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康县:城乡融合发展的生态文明样板
原标题:康县:城乡融合发展的生态文明样板
本报记者 白杨 通讯员 苟鹏泽
初春时节,行走在康县的乡间小道,和煦的春风拂面而来,百花初放,绿草如茵,一派田园风光跃然纸上。
七年前,康县作出了“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陇上美丽乡村”的决策,全面拉开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七年来,康县持之以恒,将一个个落后山村建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让生态文明新农村成为康县招牌,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样板和标杆。
以规划为引领 村庄颜值靓起来
走进康县王坝镇大水沟村,映入眼帘的是小桥流水、亭台楼榭……整个村庄好一派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这是康县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厕所建在家里面,水泥路铺到院门口,马路两边种上了景观树……做梦都想不到,村里能变得这么干净,这么漂亮。”花桥村党支部书记田仲虎如此感慨道。
“美丽乡村建设让我们村焕然一新,现在村里搞起了乡村旅游,每逢节假日,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岸门口庄科村的罗继平对此变化兴奋不已。
近年来,康县对全县乡镇村社统一规划,连续八年以县委一号文件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建立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县齐动、农民主体”的落实机制。同时,因村施策、分类指导,确定了生态旅游型、环境改善型等不同建设类型,尊重自然,不大拆大建。
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截至2018年底,全县350个行政村建成美丽乡村317个,占全县总村数的90.6%,农村4.71万户中有4.34万户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安居乐业。康县连续六年美丽乡村建设获得全省考核第一,1镇8村已先后获得“中国最美村镇”殊荣。
今年,康县将整合资源,集中发力,规划再建60个美丽乡村,力争全县美丽乡村总数达到341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97.5%。
以产业为核心 农民生活富起来
农院、木屋、石板路、壁画、小桥、流水……古朴幽静,生态优美;咖啡、旅游、民宿、庄园……产业兴旺,农民欢颜。
过去的庄科村贫困人口多达35户14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2.7%。谁曾想到,两年前还是穷乡僻壤的庄科村,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美丽乡村建设和“三变”改革为契机,全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目前,康县试点村入股“三变”改革农户629户,其中贫困户146户,入股农户获得分红369万元,其中贫困户增加收益81.2万元,村集体增加收入21万元,初步绘就了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新图景。
在康县,致富能人不胜枚举,扶贫产业遍地开花。
康北的迷坝香菇种植产业孵化园厂房内,宏瑛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返乡创业大学生王宏德正在与前来参与投工投劳的群众一同忙着装袋。王宏德说:“产业孵化园下辖的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去年带动贫困户参与劳力、土地等方式分红的同时,不计2018年已脱贫户,还吸纳有意愿发展产业致富的普通农户15户共同参与,进一步壮大了香菇种植产业的社会效益。”
阳坝镇小沟村村主任武建华于2011年9月成立了康县华凤天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种植以天麻为主的中药材100多亩,动员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目前全村17户贫困户已全部加入合作社,为早日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康县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按照“整县核桃、南茶北椒,区域优势、做精做优”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扶持引导群众发展核桃、花椒、茶叶等优势特色经济林果135.08万亩,2万多农户8万多人从事黑木耳、香菇、天麻等食用菌生产,实现了提升产业适宜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
为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康县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51万元,用于发展食用菌种植、中蜂养殖、蚕桑养殖、茶叶培育等贫困户产业增收项目,14家龙头企业与70家合作社实现产销对接,带动贫困户1300多户增收。同时,康县对已基本建成的美丽乡村综合体进行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休闲农业、民俗民宿,变普通农居为特色民宿,变田园景观为体验乡村,打造集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体验、中医养生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区),让美丽乡村产生“美丽”效益。
以文明为底色 乡风民风美起来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项目)名单,康县“乡村舞台”建设项目入选。
近年来,康县狠抓“乡村舞台”建设,实现了全县350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全覆盖。不仅如此,去年2月,康县还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这些数字和荣誉的背后,是康县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果。
走进王坝镇何家庄村,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规民约、谚语诗句等。昔日的垃圾场经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成为集道德讲堂、村史馆、棋牌室、理发室、农家书屋、运动场为一体的村民休闲阅读、活动健身的场所。该村把移风易俗工作中涌现出的孝老爱亲、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勤俭节约、拾金不昧等方面的典型榜样上榜公示,引导全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时,该村结合文化墙建设,将村规民约在村里的醒目位置上墙公示,便于群众学习,并利用道德讲堂、农家书屋、村史馆,定期举办活动,宣传在村规民约践行中的好人好事,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教育群众、感化群众。
美丽乡村,美在环境、美在生态,更美在人文、美在精神。美丽乡村“三分建,七分管”,康县“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老百姓在美丽乡村建设上的积极作用,鼓励村民开展自治,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等基层规范,让乡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散发文明的气息,让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书达理、孝老爱亲。
近年来,康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围绕民生建设,不断创新载体,以“五好”为目标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以破除不良陋习、创造健康向上新生活为重点,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在全社会倡导婚事新办、喜事简办、丧事俭办,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移风易俗工作逐渐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美丽乡村不仅需要环境整洁“外在美”,更需要文明尚德“内在美”。随着康县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逐渐增多的文娱活动、节俭办婚丧事等移风易俗新变化正悄然融入康县的乡风文明中。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康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已取得较大成效,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今日的“绿美净”,过去的“烂泥村”变成现在的“旅游村”。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