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高质量发展集结号 ——白银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原标题:吹响高质量发展集结号
——白银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近年来,白银市综合施策,使城市面貌得到极大改善。(资料图)图片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宋秉棣
会宁县大沟镇厍弆村新建的蔬菜日光温室里,菜农正在采摘蔬菜。(资料图)
白银市大力打造标志性景区,黄河石林等旅游景点越来越吸引游客。(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泳 通讯员 宋秉棣
2018年,白银市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砥砺奋进、主动作为,抓改革、转作风、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
培植产业 脱贫攻坚再战告捷
白银市紧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急中之急,高站位谋划、高频率调度、高质量推进,推动脱贫攻坚措施落实。
2018年,全市实现减贫人口6.3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4.93个百分点,119个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超额完成1.28万人、20个村的年度减贫目标任务,平川区、景泰县计划摘帽退出。
新型脱贫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立足全市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牛、羊、蔬、果、薯、药、小杂粮、黑毛驴和水产养殖“九大特色产业”,深入开展“破三弱、强造血”和“两园两率两节点”产业脱贫行动。目前,全市702个行政村实现“两园”建设全覆盖,贫困户入园率100%,贫困户依托“九大特色产业”人均实现收入2074元,产业增收致富效果逐渐显现。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瞄准基础领域欠账和短板,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一项一项补齐,一个一个解决。2018年,完成农村危改任务3515户,整治农村公路“畅返不畅”388公里,9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顺利推进,完成68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改造任务,累计建成易地搬迁安置点101个。
政策兜底作用进一步凸显。把农村保障体系建设作为底线任务,突出抓好低保兜底,对农村4.94万户17.73万人低保对象和3545户4105人特困供养对象全部落实兜底保障;大力实施产业保险,全年共完成各类险种保费总额近6000万元;落实公益岗位托底,在702个村设立各类公益性岗位3062个。
把准导向 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白银市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将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经济工作的总牵引,结合实际、系统谋划,研究出台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等政策举措,有效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在巩固基础中强化支撑能力。把完善基础设施等要素条件作为新动能崛起壮大的基础,谋划实施了一批交通、水利、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全面建成投运,中兰客专、景泰至中川机场高速公路、白银至中川机场一级公路、景泰大水至白银一级公路、引大入秦延伸景泰供水工程等重点工程加速推进,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取得进展。
在挖掘潜力中重塑竞争优势。白银公司铜冶炼技术提升改造、昌元化工、东方钛业等项目顺利投产,氢气岛、高效煤制气、稀土新材料、皓天医药中间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加快推进。在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全链条生产经营体系、优秀品牌体系上持续用力,九大重点产业体系已具雏形,德康集团、润丰集团、中天羊业、雄特牧业等10多家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落户白银,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5家,农业投资近200亿元,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3个,总数达到29个。
在拓展领域中打造新的增长极。全力加快白银数据计算云平台建设,鑫海成大数据中心开工建设,华为智慧白银项目积极推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推进白银综合物流园、甘肃邦农现代农业产业物流园项目建设,以产业转型为支撑,增强出口竞争能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5.13%。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生态深度融合,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337万人次,旅游综合性收入增长29.56%。
在优化环境中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五个一”项目落地服务机制。高新区被确定为全省“证照分离”试点,实施“一照多址”改革。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全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55个、到位资金234亿元。
建设“两区” 改革创新活力释放
白银市把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首要路径,从组织领导、政策制定、责任分工、督查落实等方面,高层次推动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全力打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
创新创业平台更加优化。针对园区管理体制不健全、功能定位不清晰、产业发展方向不精准等问题,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明确银东、银西、刘川、平川、会宁、正路六个产业园的主导产业分工,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一区六园”建成面积9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605家,已成为省内首位、西部一流、国内知名的工业聚集良港。
成果转化通道更加通畅。深化与兰州大学、中科院近物所、上海张江等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园区等的合作力度,切实推动创新资源向白银流动,新登记科技成果23项,转化重大科技成果21项,在建和投运孵化器9家,在孵企业186家。鼓励企业开展协同式创新、集群式研发,银光集团成为全省首家入选2018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白银公司研发的次生铜冶炼技术年均增创产值2.5亿元以上,稀土公司自主研发的分离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人才支撑能力更加强劲。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全力打造以两院院士为“旗舰”、以“归根”人才为“航母”、以本土人才为“千帆”的新时代人才“联合舰队”。柔性引进院士24名,引进国家“引才计划人选”专家4名、外籍专家5名,建立中科院云计算中心人才大数据白银工作站,知名院士主导的中科宇能、超导电缆、凹凸棒石资源、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等一批高端技术产业在当地布局。
生态建设 形成“四宜”城市新形象
白银市积极谋划研究推动解决老工业基地长期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在全面修复中提升城市形象,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城市。
“治疾”增强绿水青山感染力。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坚决打赢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防治攻坚战,制定污染防治攻坚方案,落实“六个百分百”污染管控措施,聚焦“七脏八乱”顽疾,推进全域无垃圾、拆违治乱、大棚房清理及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通过综合施策,全市环境面貌持续好转。
“塑形”增强城市形象吸引力。围绕兰白都市圈副核心定位,开展“三城同创”活动。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完成营造林面积3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56%,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19平方米。聚力打造标志性景区,黄河石林、会师旧址等旅游景点人气越来越旺。大力推进“一带两区三线”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带建设,累计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182个,休闲乡村53个,个性乡村55个,整洁村实现全覆盖,一大批美丽乡村和田园综合体蓬勃兴起。
“铸魂”增强区域文化亲和力。把涵育文化品位和文化气质作为彰显城市魅力的重要支撑,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工矿文化等白银特有的文化资源,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顺利通过验收,成功举办黄河石林国际自行车越野赛、万人国际徒步大赛、首届黄河石林马拉松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借助央视《魅力中国城》《美丽中华行》《城市1对1》等知名栏目,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呈现城市独特魅力和崭新形象。
奋力攻坚 人民生活获得新改善
白银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扎实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136.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的83.7%。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推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4.4万人,输转城乡劳动力28.2万人。注重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新改扩建行政村幼儿园7所、各级各类校舍16.35万平方米,希望集团投资兴建的职业技术学院将填补白银民办高校空白。推动健康白银建设,5个市县医疗卫生项目建成投运。
社会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按照“织好网、兜住底、促公正”的要求,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市社保基金收支规模持续扩大,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年5820元、3720元,开工建设棚改安置房6128套,建成1065套。更加重视解决低收入群众和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大力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办实事”专项行动,加大力度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有效保证了社会公平公正。
社会治理能力稳步提升。深化拓展“平安白银”建设,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城乡社区治理,大力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监管工作,加强治安突出问题和重点区域整治力度,持续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及时有效化解信访积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相关新闻
- 2019-02-25张伟文在参加兰州市安宁团西固团审议时说:提升认知度 增强认同感 聚集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 2019-02-23李荣灿:强化使命担当积极主动作为 努力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出大力
- 2019-02-23【聚焦兰州两会】兰州: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竞争新优势 “高质量”为中心城市建设提质增效
- 2019-02-23李荣灿在参加城关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强化使命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努力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出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