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当好甘肃省高质量发展“领头羊”
原标题:破解瓶颈问题 跨越发展关口
奋力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头羊”
“兰州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中发挥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这是7月7日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作出的重要决定。那么,兰州究竟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哪些问题需要重点突破?全会安排部署了重点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全会指出,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全力以赴重振“兰州制造”雄风,着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集聚创新发展的核心资源,全面激发经济内生活力动力,有效破解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成功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口,加快建设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奋力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
关键词政策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弱项
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从现阶段我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既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长远之策。”全会指出,当前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研究吃透政策、积极谋划项目、破解资金难题。
要积极捕捉政策机遇,研究吃透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谋划项目。特别是要认真对照国家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扶持的重点领域,精心谋划争取实施一批事关全市发展大局、事关民生迫切需求的交通、水利、文化、医疗、城市棚户区建设、旧城改造等方面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不断增强全市经济长远发展的后劲。要破解资金难题,认真学习贯彻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精神,梳理符合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条件的项目,制定发债计划,积极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省政府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大盘子”。要用好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为项目资本金的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切实破解项目资本金融资难题。要积极争取通过金融机构市场化融资的渠道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关键词项目
全力以赴重振“兰州制造”
发展产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命脉,工业则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全会指出,要突出问题导向抓项目,全力以赴重振“兰州制造”雄风。当前我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关键、最紧迫的就是要把发展实体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制造业上,牢牢扭住“四千七百”产业链延伸壮大工程和十大生态产业不放手、不松劲,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大做优做强工业经济实力。
围绕传统产业抓培育
坚定不移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依托,持续加大“改旧”和“育新”力度,着力提升全市制造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重振“兰州制造”雄风。要做大主导产业总量,大力推动兰石化、甘肃烟草、中车、兰石集团等传统制造企业改造升级,培育形成一批国内领先、世界闻名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要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建设,培育发展一批先进智能制造企业、智能工厂,加快“智造强市”建设。
围绕“三区”发展抓引领
“三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必须肩负起“国字号”发展平台的特殊使命,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强化各类要素支撑保障,以基地促进产业集聚、以产业提升发展能级,走好集约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之路,努力争当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兰州新区要突出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比较充裕、项目投资成本较低的优势,依托兰石、正威、德福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一批与产业链相配套的大型制造业,通过产业吸附更多人口,有效增强人气、商气、财气。兰州高新区要高举“高、新、专、精”的旗帜,以建设国家自创区为牵引,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着力构建集产业转型、科技升级、研发培育为一体的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兰州经济区要突出战略转移,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加快建设皋兰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示范区,积极打造外资创新产业集聚区。
围绕产业项目抓招商
要深入研究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大做强存量企业项目,做足做好增量企业项目,用优质增量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围绕市场发展需求,走出去面向重点对象定向招商,强化以商招商、以企招企,紧盯三个“500强”、央企和上市公司,全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带动潜力足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要主攻产业链招商,在家门口依托现有企业做好精准招商,突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发展方向,加快引进一批龙头项目、高端项目、特色项目,切实通过招商引资的大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质量提升。
