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让人改变环境,再让环境改变人——民勤乡村越来越“靓”了
民勤县红沙梁镇上王化村三社距离巴丹吉林沙漠只有30公里,然而,沙尘并未让这里变得“脏乱差”,相反,这里的群众每天还能在自家门前的小路上散步。
为啥?春节前夕,记者来到这里进行探访。
一
每天上午,上王化村三社村民李雪燕都要早早起来,和同伴走路健身。
“对于地处沙漠边缘的小村庄而言,这样的变化得来不易。”李雪燕告诉记者,2017年之前,门前这条小路灰尘遍布、垃圾无处不在,有时候连门都不愿出,更别提散步了。
而如今,记者看到,李雪燕说的这条路现在已经硬化,顺着道路一直走下去,不要说生活垃圾,连一个烟头都找不到。
这些改变绝非一蹴而就。红沙梁镇党委书记张晓华说:“没有整治之前,环乡道路堆满了柴草、牛羊粪,人居环境‘脏乱差’。从2016年开始,我们坚决整治农村环境卫生,花了两年时间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简单地说,先让人改变环境,再让环境改变人。”
近年来,为了改变乡村环境,民勤县构建起“县级领导包镇包街道、部门单位包村包巷道、镇村干部包社包农户”的责任体系。抽调专门人员组成8个专项督查小组,对全县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高频次、大密度的督查,每月月底由2名县级领导带队,对全县各镇、城区各社区当月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集中考评排名,排名情况在每月的县委常委会会议上通报。民勤县各乡镇按照全面整治、全域治理的工作要求,集中对道路渠系、镇区社区、庄前屋后进行彻底整治。到目前,清理陈年垃圾15.9万多吨,打捆柴草秸秆19万多捆,清理渠道1000多公里、淤积物6000多立方米,清扫整理农村公路1000多公里。
张晓华认为,农村环境整治离不开“落实”二字。2017年,张晓华在环境卫生整治检查时发现一个突出问题:检查前,都会提前通知被检查村组,这样做的最大弊端是村组接到通知后会提前做准备,检查往往失去了意义。“2018年,我们将环境卫生检查改为每月不定期、不定点,随时抽查。”如今的张晓华很自信。他说:“随时随地去随机的一个村子,环境卫生都是一流的。”
二
记者随后驱车来到30公里外的大滩镇大西村。
临近春节,村民李同德家里正忙活着炸油馃、备年货。谈到村里的卫生,李同德感触颇深。“过去我们就是乱倒垃圾。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几年前村里没有垃圾箱,大家也不知道该把垃圾倒到哪里。”
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开始后,民勤县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解决基础设施短板,完善收运体系。民勤县城市卫生环卫队队长李明光介绍说,县里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优配强保洁员,彻底解决了农村垃圾“无去处”和“去处难”的问题。
李明光提供的资料显示,民勤县目前新建日处理200吨的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厂一座,新建日处理垃圾84吨、容积40万立方米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一处,并配套建成了渗滤液处理站,全县17座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已全部建成投运。为各乡镇配备农村垃圾保洁车、清运车、流动收集车辆等机械设备和垃圾箱等,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垃圾收运体系。
在李同德的指引下,记者在大西村看到两个大型生活垃圾处理箱。大家的生活垃圾都会集中倾倒在这里,之后由镇里负责统一回收处理。“你看我们的路,很干净,和城里没啥两样。”李同德自豪地说道。
农村环境卫生更多依靠群众自发的力量来维护。大西村村民李世忠告诉记者,他们村有爱护环境的村民公约,各家各户“门前三包”和公共区域卫生责任制。“时间久了,形成了习惯,谁都舍不得乱丢乱弃。”
去年年底,民勤县组织各乡镇负责同志赴浙江学习。大滩镇党委书记姜有恒就是其中之一。“出去看看感触很深,人家的农村人居环境不但干净整洁而且非常漂亮。一回来,我们就开始着手村镇规划,已经完成3个村的规划,计划于今年6月底全镇完成规划。同时,加大培育乡村旅游产业力度,让新时代的农村不但美丽而且有文化、有发展潜力。”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