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时政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专家为高考填报志愿支招

19-06-13 08:33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编辑:吕庚青

头条专题

  原标题:省教育考试院专家为高考填报志愿支招

  学会“五看五找”牵手心仪大学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掌握好正确的填报方法对考生顺利牵手心仪的大学和专业极其重要。近年来,全国绝大部分省份普通文理类专业都开始实施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志愿填报的难度,提高了录取率和志愿满意度。那么在平行志愿背景下,如何打好高考最后一战,更好地选择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呢?6月12日,省教育考试院专家高辉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做好“五看五找”对高考志愿填报大有裨益。

  1 看分数,找定位

  对高考录取来说,成绩依然是“硬道理”。选择什么样的学校,报考什么样的专业,首先还是得看考生的考试成绩。

  目前,大多数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的省份都采取考后“知分知位知线”(知道高考成绩、位次、各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填报志愿,加上许多高校也公开每年的录取分数、对应的考生位次等信息,这些信息成为很多大学录取的价值标签,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考生和家长就可以根据成绩及位次对院校进行初筛,重点关注初选出来的院校相关信息,对于那些录取层次同考生分数相差甚远的学校大可不必关注。省教育考试院编辑出版的《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导》一书中,数据统计部分对在甘招生院校近三年的录取情况做了公布,主要包括录取数、征集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最低分位次、平均分线差值均值,其中最低分位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比如2018年甘肃理科考生李某考试成绩为590分,排名3851名,那就要找三年来录取位次在3800名左右的学校,比如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此时再结合平均分线差值均值,在3800名上下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确保有“冲”、有“稳”、有“保”的学校,当然适当选择录取名次低于自己成绩名次的院校,可提高录取几率。

  2 看地方,找学校

  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存在区域不平衡性。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名单,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其中直属于中央部门有119所,本科院校1243所,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由此可见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水平在总体上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本科院校数量仍然略微低于高职(专科)院校,高职(专科)学生仍然占据着国内大学生的“半边天”。

  从各省分布的高校数量来看,排在前五位的是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北京市、上海市虽然高校数量低于前五个省份,但高校质量相对较高。

  甘肃省共有普通高校49所,直属于中央部门的高校两所;本科院校22所(含独立学院),其中“985”“211”高校仅兰州大学一所,高职(专科)院校27所。可见,我国高校总数及高校水平在地域上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近年录取情况来看,甘肃学子比较热衷于“北上广”、东南、西南高校,当然这与考生成绩也有直接关系。比如理工类成绩在4000名以前的考生基本上首选“北上广”高校,其次是天津、厦门、济南、成都、武汉、长沙、西安等地的高校,东北、西北地区的院校一般放在第二或第三梯队考虑,这与各地的高等教育资源质量高低密不可分。

  高辉说,一些东北、西北的高校其办学实力也不容小觑,比如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等。为了提高志愿填报的效率,一般先确定地方,然后根据成绩排位情况选择适合的院校,往往可以由繁入简、事半功倍。

  3 看兴趣,找专业

  高校的专业是根据学科知识和社会分工需要划分的具有明确培养目标的教育组织形式,选择专业就是选择与自己的能力兴趣相匹配的学习和发展方向,这与未来职业以及长远的人生规划直接相关。

  那么怎么选择专业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那如何识别自己的兴趣呢?

  高辉认为,不少考生往往认为高中时成绩较好的科目就是兴趣所在,但这些科目对应的一般是大学基础学科的专业,相对较为宏观。还有一部分考生受网络新媒体等影响,认为“高大上”专业名称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专业,但本科教育在学科层面基本上是基础教学、通识教育,高科技产品应用层面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学习,一般在研究生阶段可能会有更大发展。

  高辉说,按兴趣选专业首先要能够准确识别自己的兴趣所在。第一要找到你的最大兴趣,即你的兴趣中与本科专业直接相关的内容;第二应考虑科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选择潜力大的基础学科专业,为未来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第三咨询专业的职业规划师或使用职业、性格分析工具,认清自身特点和需求。

