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靳坪 靠近乡亲
走 进
来到静宁的第一晚,我睡得很踏实,正如静宁的名字一样,平静安宁。5月15日,伴随着新鲜感,我开始了帮扶工作的第一天。坦白地讲,对驻村帮扶工作,我丝毫没有头绪,好在我还有另一个特殊的身份:宣传员。
伴着阴冷的小雨,我跟着总队长开始了对50个驻村点的检查调研。不同于河西的大漠苍茫,这里山峦叠嶂,郁郁葱葱,美丽的梯田、漂亮的果园,在云雾中朦胧而精致。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气候赋予了这片土地别样的个性,孕育着朴实而充满灵气的百姓。
走过46个村落,从北向南,乡镇的差别不仅体现在地貌、气候上,更多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平凉市静宁县因苹果而闻名,产地集中在南部乡镇,尽管这里道路崎岖蜿蜒,却并未切断苹果产业的命脉。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心中更有方向、脑袋更有思路。当苹果产业“嫁接”精准扶贫,从树下到市场、从源头到终端,无缝对接的产业链,让农村“三变”改革在这里变出了“财富”。
静宁,酒泉千里之外的一座县城。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我也在改变。一点点适应农村的环境,逐渐褪去娇气和胆小,不断减少对农民的疏离感……
从机关到基层,一个“走”下去的过程,对90后的我来说,是一次自我探索。就像一位“老农业”说的,走下去,才能看到有生命的东西,而有生命的东西都是群众用心呵护出来的。
看 见
抛开宣传员角色,我也是一名驻村队员,位于静宁县八里镇的靳坪村就是我的帮扶点。第一次到村上,是为贫困户发放化肥,我也借此机会和村民搭上了话。
在新庄社(组),推着小推车运化肥的小男孩把我带到了他家。屋里70岁的老爷爷叫邹学良,精神很足,他50岁的儿子打工时腰腿受伤,留下残疾,干不了重活,就在家养了4头牛、50只小鸡,尝试搞养殖。儿媳妇除了照看两个孩子,还抽空打工补贴家用。邹学良租了一些地,种玉米和土豆,也尝试种植苹果,不久后就可以挂果了。虽然是贫困户,了解情况时,一家人不隐瞒、不诉苦、不提过分要求,没有“等靠要”的思想。正如邹学良说的,“政策很好,勤快些就能多些收入”。
离开邹学良家,走进89岁高龄的邹德录老人家。邹德录的5个儿子都很孝顺,儿媳每天早晨送来二两猪头肉给他吃。看得出老人治家有方。邹德录和老伴儿因喝罐罐茶在静宁电视台录制过特别节目,现在还特意准备了一间喝茶的屋子。
走进大湾社,柳东东已经在亲戚的帮助下动工改造危房。今年43岁的他未婚,和父母住在一起,这些年他依靠政策补助和种地打工积攒了一点钱,新房子预计投入8万元,危房改造补助4万多元,自己花4万元左右,就可以住进新房了。
“房子盖起来,再寻个媳妇。”听到帮扶干部的这句话,柳东东腼腆地点头。
目前,扶贫工作的重点任务是危房清零,靳坪村所有危房改造均已开工。像柳东东一样,危房改造带来的不仅是安全的住房,更是生活的希望。
入户就是“看见”的过程。从未接触过农村工作的我,现在每天走村入户了解情况,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和群众拉家常、讲政策,偶尔出主意,也逐渐明白了驻村的意义。驻村,就是不断靠近群众,走到离他们最近的地方感受他们的需求;搭起一座“连心桥”,尽己所能为他们的发展找准路、出好招,帮到心坎上,把实惠落到方方面面。
回到驻点,翻看捕捉的每个瞬间,那些笑脸、那些真实,再次打动了我。我不禁晒出这些写满故事的照片,并配上驻村15天来最想说的一句话:这里是靳坪,此后人生路上,“靳坪”于我而言不仅是个地名。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