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锁“黄龙” “林涛秋望”惹人醉 ——金塔县治沙造林工作侧记
原标题:众志成城锁“黄龙” “林涛秋望”惹人醉 ——金塔县治沙造林工作侧记
本报通讯员 曹福俊
四月,行走在金塔县沙漠胡杨林景区里,无疑是一种享受。每到金秋十月,金塔县数万亩胡杨黄叶飘飘,油画般的胡杨林,迎来了一年最美的季节,也吸引了各地的游客,“金塔胡杨”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
从上世纪50年代起,金塔人民年复一年一棵一棵栽下了这片令游客沉醉的胡杨林,这也是金塔县治沙造林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
久久为功筑屏障
金塔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干旱缺水,风大沙多,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危害极为严重,是全省荒漠化和土地沙化问题严重地区之一,沙漠胡杨林景区地处金塔城西最大的风沙口上。上世纪5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从1953年开始,金塔县就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在白水泉戈壁沙漠展开了大规模的义务植树和人工压沙活动,历经60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5公里的沙漠绿洲,培育出10万亩的人工绿洲林地,有效遏制了风沙对金塔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在一代代金塔人的不懈努力下,如今,沙漠胡杨林景区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不仅锁住了侵扰县城的风沙,而且成为金塔旅游的金字招牌,“胡杨游”呈现井喷增长态势。每年金秋十月,全国各地来金塔观赏胡杨的游客络绎不绝,“林涛秋望”成为继“神舟揽月”之后的又一金字招牌。去年,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共接待游客20万人,同比增长53%。金塔胡杨林的发展再次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众志成城播绿忙
漫漫黄沙停止了前进的脚步,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金塔县把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作为打赢这场战斗的主要动力,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将生态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优先保障,每年用于防沙治沙的资金达5500万元,并研究谋划重点生态治理项目36项,总投资28亿元。羊井子湾乡是金塔唯一的移民乡,这里曾经被称为金塔的“北大荒”。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移民群众不屈不挠,治沙育业,硬是将戈壁沙滩变成了沃野绿洲,昔日的“北大荒”成了全县葡萄产业专业乡和乡村旅游示范乡。
既要成林,又要成景。金塔县按照“沿路、沿水、沿景区、沿城镇”的生态建设布局,因地制宜、见空插绿,广泛栽植胡杨及特色林果,特别是启动了环城防护林建设工程,计划利用5年时间,投资3亿元,栽植胡杨5万亩,着力打造国内最大的人工胡杨林。2016年,金塔县与团中央、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启动了“共植胡杨·共享绿色”公益行动,倡议社会公众通过义务植树、认种认养等形式在金塔栽植胡杨,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胡杨品牌效应持续放大。开展了军民共建“万亩融合林”治沙造林活动,创造了全市防风治沙的历史壮举;累计捐资400多万元,建成4万亩环城防护林和27个主题纪念林。活动启动3年多来,全县各级累计完成绿化造林28万亩,栽植胡杨近5万亩,既堵住了风沙口,遏制了土地荒漠化侵蚀,又带动了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金塔县各级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风沙口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人工造林7.5万亩,林地面积达到14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92%,荒漠化和土地沙化面积连续20年实现了“双缩减”,18个重点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全县造林绿化事业取得了新进展。
沙边播绿改环境
在金塔胡杨林不远处的中东镇上三分村,沙进人退、耕地被侵,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东镇上三分村70岁老人吕凤斌从1964年起,就带头和村里人一起压沙、植树,一干就是半个世纪。如今,上三分村一组的一条长300米宽60米的林带已经形成,从根本上解决了风沙对村庄的侵蚀。这里柳红杨绿、生机勃勃,一派繁荣景象,杨树、枸杞、红柳长势喜人。满眼绿色尽收眼底,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村民的庄稼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为了锁住‘黄龙’,我们几代人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看着以前的沙梁变成绿洲,比什么都高兴。有了这些树,虽然风还在刮,但沙被固定住了。”吕凤斌说。
目前,金塔县在重点风沙口已建成金苗农业、昱航生态农庄等集生态节水、科技推广、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示范园区70多个,发展特色林果、中药材20万亩,实现了防风固沙和促农增收同步提升。同时,加快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园,依托阻沙网、泥抹沙丘、栽插风墙、砾石沙障、风扇叶片、PLA生命固沙袋、仿真灌木等工程治沙试验项目,结合沙生植被的栽植示范,形成了“工程治沙+生物治沙”相结合的防沙治沙综合治理模式,为打造县域沙科技长廊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