  从甘肃近年招生情况来看,理工类在会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临床医学、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文史类在法学、英语、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以及小语种等专业报考火爆,但要注意热门专业不能与“好前程”划等号,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自己喜欢的专业。

  在选择专业时,应了解该专业是否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否是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是否是卓越人才培养班、基地班等,是否有长江学者、著名教授领衔的科研队伍等,如果是,这个专业在该校或全国应该属于重点建设专业,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就业状况一般比较好。

  总之,选择专业要以兴趣为主,冷静思考,综合考虑有关因素,认真做好职业规划,这才是对自己长远负责的做法。

  4 看政策,找优势

  高考政策是填报志愿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2015年,本专科文理类各批次实施大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实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使用统考成绩的体育、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实施征集志愿,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等,成为甘肃高考改革的重点。2019年起,甘肃高考录取将原普通文理类本科二批、本科三批两个招生录取批次合并为本科二批,取消本科三批。

  高辉认为,合并录取批次后,对广大考生而言,进一步增加了考生的选择范围和空间。一是考生可选择填报的院校空间更大了。二是考生可选择的专业志愿的空间更大了。

  公办和民办高校之间的界线消除后,有些考生就可以不用再纠结于录取批次的划分上,而是更好地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志向和优势,以及家庭情况条件,选择自己比较心仪的专业了。考生知道这个调整的政策后,在填报往年二本线附近的学校志愿时就要综合考虑以前三本院校的录取情况了。

  此外,2019年国家继续实施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

  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招生学校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实施区域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部四地州。

  甘肃省实施了精准扶贫专项计划、革命老区专项计划、少数民族紧缺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等。这些专项计划对考生报考条件有严格限制,对农村、贫困、民族等地区的考生来说是绝对利好,符合条件的考生应学懂弄通相关政策,找到自我优势,选报优势学校和专业。

  5 看章程,找受限

  选好学校和专业后,就要关注高校的招生章程了。高校的招生章程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信息的必要形式,其内容必须合法、真实、准确,而且需经其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招生政策规定核定后方能向社会公布。

  高校招生必须严格按照所公布的章程(录取规则)进行录取。招生章程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全称、校址(涉及分校、校区等须注明),层次(本科、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校、公办或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招生计划分配的原则和办法,预留计划数及使用原则,专业教学培养使用的外语语种,身体健康状况要求,进档考生的录取规则(如有无加试要求、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及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学费标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及有关程序,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他须知等。

  采访中,高辉说,在招生章程中,有关录取规则的信息一定要理解透彻。

  这里面要注意几点:一是对外语语种及单科成绩的要求。比如有的高校英语专业仅限中学阶段学习英语的考生填报,其他外语语种则不能填报,而且需要英语单科成绩在120分以上。二是专业级差问题。若考生由于成绩较低,其第一专业志愿已录满,则将其总成绩减去专业级差分后参与第二专业志愿排序;若第二专业志愿也已录满,则将其总成绩再减去一个专业级差分后参与第三专业志愿排序,依次类推。因而考生一定要重视第一志愿、第一专业的填报。三是身体条件限制。比如兰州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中指出:鉴于口腔医疗器械制造标准的客观限制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从业的特殊性,“左利手”考生慎重报考。四是艺术、体育类专业录取规则。比如西北师范大学2018年在省外校考美术学类、书法学、音乐与舞蹈学类(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表演、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体育教育等专业(方向),在文化课成绩、专业课成绩均达到学校最低控制线后,依据考生志愿,按考生专业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则在文化课成绩、专业课成绩均达到学校最低控制线后,依据考生志愿,按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五是注意大类招生。

  此外,一些学校专业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对于按大类招生录取到含有多个专业、但入学时暂未划分专业的考生,一般入校进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之后,结合个人志愿、学业成绩等可以在学院内部进行专业分流培养,所以在某些优势专业初步确定不了的情况下,可以先选择大类招生专业,然后通过到校后的个人努力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鹏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