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前行茧化蝶——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甘南教育事业发展纪实(上)
原标题:破冰前行茧化蝶
——建国70年来甘南教育事业发展纪实(上)
记者 王满辉
100%——解放前,甘南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1%,九成以上人口是文盲;2003年,全州全面实现“普初”(普及初级中等教育)历史性任务,人口覆盖率达100%;
100%——1982年,甘南州初等教育入学率为50.8%,合格率为9.64%;2011年,全面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
98.23%——2018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2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1.5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38%。
350所——2018年,全州在办幼儿园达到350所,是1978年的21倍(17所),在园幼儿达到26199名。
171所——1985年,甘南州共有寄宿制小学36所,在校学生3352人。2018年,寄宿制学校达到171所,占中小学校数的40.61%;寄宿学生80422人,占中小学生数的72.38%。寄宿生生活补助从每生每年1200元提高到2200元,取暖费补助从每生每年100元提高到340元。
26.6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资金26.6亿元,学校校舍面积达到190.66万㎡,D级危房全部消除,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小学达到12.5㎡,中学15.85㎡,幼儿园8.4㎡,全州中小学实现了“班班通”全覆盖,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0%。
21.48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21.48亿元,建立从学前教育开始的全链条贯通、全覆盖保障资助政策体系,15年免费教育基本实现。
13381名——四十年代中期,甘南有教职工263人。2018年底,全州教职工总数达到13381名,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98%、99.92%和90.46%。
91.2%——20世纪70年代末,甘南中小学生毕业合格率10%左右,1978年也只有2000多人参加普通高考。到2007年全州普通高校录取首次突破2000人大关,录取率达67.4%;2008年全州本科录取首次突破千人大关。2018年全州有6906人参加普通高考,录取人数从1978年76人增加到5947人,高考录取率从1978年2.6%提高到91.2%。
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是甘南教育发展的生动变化,一幅幅硕果累累的画面背后是甘南州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担当。
蹒跚起步
解放前,甘南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牧区只有寺庙教育而没有现代学校教育,玛曲、碌曲、迭部、合作没有一所学校。牧区藏族群众还在用原始的刻木、结绳、数珠等办法记事。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大多是地方绅士和土司官员子弟,农牧民子弟入学读书的机会很少。
解放以来,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措施的实施下,甘南民族教育开始蹒跚起步,艰难前行。1956年,碌曲、玛曲两县成立初小1所,填补了两县在历史上没有现代学校教育的空白。同时,其他县增设初小、完小29所。1957年至1977年,甘南民族教育走过了一段曲折道路。1958年,学校数量猛增,全州共有小学402所,在校学生38651人,其中藏族学生13444人。在纯牧区洮江县(今碌曲和玛曲县)3个月办起帐篷小学26所,学生达到4333人,入学率达94.2%。与此同时,教师队伍持续壮大,由于60%以上是民办教师,一度出现了“中教不够小教顶、小教不够招社请”的现象。从1961年开始,全州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整和精减,两年共调整精减中小学教师377人,当时每个教学班平均只有教师0.9人。1965年,全州有小学教职工893人,普通中学教职工147人,其中专职教师103人。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民族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知识和教育成为改变青年命运的重要手段,学习成为有志青年的首要选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甘南教育在一系列发展民族教育的利好政策下迎来勃勃生机。
破冰前行
改革开放之初,甘南州受教育人口覆盖率、入学率、巩固率均在全省倒数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甘南民族教育事业重新获得了生机和活力,各级党委政府重新确立了民族教育战略地位,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逐步恢复和建立适合甘南地区特点的民族教育体系。根据牧区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学生不易巩固的特点,1980年,甘肃省在牧区投资新建和扩建寄宿制中小学15所,加上原来的共28所。碌曲、玛曲和夏河三县创办了桑科、曼尔玛等5所寄宿制民族小学,夏河和玛曲创办了2所寄宿制民族中学。
1982年,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稳步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州人大常委会颁布《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中小学试行工作条例》,使甘南民族教育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发展轨道。
1983年开始,甘南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初级中等教育阶段。1997年合作市、夏河县率先“普初”,到2003年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玛曲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至此,历经20年七县一市全部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为甘肃省全面实现“普初”目标画上句号。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甘南教育人总结出五条办学路子:一是探索牧读小学与寄宿制小学相结合的办学形式。二是采取牧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基础教育早期衔接的措施,加快寄宿制小学教育改革的步伐。三是逐步把学校办成当地文化、教育、科技推广中心。四是搞好藏汉“双语”教学,逐步形成民族教育体系。五是调动民族宗教界人士协办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办学,努力做到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藏族群众脱贫致富服务。这五条办学路子使甘南民族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加快了甘南民族教育的发展步伐。
步入“快车道”
自2003年全面实现“普初”目标以来,全州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由“普初”向“普九”战略转移的新的发展期。2004年,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实施“两基”攻坚,进一步推动农牧村教育发展的决定》《甘南州“两基”攻坚实施计划(2004—2007年)》,“两基”工作全面启动。至2011年,“两基”工作高标准通过国家验收,“两基”目标全面实现。全州小学在校生达到82830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16%;初中在校生36211名,入学率达到98.78%,青壮年文盲率从2003年的23%降至1.18%,义务教育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趁着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扶持力度的良好机遇,甘南州全力推进“科教兴州”“人才强州”战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提高区域教育水平,落实“两免一补”促进教育公平,强化“寄校”建设,全面实施“四项工程”、学前教育工程等改善农牧村学校面貌,远程教育架起城乡优质资源共享桥梁,落实惠民政策让贫困学子上学无忧,建设“平安校园”促进社会和谐,实施素质教育取得累累硕果,多措并举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进行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教育结构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创造了许多在全藏区具有较大影响的甘南经验。甘南民族教育实现了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教育体制大跨越;由“上学难”到“有学上”的教育条件大跨越;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教育效益大跨越。
改革中腾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国家藏区政策倾斜支持的新背景下,甘南教育迎来了跨越发展的新机遇,甘南教育人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甘南精神,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
近年来,甘南教育实现了五大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15年教育基本免费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迈向均衡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幼儿园井喷式增长、幼有所育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
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70年来的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甘南教育在广袤的草原绘就了破冰前行、化茧成蝶的生动画卷,正迈步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