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临夏

让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 ——临夏州以“粮改饲”助推农牧产业协同发展纪实

19-03-19 09:33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吕庚青

  原标题:让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

  ——临夏州以“粮改饲”助推农牧产业协同发展纪实

临夏县玉米秸秆打包。(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史有东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行进在临夏州广河县的田间地头,沿途撒满了无数个或白或绿的大包,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们为牛羊的“罐头”“面包”——密封塑料膜内,粉碎、混合后的玉米秸秆与籽粒在乳酸菌作用下,经过奇妙的生物化学反应,转化为青贮饲料。

  “这些大包可是乡亲们致富的‘宝贝’。”说起眼前的饲料包,广河县农牧局局长马进福脸上挂满笑容。

  2015年,临夏州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的部署,率先推动“粮改饲”工作,探索出了一条“粮饲兼顾、草畜配套、以种供养、农牧互促”的循环农业发展和产业扶贫新路,推动旱作农业的“第二次革命”。

  截至目前,“粮改饲”已经成为临夏州最普惠的增收项目,参与农户达13.5万户,其中贫困户4.9万户。

  一

  2005年以来,临夏州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新技术,有效破解了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

  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当年的旱塬逐渐变成了粮仓。数据显示,临夏州玉米种植面积由2004年的40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137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9.2%。

  增产显著改善了农民生活,但近年玉米供过于求,种植效益持续走低,玉米种植增产不增收,种多了效益不高,不种又觉得可惜。

  对此,广河县三甲集镇头家村村民马忠明深有体会,他说:“过去种玉米卖玉米,除去种子、化肥和人工成本,赚不到什么钱。”

  自2015年起,临夏州创新推广以玉米全贮、青贮、黄贮等为主的新技术,使之成为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助力脱贫攻坚、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突破口,探索出了一条“粮饲兼顾、草畜配套、以种供养、农牧互促”的循环农业发展和产业扶贫新路,在全州引发了旱作农业的第二次革命。

  “县里先后多次组织农业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调查、研讨研究,认为将玉米进行青贮,以‘粮改饲’推动发展本地草食畜牧业发展,完全符合广河县实际。”马进福说。

  2017年,马忠明在县农牧局工作人员的鼓励下,在自家的3亩旱地上尝试“粮改饲”,虽然还是种玉米,但是卖给养殖企业,种玉米的收益比过去翻了一番。

  在临夏州,和马忠明一样在“粮改饲”中尝到甜头的群众还有很多,他们不但在发展种植业方面收入增加,还积极搞起了养殖业。“用自家的草料喂自家的牛羊,一头牛算下来一年至少省下1000多元的成本,所以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马忠明高兴地说。

  “全州大面积推广‘粮改饲’,坚持‘以种供养、农牧互促’,并积极开拓市场,不仅生产的青贮玉米销得出、用得掉、效益好,而且还补齐了全州发展牛羊产业缺优质饲料的短板。”临夏州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宗玉良说。

  二

  为了进一步加快“粮改饲”助农增收步伐,2018年,临夏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2018年粮改饲暨秸秆饲料化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在省列5个“粮改饲”试点县的基础上,将临夏县、永靖县、临夏市列为州级试点县,全州整区域推进“粮改饲”工作,将“粮改饲”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专门研究解决困难问题,促进工作落实,并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政府包落实、业务部门包技术”的工作机制,靠实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工作责任,抓实“种、管、收、储、运”等关键环节。

  2018年,临夏州推广“粮改饲”面积29.9万亩,比2017年增加近20万亩。目前全州开展“粮改饲”的企业与合作社达281个,流转土地7.2万亩,订单种植7万多亩。

  据介绍,临夏州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派专人指导各县市结合粮改饲开展,将秸秆饲料化利用、草牧业发展等项目资金优先用于饲草收贮加工机械、青贮窖池建设、青贮物资购置等。同时,对种植饲草玉米的贫困户奖补地膜、种子、肥料等,对加工青贮饲料的贫困户奖补铡草机、青贮袋,在牛羊能繁母畜养殖村、玉米种植集中区域设置青贮裹包加工服务点,利用大型联合收贮机械或中小型揉丝裹包机械,免费为农户开展揉丝裹包青贮服务,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粮改饲”的积极性。

  为了确保“粮改饲”工作改得动、改得好、群众受益,2018年,临夏州各级财政加大对秸秆收储加工机械购、青贮物资等进行补助的工作力度,州、县投入财政资金1.5亿多元,新购置各类收贮机械2789台,总共投入各类机械4.08万台,组建100多个秸秆收贮加工流动服务队,基本实现搂草、打捆、青贮包膜全程机械化。

  此外,临夏州多次组织大型养殖场、饲草料加工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根据需求开展流转土地、签订订单种植饲用玉米。2018年,企业与合作社流转土地7.2万亩,订单种植7万多亩。

  “粮改饲”与农村“三变”改革相结合,成为临夏州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将‘粮改饲’与农村‘三变’结合,把玉米变成饲草增加一部分收入,把土地入股分红增加一部分收入,同时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务工增加一部分收入,这一做法不但将闲置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还大大提高了群众的收入。”宗玉良说。

  三

  “粮改饲”的效益如何,马进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一亩玉米除去各项成本,农户实际收入800元,改种青贮饲料玉米后,扣除成本每亩收入1400元。不仅如此,种出来的饲料接着养牛羊,效益大增。

  2018年,临夏州制定出台《牛、羊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落实贫困户户均2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并为能繁母畜办理保险、降低养殖风险。去年全年,新增加有能力、有需求的贫困养殖户3.14万户,累计达到9.08万户;发放能繁母牛4.55万头、能繁母羊24.27万只。同时,发展牛羊能繁母畜养殖村979个、规模养殖场(小区)1426个,目前牛饲养量达到72.8万头、羊饲养量达到528万只。

  宗玉良认为,“粮改饲”推动了种养结合、延长了产业链条,是符合本地实际的循环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子。“‘粮改饲’的大范围推广带来了丰富的饲草资源,为发挥畜牧养殖传统优势、做好牛羊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他说。

  “今年家里种了6.5亩青贮玉米,刚好够6头母牛吃,比买饲料便宜多了,前些天卖了2头4个月大的牛犊,赚了1.6万元。”广河县买家巷镇李家寺村贫困户沙艾布说。

  “过去,群众将一部分玉米秸秆用来生火做饭、填炕取暖,剩余的也是乱堆乱放。”马进福说,现在不仅秸秆变成了饲料,还减少了污染,各村的环境卫生也得到改善。

  临夏州把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作为“粮改饲”工作的重要抓手,着力破解分散发展产业形不成规模效应、难以抵御市场风险的难题,并通过采取“培育新建一批、转型改制一批、淘汰注销一批”的措施,有针对性地为合作社制定了“一社一策”帮扶发展计划。

  截至目前,全州农民合作社达到3835家,其中贫困村2127家、今年新增667家,实现了每个贫困村建成2个以上合作社的目标。“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订单种植、就近务工等多种渠道,增加了综合收入。”宗玉良说。

  随着“粮改饲”工作的深入推进,临夏州大批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建立起饲用玉米全株商品产销体系。目前,这些企业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营,使当地所产饲草不仅热销给周边地区,而且远销西藏、内蒙古、新疆、广东、福建等地区,形成了饲草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有效助推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链条。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