生应急演练暨野外生存能力训练活动
  •  兰州新区70对新人举行“汉唐风”集体婚礼 弘扬传统文化 兰州新区70对新人举行“汉唐风”集体婚礼 弘扬传统文化
  • 首届“黄河情”全国小戏小品交流演出季在兰州闭幕 首届“黄河情”全国小戏小品交流演出季在兰州闭幕
  • 兰州市445株古树名木有了“身份证” 让精致兰州文化底蕴更深厚 兰州市445株古树名木有了“身份证” 让精致兰州文化底蕴更深厚
  • 甘肃青城以 甘肃青城以"花"为媒邀客:品非遗赏夏荷游千年古镇
  • @甘肃人必看!8月5日上午10:00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甘肃篇》聚焦甘肃 @甘肃人必看!8月5日上午10:00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甘肃篇》聚焦甘肃
  •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荷塘“悦”色引客来(组图)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荷塘“悦”色引客来(组图)
  • 至7月底张掖丹霞景区吸引游客116万人次 至7月底张掖丹霞景区吸引游客116万人次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