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溯源甘肃】捍卫“丝路”安全的武将世家

19-03-13 09:36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慧雅

  原标题:【溯源甘肃】捍卫“丝路”安全的武将世家

赵充国画像

清水县的赵充国陵园

赵充国塑像

  特约撰稿人 李清凌

  核心提示

  以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为标志的“丝绸之路”开通后,历代都大力进行建设和维护,确保“丝路”的畅通。两汉时期的赵充国及其数代子孙,就是最有代表性的维护“丝路”安全的将门代表。

  一

  赵充国在其守护西北边防的生涯中,有两项史上有名的建树:一是对边疆实行安抚策略,二是向汉宣帝上《屯田疏》,减轻内地民众缴纳、运输军粮的负担。这是在汉武帝之后,继续实行军队生产,就地解决军粮问题的主张。他的建议在当时未见成效,却在身后影响深远,被历代政府所沿用,发挥了无法估量的历史作用。他对羌人等少数民族的安抚策略效果明显,实为“昭宣盛世”增色不少。

  赵充国(前137~前52年),字翁孙,陇西上邽(治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人,后迁居于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县西北)。他初以六郡(指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为人沉勇有大略,少时喜欢将帅的操守,而学兵法,通晓周边民族事务。历事汉武帝、昭帝、宣帝三朝,官至后将军、卫尉。在处置汉朝与羌人的关系中,他除了上《屯田疏》之外,还提出分而治之,威徳并行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治军事策略,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勤于考查,深谋远虑,忠于国家,忠于职守,率直敢言的品质和作风,与他的军事思想才干一样,得到后人的赞扬。

  生活在河湟等地的羌人,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然而它的发展很缓慢。在经济上,“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直到春秋、战国之际的无弋爰剑时代,才从秦国学来了农业和畜牧业技术,开始有了“田畜”之事。其后,羌人在经济上就逐渐形成半农半牧,以牧为主的生产模式,而在社会组织上仍然维持着分散居住,不立君臣,各自为豪,更相抄暴,以力为雄的状态。

  汉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羌族的一支先零羌,与其他各部羌人的二百多位酋长排仇解怨,“交质盟诅”,准备侵扰汉朝边郡。汉宣帝听到后,急忙向熟知羌情的赵充国询问对策。

  赵充国说:羌人各自立为种落,“数相攻击,势不一也”,就是说,羌人各部落历来各自为政,相互好斗,互不团结。现在,对于我方来说,不怕别的,最担心的是羌族各部、羌人和匈奴之间搞联合。他认为三十多年前西羌发动反叛时,正是其先解仇合约,紧接着便向令居等地发起进攻,汉政府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才将其平息下去。到武帝征和五年(即后元元年,前88年),匈奴遣使对诸羌说,张掖、酒泉土地肥美,水泉甘洌,羌、匈可以联合攻取而居住。可见,匈奴想与羌人联合图谋已久。眼下,我怀疑匈奴又遣使至羌中与先零人接触。只怕羌、匈联合,共同作乱,应乘事态未萌之际预为设防,做到有备无患。

  后来事态的发展正如赵充国预料的那样,在他与汉宣帝讨论此事一个多月后,羌酋狼何果然遣使至匈奴借兵,准备进攻鄯善、敦煌,阻断汉朝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然后羌、匈共同与汉朝相对峙,实现占领河西、西域的目标。

  二

  赵充国提议汉朝应当防备。他认为羌人内部分裂,一则减轻了对汉的压力,二则匈奴也不敢对汉朝独自进攻,三则汉朝可在羌人中培养刺探,随时掌握羌中动静,消其乱于未发之时。这一维持羌族各部分裂的状态,阻止羌、匈联合的策略,从维护汉朝边境安全的角度看,无疑是十分切实有效的。

  赵充国提出的威德并行策略,就是要对扰边和不扰边的部族区别对待。与此同时,循循善诱,坚守诚信,力图安抚。这同当时朝堂上多数人主张的对羌人应白刃加颈,彻底剿杀,以除后患的主张截然不同。

  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春,就在羌人各部交质盟诅,联络匈奴,蠢蠢欲动的时候,朝廷经过商议,决定派遣骑都尉义渠安国行视诸羌,相机而动。安国到湟中后,召先零诸豪三十余人,不分青红皂白,全部将其杀死,又纵兵击其族人,斩首千余级。搞得所有羌人,包括本已降汉的部族及其首领,如归义羌侯杨玉等,都是又恐惧又气愤,对汉朝政府失去了信心和向心力。“遂劫略小种,背叛犯塞,攻城邑,杀长吏”(《汉书·赵充国传》)。义渠安国率领3000骑兵,在浩亹(治今甘肃永登县西南)被羌人围攻,失亡车重兵器很多,只好退回。

  这是一次惨重的教训。当时,汉宣帝不思改弦更张,反而继续采取讨伐剿杀的政策,并要求赵充国推荐一名主帅,领兵前去。面对这一情势,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赵充国,回复汉宣帝说:派将,“亡踰于老臣者矣”,意谓他最合适前往。汉宣帝感到愕然,急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意思是说,你以为羌贼怎样,派多少人前去合适?赵充国回答说等臣赶到金城郡,了解情况后报告,但问题不会太大,他请宣帝“勿以为忧”。

  赵充国赶到金城郡后,经过实地调查,提出了“欲以威信招降罕开(羌部族名)及劫略者,解散虏谋,徼极乃击之”的整体策略思想。徼,意为极度疲惫。这一策略包括三个要点:一是利用汉朝政府威信,以招降为主而不是一味剿杀;二是设法瓦解羌人的联合攻汉阴谋;三是将少数坚持反汉的羌人酋长逼到极端孤立疲惫的境地后再去打击他,这样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应当说,这是一个相对温和稳妥的军事策略,然而它一时很难被汉宣帝及朝官们所接受。