关键词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兰州城市建设在功能布局、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日益凸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全会提出,要聚焦城市能级抓拓展,着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扩张的基础是土地资源,但对兰州来说,土地空间仍然是城市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市委确立了以主城四区为“核心”、新区和榆中为“两翼”的“一心两翼”城市发展战略格局,提出规划建设兰州副中心的设想,推动人居向东、产业向北转移,有效疏解主城区非核心功能,促进新老城区相向错位互补发展。这一设想与省委、省政府建设榆中生态创新城的战略部署高度契合,成为全省大事、百年大计。我们要坚定不移按照省委正确处理好“十种关系”的总体要求,紧扣生态“四园”和创新“四创”定位,统筹做好打造兰大“双一流”大学、兰州副中心、全省新的增长极“三篇文章”,坚持谋定而后动,编制高水平高质量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实现底图叠合、指标统合、政策整合,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要坚持生态优先、基础先行,创新运用社会化、市场化方式筹资,加大对起步区的投入和开发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超前谋划储备和有序推进实施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带动性项目。要尊重城市开发建设规律,合理把握开发节奏,严格把控入城产业,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支持红古区打造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永登县建设兰州辐射河西走廊的重要支点。加强城市间功能互补,支持皋兰县“卫星城”建设,积极推进兰白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壮大全市经济实力和发展能级。
要深化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研究与对接,联手西宁市尽快推动签署《关于省会城市共建兰西城市群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产业布局协作发展、生态环境共防共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外开放一体联动、公共服务共享共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积极谋划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紧抓不放、加快推进。
补齐强化城市服务功能
要把做优城市功能作为拉动经济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特别是主城四区要瞄准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医疗、健康、养老、旅游、体育、文化、教育、培训等贴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助推城市配套功能完善,着力扩大和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努力为城市集聚更多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创造条件。结合黄河风情线提升改造,扮美“夜金城”,助力“夜旅游”,发展“夜经济”,彰显“黄河之都、金城兰州”的魅力。
关键词人才人口
“我们必须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多措并举推进人才集聚、扩大人口规模,实现总量不断提升和结构持续优化。”全会提出,要围绕人才人口抓服务,不断集聚创新发展的核心资源。
推动人才总量提升
要采取更加积极开放的政策举措,探索完善符合人才成长规律、适合兰州发展特点的管理体制机制,全力做好引才、育才、用才等各项人才工作,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口竞争力和吸附力。重点要树立“精准引才”鲜明导向,以事业引才、以产业聚才、以项目招才、以岗位纳才,要打好“感情牌”“事业牌”,瞄准从甘肃走出去的学子、校友,召唤他们回兰扎根、贡献才智、共创发展。要不断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力度,努力打造聚才用才的“强引擎”“栖凤巢”。要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实现高质量引进人才、高效率用好人才、高水平留住人才。要实施好“30万大学生留兰创业就业”行动计划,确保未来5年吸引30万高校毕业生在兰就业创业。
多策并举扩大人口规模
要认真落实《兰州市人口发展规划(2018-2035年)》,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更好集聚各方面人才、有效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人口基础。要抓住建设榆中生态创新城的契机,扩大人口规模的增长。
关键词改革开放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我们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扩大对外合作、优化营商环境。要坚持改革开放抓深化,全面激发经济内生活力动力。
坚定不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要进一步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要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强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兰州银行上市步伐,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要全面落实各级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心尽力为企业解忧纾困,在产权保护、减税降费、贷款融资等方面多出实招硬招,有效降低民营企业成本负担,帮助破解经济规模小、产业层次低、融资难及制约因素多等突出问题,助力民营经济走出困境、提质增效,实现更大发展。
聚焦优势促进开放
要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建设这个最大机遇,紧盯建设大平台、构建大通道、形成大枢纽、发展大产业的总体思路,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布局,完善对外开放举措,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尤其是兰州国际陆港要承担起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载体作用,切实发挥大物流、大通道的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资源整合,积极融入全国铁路运输网,大力发展通道物流产业,提升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吸引更多货运班列来到兰州,加快打造国家级“一带一路”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中转枢纽、国际贸易物资集散中心。
着力破解难点优化服务
要把营商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先手棋来抓,紧盯影响全市投资环境和服务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难点和盲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审批服务、创新创业、投资贸易、企业经营、市场公平、法治保障、社会服务、政商关系等领域,统筹推进制度创新、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改出一个审批最少、效能最高的政务环境,改出一个束缚最少、成本最低的投资环境,改出一个符合国际惯例、接轨国际规则的开放环境,真正“放”出新活力、“管”出新公平、“服”出新成效。特别是要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力以赴推动重大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干部作风与营商环境密切相关,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对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敷衍塞责、阳奉阴违、应付差事的人和事,市委将依规依纪严肃追责问责。(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兰英)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