  就在赵充国赶赴金城郡的时候,汉宣帝已经调发了三辅太常徒弛刑,三河、颍川、沛郡、淮阳、汝南材官(地方预备兵),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骑士,羌骑,与武威、张掖、酒泉太守管辖驻军等,共计六万人,准备围攻羌人。

  与赵充国不同,当时酒泉太守辛武贤要求马上出击。汉宣帝将辛武贤的奏疏下发给赵充国,令他与校尉以下吏士认真商讨。赵充国上奏说按辛武贤的做法,怕会引起匈奴与羌联合,大举进犯,以图侥幸,那样就会堵塞张掖、酒泉,断绝汉通西域的道路,因此他反对调离金城、陇西等郡的军队。要求先不去追究罕开部族不知大义的罪过,集中力量对付反汉的急先锋先零羌,敲山震虎,罕开当会改恶从善,顺势原谅其过。再选择一名了解其俗的良吏,安抚良善,和平处置乘机抢掠的罕开羌部。这才是保全汉军,而又能获胜的安边良策。

  然而,在当时一片剿杀声的朝堂气氛下,赵充国的军事谋略又一次遭到大臣们的质疑。汉宣帝采纳了反对派的建议。他一边拜侍中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拜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赐玺书进行表彰,一边下敕责备赵充国,并要他带领偏师,取便道西进扰敌,以配合辛武贤等进攻罕开。

  赵充国接到谴责他的敕书,深知朝廷的决定,对他个人而言,自己位至上卿,爵为列侯,父子俱登显宦,年纪已是七十六岁的人了,更无所求,因而没有什么利害冲突;然而,对于国家、社会和汉羌民众来说则后果十分严重。它将使汉羌两族摩擦增大,西部社会不得安宁,汉朝将士至少将遭受十年以上的征战之苦,而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因此他决定继续上疏申辩。这一次,汉宣帝经过全面深入的考虑,终于采纳了赵充国的建议。于是,赵充国稳住罕开,集中兵力攻击先零。先零羌未作防备,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逃亡,赴水溺死者数百,降及斩首五百余人。掳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辆。兵至罕地,赵充国下令军士不得焚烧羌人聚落,不得在田中放牧。罕开羌见了十分感激,其首领靡忘决定归附汉朝,实现了赵充国“不烦兵而下”的战略目标。

  赵充国的军事谋略取得阶段性成功以后,汉宣帝令他“急因天时大利,吏士锐气”,击先零羌。并遣破羌将军辛武贤为副将,前来协助赵充国。而赵充国在接到玺书以前,就考虑当时羌人归降者已有万余人,若不妥善安置,难免会降而复反。因而产生了借鉴汉武帝击败匈奴后,曾经在金城等地创立屯田的经验,组织汉羌军士包括降羌屯田,以消除隐患。赵充国作疏未上,就接到了汉宣帝的进兵令。他的儿子中郎将赵卬怕“屯田议”会得罪皇上,便劝谏赵充国。赵充国为了国家的根本利益,坚持上疏,要求屯田,为解决边患积储粮草。汉宣帝被赵充国的深谋远虑所折服,下诏罢兵,留赵充国屯田。到第二年,即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赵充国的谋划下,汉羌军事形势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叛羌原有五万军队,前后斩首7600级,降者31200人,溺河湟、饥饿死者五六千人,所剩不到4000人了。预计靡忘等部羌为了他们自身的安全,稍后一定能将逃亡的叛羌擒获。赵充国的军事策略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

  三

  赵充国的子孙中,其长子赵卬为右曹中郎将,与赵充国并征边厅,战功显赫。充国弟,弟之子孙以及充国之孙,也多在边郡包括“丝路”一线任职。到了充国的第六世孙赵宽,乃从上邽分枝,移家于金城郡的破羌县(治今青海乐都县东),为护羌校尉假司马。他在随父兄同叛羌的战斗中,父亲赵孟元及三个哥哥都战死了,只有他留下性命。赵宽冒着锋刃,收葬了父兄的尸体。这时郡县残破,吏民流散,赵宽乃徙家冯翊(治今陕西高陵县),弃武学文,准备换一种方式服务于国家。据1941年青海乐都县老鸦城西白崖村出土的《赵宽墓碑》记载,赵宽迁居冯翊后,苦学儒家经典、文艺,对于诗书、礼乐、史籍、书法,样样精通,一时远近知名。乃于汉顺帝永建六年(131年)回到破羌县的故乡,立志改变这里的文化面貌。金城太守见他回来,请他任督邮一职,他托病谢辞。搬住到浩亹县(治今甘肃永登县西南大通河东岸),县长以他为“三老”,待以师礼。他一边“听讼理怨”,解决民间纠纷;一边“教诲后生”,收教一百多学生。这些人后来都学有所成,进入州府任职,为河湟地区的政治文化作出了贡献。

  赵充国以不同于西汉朝堂上一片杀声的“安抚”方式,平定了羌族上层的叛乱,一时维护了“丝绸之路”中东段的安定。他的子孙们很多人也都任职于西北边郡,为“丝绸之路”的安定服务。到了赵充国的六世孙赵宽,又以文教的形式继续为“丝绸之路”河湟段的安定和繁荣效力。“丝绸之路”的延绵不断,千年畅通,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唯一或重要窗口,同赵充国家族这样的志士仁人的忠诚服务是分不开的。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